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人不是動物!”

時間:2022-03-10 10:53:00

導語:世界地球日-“人不是動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地球日-“人不是動物!”

2007年世界地球日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植物·動物·人》一課的教學中:

……

師:人是動物嗎?

眾多生:人不是動物!

少數生:人是動物!(很多學生在嘲笑著:“那你們就是動物呀!”)

(兩部分學生開始爭吵)

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我示意他們停止爭吵,并請各自講講理由。

生1:人怎么會是動物呢?動物是挺笨的,人那么聰明。

生2:人什么都能發明,動物可不行。

生3:再厲害的動物,只要人開幾槍,就完蛋了。

……

(學生的言語中透露出人類作為萬物這長的驕傲與自豪。大有人類獨霸地球的口氣。)

【瞬間思考與調整:人這樣無所不能,當然不能與小學生認知中的“動物”相匹配了。說人是“動物”簡直是一種侮辱。而事實上,人類也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也必須依賴大自然才能繁衍到今天。試想,地球上若只有人類這唯一物種,能生存下來嗎?人類也并不是萬能的,許多動物的生存本領是人類至今不可豈及的,向動物學習,已成為當今時尚的生存理念。

學生為什么認為“人不是動物”呢?關鍵是他們還沒有認識到動物界的神奇與偉大,如果接下來講述人是哺乳動物,尋找人與黑猩猩的相同與不同等知識,恐怕不能撥正學生頭腦中對動物微鄙的理解。不如給學生介紹一些動物們的神妙本領吧,在他們領略了動物們的可愛與偉大之后,比較黑猩猩的相同與不同,學生應該樂于接受了。】

就這樣,我改變了課前的預設。插入了“蒼蠅的奇妙本領”、“老羚羊舍身救小羚羊”等內容。學生果然十分投入,而且我的補充介紹還激發了一些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補充了相關小故事。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對“人是動物”這個觀點,心服口服。

課后反思:如果這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課中,我不去揣磨學生的已有體驗,硬是把“人是動物”這個觀點塞給他們,學生可能只是將這個知識當作“一個符號”儲存在“頭腦倉庫”中。至于“是什么?”、“為什么?”,還是有很多疑惑,關鍵是態度上還不認可“人是動物”。這個案例,充分應證了“知識不是最重要的”觀點。小學科學課,關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對待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需要科學教師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敏銳捕捉,并幫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