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黨建推進發展

時間:2022-01-12 01:23:00

導語:統籌城鄉黨建推進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籌城鄉黨建推進發展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加快推進,基層黨建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溫江區突出“統籌城鄉黨建、推進科學發展”主題,堅持“富民惠民”價值取向,著力在三級聯創上下功夫,在城鄉互動上謀突破,在協調發展上求實效,努力構建統籌城鄉黨建“四大機制”,推動城鄉黨建相融互動、協調發展,為統籌城鄉發展、增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一、構建黨建工作三級聯動責任機制,形成城鄉黨建整體推進合力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基層黨的建設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應堅持城鄉黨建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健全機制、常抓不懈。

一是統籌三級聯創目標任務,促進城鄉黨建整體推進。按照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增強城鄉統籌意識,樹立城鄉黨建協調發展的區域性大黨建理念,區、鎮、村逐級成立黨建工作機構,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建立責任明晰、領導有力、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黨建工作機制。實行黨組織結對共建、班子成員分片包村、機關干部聯戶幫扶,形成縱橫結合、相融互動的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三級聯動考評體系,確保黨建責任落實到位。完善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工作納入區委綜合目標考核,并對落實黨建工作責任、活動中心建設、非公企業黨建等重點黨建工作實行專項考核。全面落實黨建工作述職制,區、鎮、村層層簽訂黨建工作責任書,量化考核,強化監督,年終述職,逗硬獎懲。

三是健全三級聯投保障制度,夯實統籌城鄉黨建基礎。區、鎮街分別將黨建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村(社區)按一定比例從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黨建工作經費,根據轄區人口、地域面積每年分別補貼村、社區黨建和辦公經費2-4萬元、3.5-5.5萬元,形成區、鎮、村三級黨建工作經費投入逐年增長機制。

二、構建城鄉黨員干部統籌培育機制,激發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活力。

把基層黨建融入城鄉統籌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圍繞城鄉統籌發展配強班子、培訓干部、培養黨員,打造一支適應統籌城鄉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把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

一是優化城鄉干部配置,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深化和拓展中組部“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區(市)縣委書記用人行為”課題,完善干部選用機制,著力形成“重實績用干部,憑貢獻定獎懲”的用人導向。始終堅持把選用干部的“尺子”和“鏡子”交給群眾,對全區鎮黨委書記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委員全部實行公推直選,并將公推直選范圍擴大到區級機關、學校等基層黨組織。開門納賢,面向全國公選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51名,公招緊缺人才432人,選聘165名大學生助理,率先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目前,我區鎮(街道)和區級部門領導班子成員以35歲左右、本科以上文化為主;村(社區)班子成員以40歲左右、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為主,其中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2歲、大專以上文化占35%,書記、主任“一肩挑”達88.3%,“兩委”委員交叉任職達85%。

二是統籌城鄉干部培訓,提升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統籌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專項資金,開展集中培訓、上掛下派、外派學習、輪崗交流、預上崗等開發式培育,建立多維的城鄉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大規模開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綜合素質能力、SYB創業和黨員主體地位等培訓,分期分批選派后備干部到昆山、江陰、蕭山等發達地區掛職鍛煉,抽調機關中層骨干駐鎮街和村(社區)掛職鍛煉,選調優秀鎮街和村(社區)干部上掛學習。近年來,共舉辦統籌城鄉發展等專題培訓班453期83886人次,進一步提升各級干部的整體素質和統籌城鄉發展能力。

三是健全激勵保障制度,激發基層干部工作熱情。堅持政治關懷、經濟激勵和社會保障并舉,構建結構化的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和困難黨員關懷幫扶長效機制。區財政補助村(社區)干部崗位補貼每月平均900元、績效獎勵人均每年3000元,統一辦理基本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并定期開展評選表彰活動;采取財政撥、社會捐、黨費補的辦法籌集500萬元“黨員溫暖工程”專項資金,開展物質救助、就業培訓、創業扶持等黨內立體幫扶活動,進一步激發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四是探索社區屬地管理,完善城鄉一體管理機制。建立覆蓋城鄉的黨員管理信息庫,依托政務服務中心、人才市場、村(社區)活動中心健全各級黨員服務中心,強化流動黨員管理,推進單位黨員社區屬地管理,全面發放黨員證,形成城鄉一體化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強化農村黨員與城市黨員都是黨內生活主體的平等觀,更加注重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深入開展“三培養”活動,加大在致富能手、農村經營管理者、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外出務工青年等優秀人員中發展黨員力度,提高新發展黨員質量。

三、構建城鄉組織資源高效整合機制,著力打造四強基層黨組織

以構建城鄉一體組織體系、拓展活動中心功能、深化城鄉共促共建活動為重點,積極探索城鄉基層組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新途徑,著力打造推動發展能力強、服務群眾能力強、凝聚人心能力強、促進和諧能力強的“四強”基層黨組織。

一是優化基層組織設置,探索完善村級治理結構。采取適度合并村(社區)和村村聯建、村社(區)聯建等方式,調整優化村(社區)黨組織設置,打破地域限制,依托產業鏈建立花卉、餐飲、就業等產業黨組織,探索在非公企業、“兩新”組織及居民小區中建黨組織的新方法,初步形成條塊結合、社區為主、全面覆蓋的“大社區”組織體系。通過公推直選、集體參股等方式推進村(社區)“兩委”和集體經濟組織治理層交叉任職,著力構建村(社區)黨組織組織領導、監督保障,村(居)民自治組織依法自治、民主管理,集體經濟組織獨立經營、公司化運作的村級治理結構,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能力。

二是拓展活動中心功能,構建基層組織服務體系。把村(社區)活動中心作為基層組織推進城鄉共享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科學規劃、統籌推進、分批建設,多渠道籌資1.53億元,全區111個村(社區)均建成2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化、多功能活動中心。通過“業務重組、流程再造、窗口下移”,整合28個區級部門的33項職能,在活動中心建立便民、惠民幫扶、黨員活動等服務站點,配套完善休閑廣場、愛心醫院等服務設施,形成區、鎮、村三級為民服務體系,真正實現了“群眾辦事不出村,干部服務更貼心”。

三是創新互促共建載體,推動城鄉組織共同發展。選擇一批鎮(街道)和村(社區)作為黨建工作示范聯系點,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重點幫扶。深入開展機關干部下基層和城鄉共駐共建活動,從駐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公選優秀黨員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書記、委員,選派機關優秀干部駐村(社區)開展工作,推動城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建覆蓋部門、鎮(街道)和活動中心的遠程教育視訊系統,開展互動式教育培訓、技術指導、信息等服務,促進城市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向村(社區)延伸。深入開展“三聯系”、志愿服務隊進社區、城鄉結對幫扶、民企聯百村、“黨員農貸快車”等活動,區級部門和駐溫單位與村(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機關黨員與農村困難黨員開展“手拉手”活動,為黨員群眾解決住房、看病、上學、就業等實際困難4150件次。

四、構建城鄉基層民主均衡發展機制,夯實統籌城鄉發展群眾基礎

立足黨員群眾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從制度設計、活動開展、載體搭建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拓展擴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充分激發黨員群眾參與統籌城鄉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是健全基層民主制度體系,促進基層民主政治規范化。完善區委議事規則、重大決策聽證論證和“三會開放”等制度,健全鎮黨委書記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委員公推直選辦法和誡勉、停職、辭職、罷免等“民選、民管、民免”配套制度,全面推進村(居)事問責、“四務”公開,形成區、鎮、村三級基層民主制度體系,促進黨員群眾積極有序參與基層民主。

二是試行黨代表小組年會制,促進代表作用發揮經常化。在全面推行黨代表任期制基礎上,積極探索黨代會常任制實現形式,結合溫江實際試行黨代表小組年會制。按黨代表行業、地域等分布情況分組,每年根據工作需要選擇召開黨代表大會年會或小組年會,聽取和審議區委、區紀委年度工作報告及討論決定全區重大事項。同時,配套制定黨代表調研視察、民意、述職評議及黨內“三聯”等10項制度,成立黨代表工作辦公室,定期召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議案辦理聯席會,確保黨代表的提案提議和意見建議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黨代表作用,激發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民主熱情。

三是深入開展社會評價活動,促進民主評議監督長效化。堅持把民主評議與深化富民惠民活動、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相結合,從規范評價內容、優化評價方法著手,全面推行單位評系統、干部評班子、基層評機關的“三評”制度,形成了以群眾滿意為價值取向、對上對下負責有機結合的評議監督長效機制。在全市率先開展鎮黨委書記民主評議,發放征求意見表3萬余份,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32條,落實整改措施135條,涉及項目資金近10億元,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