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時間:2022-07-10 04:52: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有關部署,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建設新農村需要激發農村的內部活力,但在農村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的情況下,沒有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新農村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農業是弱質產業,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是純粹靠市場來自發調節,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無論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都需要政府公共財政投資作保障。因此,國家政策的傾斜、資金的投入必不可少,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起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要政府包攬一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業,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們自己最有發言權。應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發揮兩個積極性。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育新型農民,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家園。如果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新農村很難建設好。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引導、典型示范,組織和引導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民的自主性。要研究農民的現實需要,著眼農村的發展遠景,立足當地的具體條件,在積極、科學的引導下,“大主意”讓農民自己拿。要堅決防止搞形式主義、強迫命令,搞“樣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違背農民的意愿,就可能導致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卻事倍功半,甚至引起農民的抵觸。
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的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應該有計劃、分步驟地穩步推進。既應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又應有具體的現實目標;既應統一部署,又不能強迫命令;既應作好科學的規劃,又不能“一刀切”。應堅持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
我國農村基礎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經濟發展很快,有的地方連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就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是一個標準、一個模式,而應當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建設的目標、速度和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在村鎮規劃上,應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在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堅持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搞統一標準,更不應搞“達標驗收”之類的活動。特別是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蓋房建樓,脫離當地實際搞統一規劃和硬性規定。
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應通過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使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壯大,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不斷改善,農民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達到生活寬裕。但是,只有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是不全面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建設,也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既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加強民主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要通過新農村建設,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進一步深化,真正讓農民當家做主,形成干部尊重群眾、群眾關心集體的良好氛圍,增強干部群眾的凝聚力。我國大多數農村的文化建設還比較滯后,不少落后的價值觀念、鄉風民俗、生活方式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制約著農村的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應通過新農村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廣泛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良好社會風氣。應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重點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和加強公共衛生以及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和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努力培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
建設新農村與加快城鎮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形勢下進行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已經具備。因此,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發展、農村進步和農民增收的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機制,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應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關系,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一方面,不能把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歸結于城鎮化,過分夸大城市對農村剩余的“剝奪”,如片面強調城市占用了幾乎全部發展資金,城市建設使用了大量廉價的農村土地,農民工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留在了城市等。另一方面,也不能認為只有城鎮化才是現代化。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是建立在高度城鎮化基礎上的。如只強調農村建設而否定城鎮化,就會延誤我國現代化進程。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也必須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否則,工業化、城鎮化就會受到嚴重制約。即便我國將來城鎮化達到了較高水平,還會有幾億人居住在農村。因此,應當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形成城鄉良性互動關系。只有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徹底改善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狀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河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