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時間:2022-07-05 10:09:00
導語: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為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在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識上下功夫,切實強化領導責任
(一)要確立依法治國理念。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治國的基本方略,也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形式。要實現依法行政,責任在政府,關鍵在領導。目前,少數領導干部由于受封建特權思想和計劃經濟思維方式的影響,依法行政的自覺性還不高,還存在“權大于法、權重于法”的錯誤觀念,甚至出現“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等行為。所以,要推進依法行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健全完善的法制,不斷提高廣大公民的法治素質,不斷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否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就得不到有效保證,人民群眾就不可能安居樂業,構建和諧社會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要不斷提高法律素質。各級領導要嚴格要求自己,帶頭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為一般黨員干部樹立榜樣。通過參加中心組學習主、參加各種法制培訓班和自學等方式,系統掌握《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行政許可法》以及其它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容,提高法律素質,明確工作目標,增強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自覺性。
(三)要帶頭遵守法律法規。各級領導干部要克服特權意識,自覺摒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行政手段和工作規程,牢固樹立依照法定程序辦事的觀念,自覺將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的約束之中和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不當特殊公民,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只有領導干部帶頭守法,把法律真正付諸實施,深入人心,才能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學守法。
二、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加快建設法制政府
(一)要完善行政法制。改革開放以來,以《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許可法》為標志的一系列法律的頒布,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行政法律制度。現行的各類法律法規中,有80%以上要由行政機關去執行。但是,在依法行政實踐中,行政法制建設的不完善是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的體制性因素之一。由于行政立法主體的多層次性和立法內容的多樣性,在實際生活中出現了行政機關所立的法規,有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相互重疊的現象,甚至出現了行政機關超越立法權限立法,致使執法部門之間縱向集權、條塊分割,一些法規之間的調整對象、調整方式界定不清、程序比較模糊,執法難以把握。加之執法部門之間配合不太融洽,有時對同一事件出現多頭管理、重復執法及相互推諉、無人管理的現象,給公民法人和有關組織的權益造成了直接損害。近年來,在土地拆遷和轉讓、城市規劃、資金信貸等領域表現得比較明顯。這種行政資源配置中的權力市場化,是社會財富占有和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其負面影響遠遠大于市場調節機制本身的缺陷和社會調節機制的不完善。當前,應特別重視界定行政立法主體的立法權限和約束條件,防止個別部門以“法”擴權或越權謀取集團利益。通過建立健全蘊含現代法治精神并昭示法治一般要求的行政法律制度,調節行政權力結構,推進政府職能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深化行政性壟斷部門的改革,抑制和化解社會利益關系方面的失衡和矛盾,實現社會發展多樣化,以行政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
(二)要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一是制定規范性文件,加強軟環境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護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按照法制統一原則,全面清理保護地方、部門利益,限制妨礙民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三是建立科學的公共決策機制,實行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凡是重大決策和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項,應由政府法制部門審核論證,并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
(三)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一是加快審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二是科學確定政府職能,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政府不再通過行政管理解決。三是改革審批方式,實行“一站式”服務。四是進一步簡政放權,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同時,要健全行政執法體制,提高行政執法效能,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依法界定執法職責,科學設定執法崗位,嚴格規范執法程序,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議考核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堅決杜絕合同工、臨時工從事行政執法工作。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切實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三、在全面優化法制環境上下功夫,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一)要切實規范執法行為。目前部分行政執法人員不注重依照法律條文處理問題,習慣于按上級指示和憑老經驗辦事,對行政機關的執法意識模糊,對自己要求不嚴,在執法活動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法等現象。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些人的道德標準錯位,信用缺失,致使法律權威不彰顯,社會誠信危機、信仰危機反映比較突出。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之下,依法行政無時無處不在受到阻礙。因此,要盡快建立《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制度》,把政府各項工作置于法制化的基礎之上,把基本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納入法制化的軌道,重點解決行政機關迫于權勢“不敢為”、無利可圖“不愿為”、得過且過“不思為”、監督不力“不必為”等問題。
(二)要不斷強化執法監督。一是應加強各級黨委和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以權力制約權力。各級黨委應注重檢查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情況,把國家機關中的黨員領導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作為一項重要的考察、監督內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根據法定權限,保障憲法、法律法規在本行政區域的貫徹執行,善于運用執法檢查、個案監督、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述職評議、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手段,強化對同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執法和行使職權情況的監督,充分發揮人大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二是加強司法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通過相關審判活動,尤其是行政案件的審判,切實糾正領導干部的違法行為,敦促行政領導干部依法行政。三是健全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糾正不顧全國家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四是加強社會監督。各級政府要接受政協、派、人民團體的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妥善處理群眾所反映的問題,對一些行政不當行為進行及時糾正。
(三)要著力解決工作不落實問題。牢固樹立“不抓依法行政是失職,抓不好依法行政是不稱職”的思想,以完善和落實責任制、強化責任追究為突破口,把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和具體人,把責任追究落實到具體當事人和有關領導,形成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合力。要認真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執法主體,落實執法責任,使執法目標具體化,執法責任明晰化,從而有效地避免執法主體不清、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現象。繼續推行執法公示承諾制度。各行政執法部門將執法范圍、執法方式、執法程序、執法標準、執法時限、執法結果、執法責任追究等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作出承諾,增強執法工作透明度。嚴格實行執法違法責任追究制度。在深化執法責任制過程中,落實行政復議、國家賠償制度,堅決懲處以權謀私,借執法創收和執法違法行為。要認真搞好執法隊伍建設,對那些濫用職權、徇私枉法的行政執法人員,堅持依法嚴肅處理或清出行政執法隊伍。同時,要注重處理好合法和創新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民主決策和公眾參與制度,健全糾紛化解機制,防止出現依法行政與經濟社會發展、與政府管理工作“兩張皮”的現象。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的職能,樹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