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長在土地管理暨造田造地現場會講話
時間:2022-09-06 11:15:00
導語:區長在土地管理暨造田造地現場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分肯定過去一年土地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略)
二、主動適應,創新思路,努力破解土地制約難題
今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上下開展以“創新破難、加快發展”為主題的大學習、大推進活動,要求吳興一馬當先,目標之高,任務之重,我們深感壓力巨大。區委、區政府已經把今年確定為工業項目建設推進年,無論是一馬當先加快發展,還是新區的大建設、項目的大推進,土地保障至關重要,事關全局。從目前土地供求形勢來看,國家繼續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用地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制約。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預計到2005年底完成修編,三項控制指標特別是建設用地規模指標無法及早下達,已成為我區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最大制約因素。二是土地利用年度指標的制約。今年,國土資源部下達浙江省土地利用年度計劃16.5萬畝,其中9.9萬畝(60%)留在國土資源部,保證浙江省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3.3萬畝(20%)留在省國土資源廳,保證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其余3.3萬畝(20%)如何分配到各市方案還未確定。折抵指標這塊,預計全省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指標10萬畝,約合建設用地規模20萬畝,而分配給湖州市的建設用地規模最多為1.2萬畝,全市平均分攤我區也不過2000畝,除市留用于保證市重點建設項目需求外,我區可用指標更少。三是用地需求大大增加。根據實施工業項目建設推進年的要求,從目前已排定的重點建設項目情況來看,今年我區實際用地需求超過1.5萬畝,其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63個重點建設項目用地8917畝(未含老虎潭水庫9664畝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因此,今年,土地供求形勢非常嚴峻,制約矛盾更加突出,面對困難和問題,我們只有積極主動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創新思路,創新辦法,艱苦努力,才能破解土地制約難題。
做好今年的土地管理工作,概括起來就是“一個觀念”、“兩個提高”、“三篇文章”、“四個名單”。
1、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觀念。一是要充分認識國家宏觀調控給我區加快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新區組建以來,區委、區政府提出了打造“五個吳興”、建設“六個區”的宏偉目標,今年又提出實施工業項目建設推進年的要求,土地的制約將給新區建設和項目推進帶來巨大困難,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如果應對不當,將直接影響到“五個吳興”和“六個區”目標的順利實現。二是要抓住國家宏觀調控給我區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帶來的良好機遇。國家通過加強宏觀調控,以土地制約這個倒逼機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長遠看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當前,全國各地都面臨土地制約的難題,我們如果能抓住這個機遇,一手抓年度指標爭取,一手抓土地集約利用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就能贏得發展先機,既保證重點項目建設,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集約發展、加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三是要把破解土地制約難題作為提高執政能力的一次真正檢驗。在土地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各鄉鎮要完成招商引資、加快發展的任務,難度很大。如何創新思路、創新辦法,破解土地制約難題,完成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對我們的工作能力是一次真正的檢驗。因此,我們必須克服悲觀埋怨、消極等待的思想,主動、靈活、科學、理性地適應新形勢,勇于迎接新挑戰,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觀念,把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作為調控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和加快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通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以提高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和土地出讓價格為抓手,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要提高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區政府已專門制訂了《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從今年1月1日起,凡新建項目用地投資強度和容積率指標必須符合國土資源部《關于和實施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試行)的通知》和浙江省發展計劃委員會、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印發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試行)的通知》的要求,建設項目投資強度區域修正系數一律上調0.2,每畝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萬美元,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安排供地。新建工業項目的建筑系數應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面積不得超過工業項目總用地面積的7%,禁止建造成套職工住宅、專家樓、賓館和招待所等設施,對生產工藝無特殊要求的項目,不得建造單層廠房。對投資規模小于1000萬元的工業建設項目,試行項目投資規模最低值控制辦法,原則上不單獨供地。同時,嚴格控制建設項目綠地控制指標。教育、衛生等公共建筑用地不得超過35%,商品住宅、經濟適用房等住宅用地不得超過30%,除安全、消防等特殊規定的項目外,工業生產企業等工業用地不得超過20%。二是提高土地出讓價格。從1月1日起,適當提高引進生產性項目供地基價,東部新區生產性項目土地出讓基價內資12.5萬元/畝、外資9.4萬元/畝,對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的項目用地適當提高供地價格,對土地利用效率較高、利用外資數量多、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用地給予適當的地價優惠,促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同時,全面落實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大力推行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積極推進工業用地招、拍、掛市場化運作,以有效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增強企業用地成本意識,促進企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做好“爭取增量、盤活存量、開發補量”三篇文章,保障用地需求。一是爭取土地增量。從今年土地利用計劃安排情況看,國家、省都預留了部分用地指標來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用地,爭取列入國家、省重點建設項目是爭取用地指標的最佳辦法。因此,要爭取用地指標,把項目包裝好、銜接好、爭取好是關鍵。二是盤活土地存量。這里主要是指廢棄工礦區、倉庫等建設用地經整治直接利用或經復墾置換使用。在目前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指標使用受到控制后,復墾指標是目前唯一不受年度計劃制約的指標,有多少可用多少。按照現有政策,廢棄工礦企業等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經省立項后,可預先使用80%的啟動指標,項目驗收后多退少補按實際面積使用,復墾工作由鄉鎮人民政府實施,啟動資金由鄉鎮貸款,市國土資源局向銀行承諾擔保,復墾指標由市國土資源局以2萬元/畝收回集中,但指標的70%可給我區使用。因此,我們要把廢棄工礦企業復墾作為當前增加用地指標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宣傳發動,充分挖掘潛力,大力開展建設用地復墾。對交通方便的閑置礦區、企業、學校、辦公樓、大禮堂等建設用地經平整后可直接利用的要直接利用;對不能直接利用的要經過復墾后,進行置換使用;有條件的鄉鎮要結合“百千工程”建設,積極開展村莊復墾,力爭今年全區完成復墾面積3000畝。三是開發土地補量。國務院28號文件和省政府37號文件明確規定,要確保基本農田不減少和非農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占多少、補多少”。各鄉鎮要按照市政府2005年實施“1833計劃”(18萬畝土地整理、3萬畝造田造地、3萬畝優質園地和標準魚塘劃為農保)的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入宣傳發動,明確目標任務,發揚“南泥灣”精神,大力開展土地整理、造田造地,確保今年完成土地整理建設標準田面積1萬畝,力爭造田造地1萬畝,并將1萬畝優質園地和標準魚塘投入整治劃為基本農田,以補充增加耕地面積,為我區發展提供基本農田和占補平衡指標。
4、以“四個名單”的動態管理為抓手,切實加快項目推進。1月5日,區政府已召開集約用地工作協調會,要求各鄉鎮人民政府分門別類排出符合規劃未農轉(綠色名單)、已供地未建設(紅色名單)、已農轉未供地(橙色名單)和已建設未達標項目(黃色名單)四個名單,各鄉鎮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項目推進。一是以重點項目包裝為抓手,抓好已符合規劃未農轉項目的報批工作。區經統局、區招商局要落實專人,對項目進行逐個分析,對童裝、紡織等產業相同、占地集聚的中小項目進行捆綁整合包裝,積極爭取列入國家、省重點建設項目;對一般項目也要積極向市爭取折抵指標;對目前安排在還不符合兩個規劃區塊的項目,有可能拿到國家、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的,由區統籌可跨鄉鎮安排,進入可農轉區域。二是以法律手段為抓手,加大已供地未建設項目的清理處置力度。要像抓礦山整治一樣抓閑置土地清理,對已供地未建設的項目,按照《土地管理法》、《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的有關規定,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并用,對辦理審批手續滿1年未建設的項目收取土地閑置費,供地后滿2年未開發建設的,依法收回閑置土地,安排給急需建設的項目使用。三是以紅線證、土地使用證“兩證”發放為抓手,提高已建設未達標項目的土地利用效率。要組織專門的力量對已建設項目進行排查,達不到“雙控”指標要求的,督促企業限期按要求增加投資,否則國土部門要嚴格把關,不發紅線證或不換發土地使用證;對99年以前的項目,按批準的初步設計方案審查,達不到要求的不發證,如新調整按新的“雙控”指標執行。四是以項目推進為抓手,加快已農轉未供地項目的供地。對已農轉未供地的項目,要逐個分析未供地原因,落實專人加快推進,提高供地率,確保前兩年度、上一年度及當年土地供應率分別達到95%、80%、50%。公務員之家:
三、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推進土地管理工作上新臺階
1、要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一定要提高認識,把思想統一到區委、區政府的部署上來,把加強土地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緊急行動起來,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務必抓出成效。
2、各部門要積極推動,密切配合。區造改辦、國土、經統、招商、城交、水利、監察、審計等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3、要加大考核力度。區委、區政府將加大對鄉鎮土地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建立土地管理目標責任制考核機制,把供地率、履約率、土地信訪案件辦結率、土地整理、造田造地、建設用地復墾等工作列入鄉鎮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衡量鄉鎮主要領導執政能力、破難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并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 上一篇:副區長在監管體系建設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區長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動員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