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在區扶貧開發專題會致辭
時間:2022-05-27 08:49:00
導語:縣長在區扶貧開發專題會致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自治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在省、地和各兄弟縣市的關心與支持下,臨時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地委、行署研究后決定于今天在縣召開全區扶貧開發工作現場會,省、地、縣各級領導蒞臨進行考察和指導,這是對我鼓勵,更是鞭笞。此,謹代表縣四大班子和全縣132萬各族人民對你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省地各位領導、各兄弟縣市多年來對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根據會議布置,借此機會。將自治縣扶貧開發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作簡要介紹,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縣情和扶貧開發概況
集深山區、石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一體的省國土面積最大的縣,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總面積6295平方公里。境內平均海拔2200米,素有“貴州屋脊”之稱。全縣轄35個鄉鎮、620個行政村(居)委會。2009年末總人口131.9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6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3.09%農業人口108.6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82.34%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資源較為豐富。但由于歷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還很緩慢,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水平深的狀況還很突出。因此,1986年被國務院首批認定為全國的貧困縣之一,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縣之一,2001年再次被確定為全國592個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全縣35個鄉鎮中有26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610個行政村中有36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20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縣農村貧困人口從1985年的73.28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24.3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比重由92.3%下降到20.14%
依照“小試驗、大方向”和“近期作示范、久遠探路子”要求,立足實際,積極探索,不時創新,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尤其是自2009年9月6日中央領導同志對我縣扶貧開發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國家隨即啟動了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國家層面成立了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省、地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協助、指導我縣開展工作。各級各部門領導多次蒞臨我縣檢查指導工作,為我縣出政策、出思路、出資金、出技術、出人才??h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立足縣情實際,搶抓項目機遇,強化工作措施,扎實安排安排,向上謀求支持,中間抓好規劃,往下抓好落實,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扎實有序推進。近年來,縣緊緊圍繞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
二、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嚴格依照地委、行署的總體安排安排,始終把解決貧困群眾的脫貧問題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實施意見》縣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確立了縣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及工作重點。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委副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34個副縣級領導任副組長,48個縣直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縣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組、規劃組、項目組等八個職能組,抽調精兵強將開展工作,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全縣各鄉鎮建立了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把扶貧開發綜合治理工作責任制落實到基層。縣委把扶貧工作實績列入干部“雙考雙評雙掛鉤”主要內容,為我縣扶貧開發綜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深入調研。對縣情進行再認識,進一步集中扶貧對象,明確扶持重點,2009年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中重點扶持最困難貧困行政村94個、34185戶。并確立了縣“試點”工作的奮斗目標是通過努力,2010年末,元木、新飛、新莊三個重點村基本實現脫貧,東風、么站、爐山三個重點鎮絕大部分貧困人口基本解脫貧困現狀。2012年,達到全縣初步脫貧,貧困人口由目前的24.27萬人減少到15.27萬人;2015年達到全縣穩定脫貧,初步建成符合縣特點的縣域經濟結構和社會事業體系;2020年,縣的鄉村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時加快,將縣建成一個生活舒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黔西北中等鄉村”
(三)因地制宜。正準備組織專家同27個行業子規劃、鄉級規劃和村級規劃等一起進一步修訂完善。
(四)搶抓機遇??h搶抓“試點”工作機遇,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聯絡聯系。一是先后5次到國家有關部委匯報工作,向國家有關部委上報了貴州省縣2009-2010年請求協助協調解決的有關項目和政策》項目涉及通鄉油路改造項目、農村水利項目、產業發展項目、社會事業項目。國家有關部委紛紛表示將加大對的幫扶力度,對申報的項目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或者納入“十二五”規劃進行統籌考慮。其中農業部出臺了農業部進一步支持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初步意見》2010年安排“試點”建設資金1億元左右。二是加強與九三學社等各派和各級統戰部聯絡,爭取他大力協助和支持。2009年共獲得中央新增投資項目4批,30個大項199個子項,總投資31706.99萬元。三是加強與深圳市南山區等對口幫扶鄉村和國家招商局集團的聯系,深圳市蛇口工業區總投資100萬元幫扶我縣實施生態文明家園建設項目,并向縣捐贈了850萬元進行對口幫扶,引進了深圳市南山區招商集團在縣投資新建5所學校。四是加強招商引資項目的聯絡聯系。2009年共簽約項目49個,落地項目30個,位資金12.8億元;今年4月的畢節試驗區第三屆招商引資投洽會上,共簽約項目11個,涉及資金21.556億元。截止7月31日,實際到位資金已突破8億元。
(五)高度關注民生。核清底數,提標擴面,做到政策范圍內的低保戶“應保盡?!焙臀8膽簟皯谋M改”二是扎實開展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縣參合率達94.38%對被納入最低生活保證的農戶、計生“兩戶”軍人優撫對象共計13.46萬戶農戶免收參合金。三是實施好農村貧困群眾“住有所居”工程??h委、政府將實施農村貧困群眾“住有所居”工程列為“十件實事”之一,大力實施建房、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改庭院、改飲水工程。工作中,以開展“萬人幫萬戶”活動為載體,切實把“4321結對幫扶、把黨建“1+1幫扶、百企幫百村”等活動融為一體;以“農戶貸款、政府貼息”為切入點,變直接補助的輸血式扶貧為引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造血式扶貧。2009年全縣共投入1658萬元改建地質災害戶829戶,投入4453萬元啟動“黔西北民居”建設1402戶;2010年各級財政投入1.458億多元,加上群眾自籌1.35億元,計劃完成危房改造10886戶。
(六)整合扶貧資源。全縣共整合投入資金168473.995萬元,項目676個。四是依照各類扶貧資金的使用要求,扶貧項目的安排上,做到優先投入解決群眾溫飽,優先投入見效快覆蓋面廣,優先投入少數民族貧困村組戶,優先投入技術物資配套、能帶動種養業發展、增加農戶收入和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項目的四個優先”扶貧方式上,多渠道開展項目落實,通過實施工程項目實現扶貧效益到村到戶,機關單位建立扶貧攻堅聯系點實現扶貧措施到村到戶,開展干部結對幫扶實現扶貧責任到村到戶,發放小額信貸資金實現扶貧貼息貸款資金到戶等“四個到戶”增強了貧困鄉村、農戶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為生態文明家園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七)依托優勢資源。抓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將糧食品種調優、經濟作物調寬、支柱產業調壯、畜牧效益調高、土地使用調活、農機事業調快、經濟總量調大。積極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馬鈴薯產業、煙草產業、特色農業“四大產業”依照工作抓重點、建好示范點、突出亮點的要求,整合土地、資源和項目,建立精品蘋果、精品干果和草地生態畜牧業等項目示范樣板點,強力推進100萬畝生態畜牧業基地、80萬畝馬鈴薯基地、70萬畝干果基地、50萬擔現代煙草基地、50萬畝蔬菜基地、40萬畝高山有機茶基地、30萬畝鮮果基地等七大基地建設,形成層層有示范的工作格局。
(八)采取多種方式。培訓1200人次。四是依托縣職中、黨校、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點,加大對轉移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鼓勵中介機構、用工單位對農民進行訂單培訓、定向培訓,與沿海發達省市區的企業建立了良好的用工渠道。隨著勞動者素質的不時提高,依靠勞務輸出實現脫貧致富的群眾逐年增多。
(九)創新扶貧機制。對扶貧機制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創新。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成立了縣農業產業發展投資公司”加大投融資力度,籌集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為扶貧貸款提供擔保,搶抓發展先機。二是創新項目實施機制。項目建設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積極探索鼓勵干部職工尤其是涉農干部職工帶薪留職參與農業產業發展。三是創新資金使用監管機制。成立縣試點工作項目資金管理使用領導小組,對省、地、縣新增投入各類資金項目進行集中捆綁,建立專戶,專款專用,全程監管資金使用。四是創新聯動機制。建立地、縣“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縣“試點”工作聯絡員會議制度,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對接、協調、溝通聯系,做到上下聯動、左右協調,保證了信息的疏通,形成了各級各部門與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五是創新財政扶貧資金貼息信用社貸款的扶貧機制。通過小額貼息貸款工作的開展,使貧困農戶的生產生活有了改善,自我發展意識、商品意識有了增強,有效地促進了農戶種、養、加工等多種產業的發展,為農戶增加收入發明了條件。六是創新財政扶貧資金有償滾動的扶貧機制。出臺了縣財政扶貧資金滾動扶持管理方法》對效益較好的種、養業項目,采取以物為主滾動發展的方式扶持項目點上更多的貧困農戶。機制體制的創新,有力推進了縣扶貧開發工作進程。
三、扶貧開發取得的效果
(一)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51億元,1988年(3.32億元)15.8倍;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0.37億元、12.12億元和20.01億元,年均遞增12.04%17.23%15.23%財政總收入5.018億元,1988年(0.18億元)27.8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比1988年增加2356元;貧困人口從62.8萬人(老標準)下降到6.65萬人(按1196元的規范,目前還有24.27萬人)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民生不時改善的良好局面。
(二)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同比增長3.11%二是馬鈴薯產業進一步壯大。完成馬鈴薯種植164.6萬畝,總產量達270萬噸。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6個,成立馬鈴薯協會、專業合作組織共30個。建成6個馬鈴薯商品薯交易市場,2009年銷售馬鈴薯120萬噸,銷售額達14億元。三是生態畜牧業穩步推進。完成2009年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實施人工種草9.6萬畝,圈舍建設2.1萬平方米,種羊投放14512只。各類牲畜存欄量及出欄量比2008年有較大增長,全縣畜牧業產值達15.83億元,同比增長5.74%四是烤煙產業進一步鞏固。2009年種植烤煙15.65萬畝,收購煙葉43.09萬擔,實現產值3.2億元,戶均收入25428元,實現煙葉稅7054.30萬元。五是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全縣蔬菜基地總面積突破40萬畝等。
(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縣新修通村公路1621.7公里,年底前將實現“村村通公路”目標;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解決了7.4萬人的平安飲水困難;建成坡改梯基本農田1060萬畝,恢復水毀農田300畝;退耕還林荒山造林1.5萬畝;新建、改造鄉村中小學132所,建筑面積達15萬平方米;新建了17個鄉鎮衛生院和100個村衛生室,鄉村醫療體系進一步完善。
(四)科教文衛事業長足發展。全縣人口計生符合政策生育率提高到82%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5‰。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檢,啟動“兩基”復查及“普實”驗收工作。全縣共有92.7萬農民參與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3.86%參合農民受益率達到100%廣播綜合覆蓋率達80%電視覆蓋率達75%全縣享受城低保人數為6085人,享受農低保人數為23.97萬人。
四、存在困難和下步工作思路
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來。為全縣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的保證和促進作用。但由于自然、歷史、經濟、社會等多種原因,全縣貧困面大,貧困水平深,農業基礎設施單薄,經濟總量較小,脫貧難度大,扶貧開發形勢嚴峻。主要表示在
貧困水平深,一是扶貧開發任務繁重??h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按貧困村綜合指標衡量,全縣尚有貧困村362個,農村年純收入在1196元以下貧困人口24.27萬人,其中820元以下絕對貧困人口11.57萬人,2000元以下基本解決溫飽的人口77.87萬人(其中11961300元的11.7萬人)貧困發生率22%比全區高出2.1個百分點,比全省高出4.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227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869元。已經解決溫飽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的生產、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因災因病返貧時有發生。
發展速度較慢。2009年GDP總量52.51億元,二是經濟總量較小。全區排名第六位;財政收入完成5.018億元,全區排名第七位。發展質量偏低,工業基礎單薄,第三產業不發達,自身造血能力不強。
未通公路的村113個,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全縣610個行政村中有超過50%村存在不同水平的缺水問題。全縣尚有20萬人、40萬頭牲畜存在飲水困難,20萬人存在住房困難。由于缺乏資金和項目,農村基礎條件一時難以改變。
農民文化素質偏低??h中小學危房占20%農村師資力量嚴重短缺,四是教育衛生條件差。農村青壯年文盲較多;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差,設備新鮮落后,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隊伍人員不足,農村醫療救助保證體系不完善。
人口素質低,五是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條件落后。思想觀念落后,社會保證體系還不完善,提高廣大農民基本素質難度大。
經過認真謀劃,2010年,為了打好這場扶貧開發的攻堅戰。縣遵循“遠謀近施、遠近結合、未雨綢繆、謀劃未來,實現新跨越”工作思維,提出了以“四在農家”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破難題,以“五心”把忠心獻給祖國;把孝心獻給父母;把誠心獻給他人;把信心留給自己;把愛心獻給社會。教育提素質,以“六風”正黨風、清政風、純民風、濃學風、轉作風、抓行風)建設創環境,以“七個堅持”堅持以“試點”為契機助推發展;堅持以新型工業化引領發展;堅持以城鎮化拉動發展;堅持以合理利用資源科學發展;堅持以改善發展環境支撐發展;堅持以構建和諧社會協調發展;堅持以黨的建設保證發展;謀發展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努力實施強農穩縣、扶貧助縣、項目立縣、工業富縣、旅游強縣、科教興縣“六大戰略”深入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五大建設”力爭把我縣建設成中國高原濕地草海旅游觀光勝地,全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示范縣,生態畜牧養殖基地縣,優質煙葉基地縣,無公害蔬菜基地縣,優質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生產縣,中國馬鈴薯生產基地縣,烏江源治理經濟林種植示范縣。著力打造富裕、平安、生態、開放、文明和和諧。
堅持率先試點東風、么站、爐山三個重點鎮、穩步推進全縣“試點”工作的原則,扶貧開發工作緊緊圍繞“試點”總體規劃。以協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第一要務”夯實交通、水電“兩項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種薯種畜種苗基地、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農業生態基地“三大基地”建設,著力實施百萬畝優質馬鈴薯、百萬畝人工種草、百萬畝特色經果林、百萬畝特色作物“四個百萬工程”建設,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技能和收入水平,實現全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精心組織規劃編制的修訂工作。通力合作,一是以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核心。集中力量,吃透縣情、摸透鎮情、解民情”基礎上,突出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已有規劃編制基礎上,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反饋的意見進一步修訂完善各項規劃。
解決貧困群眾當前的生產生活困難。認真編制項目上報,二是以推進項目實施為龍頭。積極爭取扶貧資金項目的實施;切實統籌實施建設項目,扎實推進項目的實施;嚴格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平安。
努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以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為動身點和落腳點,三是以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為支撐。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拉動扶貧,建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礦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體系,為貧困群眾經濟的快速增長夯實基礎。
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加強農村交通、水利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四是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繼續加快重點鄉鎮整村推進工作,逐步擴大“整合資金,整鄉推進,連片開發”試點面;以“四在農家”為載體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真正做到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
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著力抓好貧困群眾社會保證、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設;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五是以農村社會事業建設為載體。鞏固人口計生工作效果;抓好以“打非”為重點的平安生產工作,維護號人民群眾的生命財富平安。
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加強重點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六是以提高人口素質為根本。突出抓好農村教育工作,扎實推進科技文化扶貧。
為“試點”工作提供有力保證。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七是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宣傳引導,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責任制的落實,強化督促檢查,確保扶貧開發各項工作的落實。
- 上一篇:街區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方案
- 下一篇:國土局推進資源節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