我鄉竹業協會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時間:2022-10-15 10:59:00

導語:我鄉竹業協會發展的實踐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鄉竹業協會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近幾年來,我鄉根據發展竹產業的具體要求,大力發展竹業協會,將農民的利益與協會的發展緊緊地捆在一起,實現了產銷兩旺,有效地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竹業協會得到發展壯大,農民收入得到較大提高。

一、竹業協會基本情況

治平畬族鄉鄉域面積178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積14.5萬畝。現有1個鄉竹業協會和12個村竹業協會,鄉村協會會員382個,會員占全鄉農村人口總戶數的12.7%,其中黨員96個。通過協會的引導帶動農戶2000余戶大力開發竹業,一年多的竹業協會動作,有力地促進了竹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99元,而協會會員的人均純收入達3400余元,高出本地其他農民400余元。

一、主要做法

1、成立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切實加快我鄉經濟發展,根據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2005年3月中旬,我鄉分別成立鄉竹業協會和12個村竹業協會,鄉竹業協會由分管林業鄉黨委副書記任協會會長,鄉直各部門負責人和各村主任為成員。各村竹業協會由村支部書記任會長,按“黨管、民辦、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和完善了領導機制和服務機構,制定了協會章程,明確了會員權利與義務。為廣大竹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竹業產化經營。通過建立竹業協會,把廣大竹農組織起來,提高了竹業的規模化程度,在不違背竹山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了規模化生產,暢通了產品流通渠道,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了竹業增效、農民增收。如社福村竹業協會,通過深入市場分析和行情調查,把帶領竹農致富的方向定位在組織廣大竹農大力發展竹膠板半成品,采取“協會會員五戶聯保、林權證抵押竹農貸款”的方法,幫助竹農解決購買生產竹膠板半成品機器設備的難題。組織10位文化程度較高的會員到外地培訓加工技術,學成后回村幫助村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生產的竹膠板半成品由村竹業協會統一收購,銷售到三明、永安和沙縣等地。社福村在短短的一年內發展會員45戶,年產竹膠板半成品1.75萬套,實現產值70萬元,同時帶動全鄉10個行政村生產加工竹膠板半成品。2005年全鄉竹膠板半成品加工戶達320戶,年產竹膠板半成品15萬套,產值達600余萬元。

2、以服務會員為宗旨,全方位為會員服務。一年多來,先后邀請了省林學院竹業專家陳存及教授、市高級工程師周東雄等省市縣竹業專家到我鄉進行培訓授課,現場指導,共舉辦了8期毛竹豐產技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培訓班,培訓1000余人次,發放相關資料1500余份。充分利用電腦竹業,制作畬鄉竹業網,將各行政村的產業特點制作成“各村特色產業”版塊,積極向外推介治平。鄉竹業協會定期為會員刊發“治平竹業簡報”讓會員可以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產品供求信息,經常跟蹤走訪會員,及時傳遞會員的困難和需求,形成了鄉、村、協會三級之間真正的良性互動。積極推進了我鄉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竹業協會通過提供信息、技術、加工、營銷等方面的服務,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變“我能生產什么就向市場推銷什么”為“市場需要什么我就生產經營什么”,改變粗放經營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如高峰村竹業協會,充分認識到竹山公路對改善竹山生產經營條件、提升竹山附加值的重要性。采取“群眾籌集一點、政府補助一點、上級爭取一點“的籌資方法,積極帶領群眾開通竹山公路5條18公里;治平村竹業協會針對市場閩筍干暢銷行情,鼓勵廣大竹農并率先關閉小型造紙廠,大量生產閩筍干,協會組織人員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購銷售,2005年治平村生產閩筍干達150噸,實現產值300萬元。2005年三節岌組筍干加工大戶劉堯林僅這項達4萬元。

3、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創品牌對專業組織能否具有競爭力、能否發展壯大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此,鄉竹業協會成立后就把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治平的竹涼席、筍干等筍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但是沒有統一的品牌,常借用他人的品牌包裝自己的產品,因而無法形成產品市場,影響治平筍竹產品的銷路。為此協會積極同筍竹產品加工戶溝通,為其實行標準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呼吁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時在畬鄉竹業網上加大治平筍竹產品的宣傳力度,努力擴大銷售渠道。

4、整合農村人才資源,培育新型農民。依托鄉林業站,每個墟天上午對協會會員進行豐產林培育、病蟲害管理等知識進行培訓。竹業協會運作一年多以來,培養和儲備了一大批農村優秀人才,目前已有一支由12人組成的“土專家、竹秀才”隊伍,治平畬族鄉已逐步形成了廣納群賢、競爭擇優的用人導向,促進了農村各方面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一大批協會中的骨干分子和優秀會員被選拔到鄉村干部崗位,進一步優化了基層領導班子的年齡、知識和專業結構,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體功能。培養了農民的民主意識,促進了農村的民主化進程。會員通過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共同管理協會的事務,協會與會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培養了農民參與管理經生活的民主意識,保進了農村的民主化進程,推動了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

5、切實開展信息服務,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治平竹業協會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根據實際發展情況,構建了實用、靈活、直觀、便捷的信息服務體系,及時向農民群眾傳授實際、實用、實效的技術、信息和知識,并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廣大竹農闖市場、搞經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水平。

三、幾點啟示

1、竹業協會是拓寬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民的小規模、家庭化生產越來越難以獲得完整、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以指導生產,使得一家一戶的竹業生產很難抵御市場風險。竹業協會作為農民與市場之間的一個橋梁,集合廣大農民的力量來調節產、供、銷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證各環節正常運轉,把農戶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規模,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改變了農戶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使他們獲得相對較高回報,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因此,發展竹業協會成為實現我鄉富裕農民目標的重要措施。

2、竹業協會是確保農村穩定發展的新探索。面對農業稅費制度改革的新形勢,“無錢辦事”成為農村穩定工作的首要難題。我鄉通過“支部+協會”的運作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以協會名義收取林地使用費,實現村級增收。在這過程中“兩委”黨員干部可以充分發揮模范帶動作用,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相反,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給群眾辦實事搞好公益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3、竹業協會是科技推廣運用的有力載體。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政府單一渠道的管理和服務很難滿足廣大農戶發展的需求,協會可按農民需要,把服務送到田間山頭,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情。協會還通過“能人效應”,把科技直接傳到農戶手中,協會中的致富能人是群眾身邊的典型,其技術經驗群眾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可以有效彌補政府部門組織的技術推廣網絡和人力的缺陷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