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宣傳部長關于宣傳思想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論述
時間:2022-07-16 11:42:00
導語:縣委宣傳部長關于宣傳思想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宣傳思想工作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為解決新世紀新階段的“三農”問題開辟了新途徑。宣傳思想工作作為黨的一條重要戰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責任重大,要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和培育文明的道德風尚。
一、發揮理論宣傳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目前,在廣大農村面對日新月異的外界形勢和不斷更新的生活方式,大多數農民還延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宣傳部門要充分發揮理論教育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首先,要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是關于“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必將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闖出新路,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和諧穩定,使農村不再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包袱,而是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其次,要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課題研究,主要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及中央“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方針的研究,以此來幫助村民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規劃和方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黨員干部是主導,負責規劃、組織和協調,對黨員干部要側重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的教育,加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方法、內容教育,不斷提高黨員干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維護穩定的能力,努力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宣傳者、示范者和推動者。其三,要開展廣泛深入的宣講活動,使廣大農村的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思路和措施。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創業能力,激勵和引導他們滿腔熱情地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
二、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今后很長時期內都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戰略重點。輿論宣傳具有引導輿論、鼓舞士氣、推進工作的重要作用,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個創業創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時期廣大干群能否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全縣各地創造的鮮活經驗能否得到快速有效傳播、涌現的先進典型能否發揮引導示范作用等等,必須依靠輿論宣傳的傳播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努力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努力提高社會各界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一是要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輿論氛圍,唱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旋律。緊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精心策劃組織宣傳戰役,整合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傳媒力量,增加內容、增加時段、增加版面,開辟“聚焦新農村”、“走近新農民”等宣傳專題(專欄),多角度、多層面、多領域地反映廣大干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火熱干勁,鼓舞他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二是要充分展示全縣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實踐。要及時充分地宣傳報道全縣各地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思路、方法措施和最新進展;及時充分地宣傳各地從實際出發,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突出建設新農村的美好前景。三是要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偉大實踐,要保證各地黨委和政府正確貫徹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保證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保證基層政府和干部的作風不嚴重脫離群眾,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形成一個強大的維護農民利益的輿論力量和社會力量,保證中央和省市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真正落到實處。
三、發揮文化熏陶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又需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群眾文化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事關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度和質量。要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先進文化引領和整合其他各種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影響,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宣傳部門要針對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樸、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地方群眾文化,不斷充實、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一是鼓勵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把握農民群眾的思想脈搏,著力反映家庭親情、人間友情、社會真情,創作出更多倡導美好生活、謳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產品。二是要及時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發現和培養農村文化工作者,幫助他們提高文化藝術素養,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到繁榮農村文化,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去。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力開展女媧民俗文化、茶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開發,扶持弦子腔、皮影戲等民間傳統文化,支持他們扎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三是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社區)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加快新農村基礎文化建設提供全面、完備、有效的陣地。要大力開發節慶文化,以節慶文化活動為載體,拉動縣域經濟發展。以宣傳平利、推介平利、繁榮經濟為目的,創造性地辦好“女媧文化節”和“茶文化節”。要充分利用文化廣場,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繼續開展社區文化、鄉村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等富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認真組織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活躍農村的文化市場,豐富和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發揮道德培育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文明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宣傳思想工作要在深化精神文明創建促進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升農村的文明程度和農民的文明素養上充分發揮作用。一是要加強農村公民道德教育。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的農民;沒有新的農民,就沒有新的農村。通過家庭、學校、基層黨組織、村級文明市民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廣大農村進行道德教育,采取制定村規民約、開辟文化墻、評選文明戶等形式,把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不斷灌輸到全體農民群眾的頭腦之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二是要大力開展“文明新風進農家”活動,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改掉陳規陋習,移風易俗。組織開展“踐行文明公約、共建和諧平利”主題活動,廣泛宣傳新時期文明公約,大力弘揚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誠實守信的社會公德,倡導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家庭美德,形成健康向上、鄰里和睦、互助合作的社會風尚。生活環境是反映一個地方文明程度最直觀的指標。平利“藍天碧水馬頭墻、秀山綠樹映山莊”的美好田園風光,統一風格的特色民居,是生態良好的人居環境。而良好的環境正是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重點,需要共同締造。針對垃圾亂倒、污水亂潑、柴草亂垛、糞土亂堆、禽畜亂跑、亂搭亂建等不文明現象,深入開展“文明新風進農家”活動,教育和引導農民群眾規范文明行為。三是要以各類創建活動為載體,通過文明村鎮創建、“五好家庭”、“三戶”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廣大農村努力形成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文明禮貌的社會環境、村容整潔優美的生態環境,全面提升農村的文明風尚,從而真正使平利成為陜西最美麗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