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裁判文書的透明性與公信力探析

時間:2022-06-06 10:10:00

導語:民事裁判文書的透明性與公信力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事裁判文書的透明性與公信力探析

民事裁判文書是法律的具體化,直接處分當事人的民事權益,是體現法律科學化的重要標尺。目前,隨著審判方式的透明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民事裁判文書制作的改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加大民事裁判文書中程序表述的透明和對理由部分闡述論證的力度,以提高其公信力和說服力,實現裁判的公正性和正義性,已經成為裁判文書改革的重點。

筆者認為,現行裁判文書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民事裁判文書的透明度還存在不足。在民事裁判文書當中對整個案件訴訟活動的全過程以及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具體內容缺乏公開性,從而在審判內部機制上或多或少地降低了裁判文書中需闡述的各個內容要素完整性的要求,這樣就無法充分滿足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不利于當事人及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有效監督,進而影響了民事裁判文書的說服力和公信力。

第二,民事裁判文書說理不透徹,理由不充分。長期以來,法官多是汪董事買的調查與認定,不重視判決的說理。在審判實踐中,對裁判文書的理由論述要求通常是:“通俗易懂,簡潔明了”。但在今天,隨著法制觀念的深入和維權意識的增強,社會對公正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僅用“簡潔明了”的要求就遠遠不夠了。民事裁判文書的說理存在以下問題:

概括地說,一是民事案件事實認定缺乏證據分析;二是說理不充分缺乏針對性;三是裁判說理缺乏邏輯分析;四是對適用的法律條款缺乏解釋;五是判決書說理態度不鮮明。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可以看出當前我們的一些裁判文書的寫作公式化、概念化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對裁判文書質量的提高有著諸多不利;同時也會導致某些審判人員缺乏責任心,甚至利用裁判文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為對私枉法、貪贓枉法的行為提供方便,這將成為公正司法的一大障礙。

如何增強民事判決書的透明度和說理性,以增強民事裁判文書的說服力與公信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大途徑著力解決。

第一,要增強民事裁判文書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公開審判,不僅是指公開庭審,而且包括裁判文書公正,其實質是以公開求公正。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民事裁判文書應公開體現在以下幾個內容:其一,訴訟過程公開。公開說明起訴時間、立案受理情況,公開或者不公開開庭審理的情況、次數、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情況,審判組織形式、轉換程序情況、追加或變更當事人情況、反訴情況以及延長串限、管轄權異議、中止審理、財產保全等與當事人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有關事項。其二,公開當事人主張的訴辯意見、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和質證、辯論中的觀點;對當事人的訴辯意見,應當在裁判文書中公開,不得改變原意和遺漏。其三,開庭過程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最后陳述及法庭調解等各部分的工作也應該體現在裁判文書中,做到實事求是地向當事人和社會展示訴訟的主要過程。其四,公開當事人所提供證據的內容,展示舉證、質證、認證等環節,如實反映當事人質證、辯論的觀點和理由。文書制作時,應當堅持平等原則,避免僅公開一方意見,而忽略另一方意見。其五,公開法庭裁判的觀點、過程和理由。即公開在聽取控辯意見、舉證、質證基礎上的對證據認證情況,公開裁判理由、法律依據,要全面反映出法官對案件進行裁判的思維和辨別過程。其六,為了增強人民法院工作職能的透明度,明確當事人享有申請執行的權利,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權及當事人申請執行的期限在判決書上予以公開載明。

另外,為了免去當事人查閱法律條文之苦,且便于當事人及社會公眾直接從判決書上了解法律依據與事實依據及裁判結果之間的聯系,判決所適用的法律條文,除援引法律條文的條、款、項的序號外,還應寫明法律條文的具體內容。凡是法官據以裁判的依據都應在裁判文書中予以明示,即使是參照部門和政府規章作出的裁判也應在裁判文書中予以說明。相反,任何不向社會公開的內部文件則不應作為裁判的依據,也不得在裁判文書中予以引用。這樣才能體現司法活動的透明與公正。

第二,要做到說理透徹、論證有力。說理透徹、論證有力,這是裁判文書制作的首要規則,同時也是當前我國民事裁判文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將法院作出判決的理由寫得一清二楚,其公正性使人無從懷疑,這樣就能達到了一定的社會效果,同時,這也是社會監督法官的一種重要方式。

理性的裁判,最基本的要求是裁判應當有合理的根據。為保證裁判是合理的,法官必須為裁判提供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理由,同時,要將事理、法理和情理融匯于判決書之中,使判決書無懈可擊,令人折服,從而增強公信力。要達到這一目的,民事判決書的寫作就應當強化解決說理部分的以下問題。

1、對證據進行具體分析、論證。法官在民事判決書中對當事人雙方所列舉的證據也應該像在刑事判決書那樣,從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對證據進行評判和分析,辨別證據的真偽,評價證據效力的強弱以及與案件事實的關聯性。對證據間的矛盾,要客觀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要表明對當事人所舉證據是否采納,并說明理由,從而使法庭舉證、質證、認證的過程清晰明朗,并由證據推演出事實的思辯過程全面呈現出來。

2、案件事實要與法庭所認定的證據緊密聯系,做到認定事實與采信證據相一致。在案件事實表述上,要側重與案件定性、處理有關的事實情節。對當事人雙方有爭議的部分,要依據證據,詳細闡明法庭對該部分事實認定的理由。

3、對法律適用應有合理說明。應結合案情事實,對具體適用法律某一條款作為裁判依據的理由予以解釋,必要時要對法律條款進行詳盡法理解釋,以向當事人昭示所選用法條的原因及其內涵,達到明理的目的。在具體處置上,要對其裁量的選擇作出詳盡說明,而不能簡單宣告裁判依據的法律條款。

4、說理應克服千篇一律,要注意加強針對性。裁判文書主要是對案件性質、責任歸屬、法律適用等所表達的理論性意見,說理必須根據個案特殊性,緊緊圍繞訴辯爭議,展開具體深入論述,要堅持個案說個理,克服說套話。

5、論述時要抓住重點,抓住案件主要法律關系進行正反說理。對當事人所持理由的支持和駁斥都應詳細闡述,結合法律,通過正反說理,分清是非責任,使當事人贏得清清楚楚,輸得明明白白。

6、說理還要有較強的完整性和邏輯性,要前后兼顧,堅持公正、平等原則;既要論證合法性,表明裁判符合法律規則標準;又要闡明合理性,表明裁判符合人情倫理、公序良俗。“情理”講得透,說得明,既增強裁判文書的公信力,也增強了裁判文書的親和力。

此外,民事裁判文書的改革必須同錯案責任追究制改革相結合。因為目前的民事裁判文書太簡單、太概括,因此而導致裁判錯誤的原因也就被有意和無意的掩蓋起來。只有改革裁判文書,將案件所有情況包括證據、雙方主張的事實和理由、法庭認定的事實和理由、裁判依據和理由全部都體現在裁判文書中,才能辨別導致裁判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審判人員認識上的偏差還是因為故意或過失,錯案責任追究制才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一份好的裁判文書,就是法官向社會呈現的試卷。只有讓裁判文書的制作與闡述論證的質量提高,增強其透明度和說理性,才會使得人們明白民事案件中的誰是誰非,誰侵權誰受害,應不應當負法律責任;讓當事人和社會認同國家法律的神圣,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的透明和公正,從而服法從訟;同時也會減少法官在民事審判中的不公正行為,有效地防止司法腐敗,這樣的民事裁判文書也才會具有透明性公信力,并使之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法院文明和公正司法形象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