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政協關于工業園區建設情況的視察報告
時間:2022-05-29 11:44:00
導語:區政協關于工業園區建設情況的視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進一步確立了我區工業的核心地位,努力促進資源整合和集約發展的戰略思路。圍繞做強做大工業企業為中心、充分發揮民資民力的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的重頭戲來抓,促進工業經濟的有效發展。
1月20日,區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就我區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區政協領導參加了視察。副區也應邀參加。
一、基本情況
從視察的情況看,我區工業園區建設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地位和作用已被社會各界認同。目前,我區共有工業園區9個(含小區),規劃建設面積已達36.70平方公里,入駐企業72家,從業人員13476人,1—6月創收8億余元,利潤8000余萬元,實繳稅金4700余萬元。
本次視察的三個工業園區正在抓緊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其中經濟開發區和sanling園區已經成為項目集聚的新載體,初步形成了設施規范、機構健全、產業聚集、思路清晰的局面。吳地工業園區也正進入項目引進、全方位、多層次的招商引資活動中。全區工業園區已形成辦園區、興園區、服務園區的良好氛圍。各園區牢固樹立了“項目是園區生命”的觀念。為下步發展積累了成功的經驗。鎮街領導充分認識到建設必須高起點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高標準,招商引資、服務管理必須高質量。
二、存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行政區域分割帶來園區布局分散。我區最典型的工業園區就是經濟開發區、長城和吳地園區。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行政區域上的分割,出現了單獨規劃、自行開發、相對分散的局面。從建設工業園區的角度看,存在著布局小、零散的現象,制約了園區的建設規模。
二是建設水準不高,規劃檔次偏低。明顯表現在園區規劃前瞻性、科學性欠佳、產業發展方向不明確、項目引進上缺乏對產業發展具有輻射作用的龍頭企業,因而難以形成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
三是缺乏園區建設與城市建設統籌考慮,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沒有完全配套。包括園區內交通、供電、供水、通訊、排污等基礎設施沒有做到科學、長遠規劃。
三、建議
園區建設是加快我區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必須用全面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動工業布局的調整,全面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抓龍頭園區,努力構建區鎮(街)兩級工業園區體系。確立以建設區級工業園區為龍頭,以鎮(街)級工業園區為網絡的園區建設策略,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分主次輕重先后規劃和建設。
一是合理設置工業園區。首先是分層次建設園區。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和發展。作為省市級的工業園區要舉全區之力,推進發展。重點發展經濟開發區、南路軟件園和長城吳地工業園區。各鄉鎮及周邊應逐步延伸納入開發區總體規劃之列。通過界定園區的產業特色和覆蓋區域,充分發揮重點園區的功能,樹立全局觀念,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本著招商引資、項目同等,保證重點園區建設的原則,真正形成加快產業集聚、資源優化的新局面。其次是對鎮級園區應合理定義,實際應為工業小區。要實事求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健康發展。
二是要高標準抓基礎設施建設。要高標準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營造設施齊全、整潔優美的園區環境。依托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規劃性質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供電、供水、排污及園區環境等設施必須做到“一次規劃、長遠受益”。同時要依托項目建園區,防止開而不發,浪費土地資源,使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先行,做到超前,降低成本,減少風險。
三是依托龍頭企業促進園區發展壯大。工業園區的發展壯大點睛之筆是壯大龍頭企業,因此要選擇那些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極具發展潛力和拉動作用的企業和項目入駐。本次視察的精密軸有限公司、屏蔽電泵等企業在幾年內就發展成為園區內的主導產業,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納稅都對園區建設形成了很大的支撐力。因此做強做大龍頭企業是工業園區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