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實施細則
時間:2022-03-23 09:11:00
導語: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實施細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妥善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臨時生活困難,不斷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規范我縣對城鄉居民的臨時性、突發性生活困難的救助工作,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實施意見的通知》(府發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細則。
一、救助對象
凡具有本縣常住戶籍的城鄉居民,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均可申請享受臨時救助:
(一)城鄉低保戶家庭因病、因災(非自然災害)或遭遇突發性事件等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
(二)在城鄉低保制度和其他專項救助制度覆蓋范圍之外,因病、因災(非自然災害)或遭遇突發性事件等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城鄉低保邊緣戶家庭(月人均收入在低保標準120%以內的家庭)
(三)縣政府認定的應當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難人群。
因流域性水災、旱災、風雹災等自然災害,以及較大范圍遭遇環境污染、破壞性災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社會性災害的救助,依照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辦法處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實施臨時救助:
(一)因打架斗毆、交通肇事、酗酒、賭博、吸毒等違反法律法規等原因導致家庭生活困難的;
(二)拒絕管理機關調查,隱瞞或不提供家庭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縣政府認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員。
二、救助標準
臨時救助標準原則上按照申請對象困難程度實行分級、分類救助。
(一)城鄉低保戶家庭,因患重癥病造成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經其他各種救助幫困措施后(當年個人負擔醫療費累計超過10000元),仍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常補對象: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2000元;非常補對象: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1000元;
(二)城鄉低保戶家庭因災(非自然災害)或遭遇突發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出現較大困難的,常補對象: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4000元,非常補對象: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2000元;
(三)城鄉低保邊緣戶家庭,因患重癥病造成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經其他各種救助幫困措施后(當年個人負擔醫療費累計超過10000元),仍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1000元
(四)城鄉低保邊緣戶家庭因災(非自然災害)或遭遇突發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年累計救助金額不超過2000元。
三、申請、審核和審批程序
(一)申請臨時救助的家庭,以戶為單位,由戶主向戶口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如實提供家庭成員戶口簿、身份證、城鄉低保戶提供《低保證》、城鄉低保邊緣戶出具收入證明、單位和社會救助幫困的情況證明以及其它能夠證明其困難程度的有效證明材料。如遇突發事件還應提供突發事件(故)證明或現場目擊證明材料。
(二)鄉鎮人民政府自接收申請材料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由鄉鎮民政辦指導申請人填寫《市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申請審批表》,提出初步意見后連同申請人提交的有關證明材料報區民政局;
(三)縣民政局自收到鄉鎮人民政府上報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臨時救助條件的家庭,通知鄉鎮民政辦在申請救助家庭戶籍所在居(村)委會張榜公布。無異議的,按照批準的救助金額一次性發放給申請救助家庭。對不符合條件的家庭,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對申請臨時救助的城鄉低保邊緣戶家庭收入的核定與計算,按照《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市人民政府第100號令)、市民政局、市財政局《關于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民發〔〕199號)執行。
對患重癥病的城鄉低保戶、城鄉低保邊緣戶的核定,按《市民政局、市財政局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民字〔號)執行。
四、資金籌集和管理
(一)資金籌集。臨時救助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贈為輔。為確保臨時救助資金的長期連續使用,年市、縣財政暫分別按轄區總人口不低于0.12元/人年、0.24元/人年籌集安排臨時救助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今后,根據經濟發展逐年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臨時救助提供捐助,捐助資金納入臨時救助資金帳戶,專項使用。
(二)資金管理。設立臨時救助資金,實行財政專戶管理,專帳核算,專款專用。年度結余資金可結轉下年使用,不得用于平衡預算或挪作他用。逐步實現臨時救助資金社會化發放,臨時救助資金使用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相關部門、各鄉鎮、各村(居)委會要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在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中重要作用,切實加強對臨時救助制度建設的領導,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總體規劃。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把臨時救助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不斷加大投入。及時研究和解決臨時救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探索和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切合廣大城鄉困難群眾需要的臨時救助制度,廣泛宣傳臨時救助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臨時救助工作,在全社會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
(二)明確職責,狠抓落實。縣民政局負責臨時救助的管理與審批工作;縣財政局負責按規定預算安排本級財政資金;縣審計局、縣監察局等部門負責對城鄉臨時救助資金的使用運行情況進行監督和審計。
(三)加強監督,規范管理。臨時救助應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民主評議和公示制度,做到救助政策、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金額“四公開”,申請原因、審核意見、審批結果“三公布”,廣泛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對提供虛假證明、采取欺瞞手段騙取臨時救助資金的單位和個人,必須追回冒領款物,且取消當年再次申請臨時救助資格;對因失職或徇私舞弊、濫用職權違規辦理臨時生活救助的經辦機構和人員,應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責任人,依法追究相應法律責任。要做好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建立臨時救助資料檔案,實行一戶一檔,縣、鄉鎮二級管理。
(四)做好銜接,確保實效。要認真把握臨時救助的工作特點,準確理解臨時救助制度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他專項救助制度的關系,加強各項救助制度的銜接配套,發揮社會救助的綜合效應。積極探索現金、實物和提供服務相結合的
- 上一篇:違禁藥物專項整治行動方案
- 下一篇:醫療保障法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