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方式

時間:2022-03-21 02:52: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方式

一、法治領域中的不和諧因素

造成社會不和諧或者沖突的因素是眾多而復雜的。就法治領域而言,首先,目前社會公眾特別是公務人員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仍然比較淡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公權力因素。從當今引發社會沖突的原因看,多數都是由于對政府和其他公權力的約束機制尚不健全,政府和司法機關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不作為造成的。公權力行使不當是導致社會沖突頻發,官民情緒對立的主要原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處理社會矛盾中不當行使裁決權引發的新爭議也在不斷增加,無形中加劇了社會沖突。

面對大量的社會沖突,能否建立起有效的民間和行政糾紛解決機制也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必須看到,目前我國的民間與行政糾紛解決機制并不健全,缺乏權威暢通的沖突解決渠道。地方政府在處理各類沖突時,習慣于將矛盾上交中央,給上級政府造成壓力。加之公眾青天意識濃厚,對信訪等非法律申訴方式過度迷信,造成本來就不很暢通的糾紛解決渠道越發不暢通。

另外,司法缺乏獨立性,難以發揮最終解決糾紛的關鍵作用。當今社會眾多矛盾都匯集到司法機關,但是,作為最終裁判者的法院并不能有效處理所有糾紛,不得不將大量的爭議推出法院,最終演化成社會矛盾。

影響和諧的社會矛盾沖突的總量在增加,而這些矛盾又是經濟與社會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都與長期以來施行的一些法律政策有關,惟有逐漸修改完善法律,改變不合理的政策,才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不和諧的因素。

二、解決不和諧問題與預防社會問題的法治途徑

歷史經驗表明,社會的和諧程度既與政治、經濟、文化有密切的聯系,也與法治的健全與發展同步。預防和減少社會沖突,實現全面和諧必須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具體而言,首先要實現立法與決策的民主化,切實反映民意,順應民心。立法公開透明與公眾參與尤其重要,重點要解決立法中的部門利益與行業利益問題,將起草權交給更為中立和公正的人大與社會民眾。加緊修改制定新的歷史條件下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注重法律的人性化,從根本上消除歧視與不平等,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制度基礎。

其次要嚴格執法,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僅有制定良好的法律是不夠的,如果法律不能有效實施,就難以發揮定分止爭、監督政府、保障權利的作用。所以,嚴格實施法律,防止人為因素影響執法與法律實施的效果十分必要。應當重點規范政府公權力,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健全執法程序,減少和預防可能發生的官民沖突。

再次,必須盡快健全民間和行政的糾紛解決機制,消解各類矛盾,疏通現有糾紛解決渠道,減輕信訪壓力,減少越級行政干預,將沖突化解于地方。要適度發揮政策與非法律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逐步過渡到完全的法律糾紛解決機制。同時要重點解決司法獨立與公正問題,樹立司法權威,使之成為解決糾紛的最終途徑。

最后,還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普及與法律教育制度,重點做好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上級與下級的均衡普法,鼓勵公務人員通過實踐掌握與運用法律。提高公眾的素質,減少和抑制糾紛,鼓勵公眾通過合法正當的渠道解決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