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院十八大情況匯報

時間:2022-11-02 09:39:54

導語:檢察院十八大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檢察院十八大情況匯報

今年是我國人民政治生活的關鍵之年,為確保檢察環節的信訪工作穩定,區檢察院以集中化解涉檢矛盾為重點,以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宗旨,嚴把“三關”,切實加強社會矛盾的源頭治理和防范。今年以來,未發生一起輿情網絡事件,無涉檢信訪積案,連續多年保持涉檢赴省進京零上訪記錄。該院的主要做法是:

一、信訪接待,嚴格把好初信初訪關

一是強意識重規范,加強控申接待窗口作風建設。不斷強化思想認識,引導全院干警特別是控申檢察干警更加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堅持把控申來訪接待工作作為了解民情、改善民生、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控申接待全天全程錄音錄像記錄,讓控申干警銘記“你就是檢察院,你的形象就是整個檢察機關的形象”的理念,從而在思想上真正重視控申接待工作,在行動中恪盡職守。嚴格執行《檢察機關執法工作基本規范》,加強程序規范性,確保所有來信來訪依法及時妥善處置,實現“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二是謹抓“六個不”,健全和創建各項工作制度。成立涉檢信訪工作領導小組并及時調整領導小組成員,確保涉檢信訪工作領導始終“不缺位”。執行每周二的檢察長接待、檢察長批閱來信來訪和檢察長包案制度,確保檢察長對本院所有信訪工作“不失控”。實行每周四業務部門負責人控申接待制度,確保涉檢信訪工作“不孤單”。實行青年干警輪值接訪制度,確保本院35周歲以下、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干警對群眾的呼聲訴求“不糊涂”。建立突發事件和輿情網絡處置機制,確保面對突發涉檢事件“不慌亂”,應對網絡輿情“不害怕”。

三是密切檢群互動,暢通涉檢信訪工作渠道。搭建完善“信、訪、電、網”服務平臺,穩步推進集控告、申訴、舉報、投訴、咨詢、查詢等于一體的控申窗口“陽光檢務”,暢通群眾反映問題和訴求的表達渠道。進一步延伸檢察工作觸角,改變檢察工作方式,通過檢察長深入基層下訪、巡訪和聯訪,力促檢察工作接“地氣”。通過設立派駐經濟開發區、木瀆鎮檢察工作室,實行檢力下沉,密切檢群互動,拉近與群眾距離。邀請特約人民檢察員和調解員來院,不斷壯大充實檢察宣傳隊伍。結合“舉報宣傳周”等專項活動,訪社區、入企業、進學校、走古鎮,讓群眾更加了解檢察工作職能,更加理解、支持和關心檢察工作。

二、信訪處置,嚴格把好平臺建設關

一是著力“硬件”建設,確保“硬件”平臺運轉正常。通過“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處置平臺”,實行檢察環節辦案的逐案研判,實現涉檢信訪風險研判的關口前移,最大限度地減少涉檢信訪。通過“控申工作信息管理系統平臺”,暢通本院內部以及與上級檢察院的信訪信息共享渠道,確保涉檢信訪事項發現早、處置當。通過“市社會矛盾糾紛信息管理系統”、“市長信箱”、“區長信箱”等平臺,暢通本院與其他政法單位、政府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全面掌握全區信訪信息,形成穩控工作合力。

二是著力“軟件”建設,確保“軟件”平臺保障有力。構建“大預警、大研判、大穩控、大調處”工作機制,結合省院“百千萬”活動,依托檢察調控中心,充分發揮轄區內涉檢信訪信息員的預警作用,形成左右互動、上下聯動的涉檢信訪工作大格局。通過與區綜治辦、區信訪局等相關部門開展每月一次的定期研判,及時發現涉檢信訪苗頭性問題,查究發生涉檢信訪事項的原因,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從源頭上防止涉檢信訪問題的發生。堅持敏感時期日報告、周排查和一般時段月排查清理等常態化信訪管理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涉檢矛盾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切實做好各敏感時期的穩控工作。

三是著力信訪矛盾源頭治理,確保責任落實具體到位。認真開展案件評查工作,通過案件評查,及時發現案件辦理過程中存在問題和信訪成因,迅速化解工作的不足,通過落實整改,不斷促進檢察辦案規范文明和涉檢矛盾化解工作。嚴格執行執法辦案風險評估,堅持“誰辦案、誰評估”,“誰評估、誰負責”,“不評估、責任大”的原則,綜合評判和準確區分各環節相關責任人,不斷提升執法辦案質量。

三、信訪息訴,嚴格把好協調配合關

一是深化“檢調對接”工作,形成涉檢信訪穩控合力。緊緊圍繞檢察辦案中的熱點、難點,針對“兩訪一戶”、“重信重訪”類案件,充分發揮“平行調解”特色工作機制優勢,實現檢察職能與人民調解工作的有效對接,積極化解涉檢矛盾,有效修復社會關系。如:因不服該院對一起聚眾斗毆案所作決定,周某家人多次來該院去市院赴省院信訪,為此,該院檢察調控中心充分發揮檢調委作用,通過檢察長談心、承辦檢察官釋法說理以及調解員拉鋸式協調,多措并舉,歷時3個月該案終于得到圓滿解決,從源頭上化解了矛盾糾紛。

二是推行“四助工作法”,扎實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由區檢察院牽頭,與區司法局、衛生局、民政局會簽了《刑事被害人“四助”工作實施辦法》,通過經濟救助、法律援助、心理輔助、社區或單位幫助,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形成援助合力,充分體現檢察人文關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如,楊某因刑事被害造成生活困境和心理陰影多次來訪,該院特向其發放經濟救助款2000元,并專門聘請一名心理咨詢師對其進行心理引導和交流,令其滿懷愁緒糾結而來,滿懷釋然笑意而去,再未來該院上訪。目前,已有4名刑事被害人獲得我院“四助工作法”的全程幫助,均收到良好成效。《檢察日報》對此進行了報道,全國人大代表王明雯高度贊譽“這種做法很好,解決了司法實踐中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形式單一的問題”,并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牽頭,啟動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工作。

三是加大刑事申訴賠償和“兩訪一戶”案件辦理力度,以辦案緩矛盾促息訴。辦理刑事申訴案件和刑事賠償案件,緊緊圍繞程序、事實、證據、適用法律等,堅持審查到位,監督到位,息訴到位,全面認真復查,確保改變有據,維持有理,釋法有力,息訴有方,“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地辦理好每一起案件,使所辦案件決不會因此產生新的次生矛盾,留下尾巴和隱患。辦理“兩訪一戶”案件,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并重,既要準確把握好涉檢、非涉檢信訪管轄界限,更要牢記群眾利益高于一切原則,對非涉檢信訪,通過調動社會力量,協調各方關系,以“熱關注、冷推進”方式,努力促成群體訪、告急訪、上訪老戶問題的解決。如該院在處理一起纏訪、鬧訪歷時近三個月的非涉檢群體訪事件中,堅持穩控、督促、關注、協調,終使該起在當地影響較大的信訪事項得到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