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法院庭外調解管理探討

時間:2022-12-29 04:22:00

導語:建立法院庭外調解管理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法院庭外調解管理探討

一、法院庭外調解的定位

依照現行法律制度,我國民事糾紛調處機制主要包括法院調解、人民調解以及行政調解,法院調解又稱訴訟調解,過來有關民事調解理論研討中經常將訴訟調解等同庭審調解,這是對我國民訴法的狹義解讀,不利法院調解職能的全面發揮,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及各地法院的司法實務,訴訟調解應包括法院庭審調解和法院庭外調解兩部分,庭審調解指的是法院在開庭審理案件時,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由法院主持,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所進行的活動,而庭外調解,是在訴訟過程中,經法院主持或協調,在開庭審理以外的時空所進行的調解處理矛盾糾紛的活動。法院庭外調解的特征:一是發生在訴訟過程中,二是在法院主持或主導下進行,三是在庭審外進行。

同樣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由于庭審調解是在開庭審理中進行,程序要求嚴格,對抗性較強,相對于庭外調解靈活、簡便的方式以及寬松的氛圍,庭外調解更易為大眾接受,調處糾紛的效果更佳,特別在基層法院,大量簡易的民事案件是經庭外調解實現當事人雙方自愿息訴止紛的。

法院庭外調解與訴前調解具有本質的區別,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進一步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的若干意見》中對訴前調解進行了明確定義,一是訴前調解發生在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后、正式立案之前,二是主持訴前調解的是非訴訟調解組織,三是人民法院在訴前調解活動中的基本功能是引導、協調和配合,四是訴前調解的結果之一是實現案件分流,即在進入訴訟程序前將部分矛盾糾紛通過非訴訟程序解決。目前,不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訴狀后、正式立案前,直接由法院主持進行調解,并稱之為訴前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補充立案,并作訴訟案件結案。顯然,這是借訴前調解之名,行庭前調解之實,一方面,不依法立案、拖延立案的做法,損害當事人訴訟權利,不利于法院內部審判監督管理,另一方面,未立先調,法院審判職能在訴訟程序外行使,導致司法調解職能與行政調解職能錯位,超越法律授權。

二、有關法院庭外調解的幾點認識及意見

1、庭外調解的啟動。庭外調解只能在案件受理后,結案前進行,如庭審前、庭審后以及休庭期間。庭外調解程序的啟動應充分體現當事人自愿原則,具體而言,庭外調解程序的啟動,可能是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也可以由法院提議,但必須經雙方當事人同意。當事人未明確拒絕并能參與庭外調解的可視為同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調解優先,把調解貫穿于立案、審判和執行的各個環節”的要求,就庭外調解在訴訟程序啟動的時段來講,可以分為庭審前、庭審中、庭審后,結合當前法院系統較為普遍適用的庭外調解機制,庭審前調解表現為立案調解和答辯期滿前調解,庭審中調解指的是休庭期間進行的調解,庭審后調解為案件宣判前進行的調解。委托調解、協助調解、三調聯動、庭外和解等作為庭外調解的具體方式方法,可以在訴訟程序的任何時段進行。

強化庭外調解前置原則,一般情況下,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以下民商事案件,在當事人未明確拒絕的情況下,均應先行進行庭外調解:1、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2、勞務合同糾紛;3、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賠償糾紛;4、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5、合伙協議糾紛;6、訴訟標的額較少的糾紛。對于其他民商事糾紛,根據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只要不違背法律規定,經當事人申請或同意,均可在開庭審理前先予進行庭外調解。

2、組織機構及人員。人民法院各審判部門均可依法組織庭外調解,有條件的法院可以在立案部門設立專門的庭前調解工作室,配置專門的調解法官及其他輔助調解人員,輔助調解人員可以從人民陪審員或人民調解員中產生。為保證調解效果,除委托調解外,庭外調解可以通過合議庭主持,也可以有1名法官主持,其他參與調解的人員由主持法官根據案件情況并參酌雙方當事人的意愿而定。

輔助調解人員以及書記員可以單獨組織庭外協調,對于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視為當事人庭外和解,當事人可以撤回起訴,申請制作調解書的,經法官審查后,通過調解書的形式對和解協議予以確認。

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法庭應為庭外調解主力軍。人民法庭處于法院審判工作的最前沿,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的精神,有必要對人民法庭的功能設置進行必要改革,工作重心轉為庭外調解,對需要開庭審理的案件移交專業審判部門審理,執行案件由執行機構(執行局)執行,集中精力開展好庭前調解工作。

3、財產保全。在審判實務中,對于庭外調解期間人民法院能否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的問題一直存有分歧,有種觀點認為庭外調解只是在法院主持下,當事人雙方平等自愿協商解決矛盾糾紛,法官始終應保持中立,不應采取財產保全等強制措施,筆者以為,法院庭外調解屬于訴訟程序的一部分,在簡便程序、方便當事人的前提下,為防止義務人利用調解期間惡意拖延訴訟、規避債務或逃避執行,經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采取相應的財產保全措施是必要的,符合民訴法的規定,同時有利促成和解協議的達成,提高自動履行率,保障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實現。

4、庭外調解的時限。庭外調解應堅持效率、快捷原則,確定庭外調解的時限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及相關文件中,就各種庭外調解的各個階段或方式分別作出了相應的時限規定,其實質是在民訴法確定的案件審理期限基礎上,結合法院調解工作實際,通過設定及扣除的方式,對民訴法規定的案件審理期限進行相應調整,以充分保障落實“能調則調”的民事審判工作原則。綜合來看,這些規定雖然較為具體,但欠科學,庭外調解的各種方式方法本身是相對性的,實踐中經常交叉或重復使用,將之生硬割裂開來區別對待過于機械,在現行的審判管理及考核體制上也難以落實和具體體現,另外對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的期間不作任何時間限制有損訴訟效率。

筆者認為,為保證訴訟效率,對庭外調解應該設置一個總體的時限規定,如30天,自雙方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調解時間在30日以內的,不計入審限。經雙方當事人申請或同意,人民法院審查,調解期限可以延長,特定情況下,當事人未能就延長調解期限達成一致,人民法院認為有繼續調解必要的,經院長批準,可適當延長,但最長不宜超過2個月。經雙方當事人同意或經院長批準延長的調解期間,同樣不計入審限。對于庭外調解的各個調解階段的具體時限,各地法院可根據自身內設機構及功能設置等具體情況,在總體時限規定幅度內進行科學的分節管理。

5、法院庭外調解程序與其他訴訟程序的銜接。庭外調解作為人民法院化解民事糾紛一項有效方法,同時也逐步成為民事訴訟程序一道重要環節,如何處理庭外調解程序與其他訴訟程序的銜接,涉及整體審判工作的公正和效率。目前在庭外調解方式方法呈現多樣性的同時,法院內部機構職能的分工也進一步細化,就當前法院內部開展庭外調解的部門來說,除專業審判部門,立案庭可以進行立案調解,有的法院還成立了專門的調解室負責庭前調解,庭外調解與其他訴訟程序的銜接實際上也是法院職能部門間工作的銜接,對此,應注意抓好三點:

一是明確分工,保障程序合法、到位。民訴法有關立案及審理前準備階段相關法律文書的送達,不能因為庭外調解的啟動而廢置,進入立案調解的,立案部門或庭前調解工作室應按時予以發送,包括受理通知、應訴通知、舉證通知以及起訴書、答辯狀副本。這樣,即使庭前調解未能達成協議,未致影響訴訟審理效率。

二是辦好案卷材料的交接。立案調解過程中,當事人不同意繼續庭外調解或者立案部門認為不宜繼續庭外調解的,應向當事人發出終止立案調解通知書,并及時將案件移交相應審判部門審理。

三是做好審限的銜接,近年來,不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開展力度不小,調解結案率有的甚至超過60%,但當事人滿意度并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片面注重調解而忽視了訴訟效率。對此,在訴訟程序包括庭外調解過程中,應尊重當事人在訴訟審限上的知情權和必要的程序選擇權,特別在當前創新調解機制過程中,有關新的訴訟程序規定未能及時向社會公開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應加強訴訟引導,對有關審限規定應向當事人說明清楚,有關申請或同意庭外調解的相關權利、風險以及關于延長和扣除審限的情節等內容同樣應納入引導訴訟告知書,在立案時發送雙方當事人,對于個案實際延長和扣除審限的具體情況應在發生后及時書面告知雙方當事人,其次,加強法院內部職能部門間的審限銜接,對于庭前、庭審或庭后調解,應分別填寫扣除審限情況表,對個案庭外調解的時限設定要統籌斟酌,在認真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原則下,提高訴訟效率。

6、庭外調解的原則。

一是自愿原則。調解應以雙方當事人的合意為前提,在實踐中,對于調解的啟動、調解的組織及進行過程,只要當事人不明確拒絕,能夠參與到調解程序中來,應視為自愿,而對于達成的調解協議,經當事人簽字或捺印是體現自愿的必須形式要件。

二是合法原則。一方面,應做到程序合法,確保公正調解,總體上應按照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和文件精神執行執行,如回避情節、管轄范圍、審理期限、調解書的制作等,在創新調解方式方法中注意保障當事人的基本訴訟權利,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操守,規范調解用語,另一方面,達成的調解協議內容須合法,不得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和案外人利益,不得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

三是釋法明理原則。釋法明理也是人民法院在庭外調解中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的基本方法和措施。查明事實、分清是非雖然不是庭外調解的要件,但厘清基本事實,了解矛盾癥結所在,無疑對開展調解工作、解決糾紛大有助益。基于基本事實,向當事人詮釋法律、擺明道理,進行必要的說服、教育,引導雙方當事人依法協商,進而解決糾紛,是庭外調解的工作重心。過來司法實踐中,部分辦案人員對調解工作的理解不全面,片面追求當事人互諒互讓,這樣往往以犧牲權利人部分合法權益為代價達成協議,對這種“和稀泥”式的調解,當事人不滿意,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不佳。對于法院庭外調解,在確保程序公正的同時,同樣應追求結果公正,必要的釋法明理是實現結果公正的有效途徑。當前有一個叫“以判壓調”的新詞匯,未見權威的注釋,一般的理解是“以將要做出的判決結果壓制雙方或一方當事人達成或接受調解協議”,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是調解法官對事實清楚、責任明晰的爭議民事糾紛,對當事人明示在調解無果的情況下,將來法院最終可能作出的判決結果,促使當事人權衡利弊,從而達成調解協議的做法。當前司法理論主流上對“以判壓調”持否定態度,筆者認為,對此應一分為二分析,在庭前調解過程中,作為釋法明理的一種方式,調解人員根據過來的類似的典型性案例,進行相應的比對分析,引導當事人平等自愿地協商解決糾紛,并無不妥,實際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去除一些當事人抱有的蒙混、僥幸、耍賴心理很有效。因此,惡意的“以判壓調”必須杜絕,而作為釋法明理的“以判引調”或“以判促調”則應予肯定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