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學習紀律條令自查剖析材料3則
時間:2022-02-26 10:58:00
導語:警察學習紀律條令自查剖析材料3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警察學習紀律條令自查剖析(一)----對照警察紀律條令個人剖析
經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聯合公布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紀律以及對違反紀律行為給予處分的部門規章。《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的頒布施行,對于加強公安機關正規化、制度化建設必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是一部具有廣泛約束力和實際可操作性的行政規章,與公安部先后頒布實施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訓練條令》、《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內務條令》、《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獎勵條令》相配套,既自成體系,又相互聯系、相互銜接。這“四大條令”的頒布實施,對促進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提高人民警察的執法水平和能力,推進公安隊伍正規化建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提升人民警察的素質和形象、加強公安機關隊伍規范化建設、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利器。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共3章、31條,結合公安機關人民警察隊伍建設實際,設定了76種具體違法違紀行為及其適用的處分,涵蓋了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執法執勤、內務紀律等方方面面。對違法違紀行為的處分,沒有自由裁量幅度,具有前所未有的嚴厲性和高度權威性。這些違法違紀行為及其適用處分的設定,充分體現了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職業特點,體現了公安機關從嚴治警的剛性要求。學習《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要認真研讀條令全文,杜絕圖形式、走過場、做表面文章等不良傾向,保證學習時間、人員、內容、效果的“四落實”,要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增強對《紀律條令》的創新性、剛性、全面性和權威性認識。
森林公安是我國公安體系中一個特殊的警種,作為森林公安隊伍的一名外勤民警,肩負建立覆蓋林區社會面的情報信息網絡,及時收集上報情報信息;積極開展各項便民服務,提高服務群眾的效率和質量,建立良好警民關系;管理和指導轄區內的群眾性護林組織和治安防范隊伍;查處轄區內森林公安派出所有管轄權的案件;調處轄區內的涉林糾紛,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處置涉林性群體事件;處置轄區內突發性案事件、災害事故,以及完成上級布置其它任務等多項崗位職責。對照《紀律條令》自我剖析,我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以下三方面突出問題:
一是自我學習提高還抓得不夠緊,對知識能力的培養再造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一定程度存在走過場,水過地皮濕的思想。學習不刻苦、不深入,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強,忙于事務應酬,不愿擠出時間學,即使有了時間也坐不下來、深不進去;輕視理論武裝工作,在理論學習上心浮氣躁。剛開始參加《紀律條令》學習領會時,認為是形式主義,寫筆記有應付現象,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與心得。
二是效率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思想上對當前激烈競爭的形式認識不清,沒有緊迫感、壓力感和憂患意識,想問題、干工作、辦事情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習慣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用老經驗解決新矛盾,創新的思維不活。如一些不法木材販子、動物販子、藥材販子潛入林區后,往往急于尋找合伙人,采取里應外合的辦法來達到獲取不義之財的目的。個別林業工人、村寨農民則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上當受騙充當了販子們的馬前卒。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就應把與木材販子、動物販子、藥材販子有密切往來的人員列為重點建立檔案,定期召集這些人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思想教育,實行重點管理。
三是在吃苦耐勞和頑強拼搏方面還做不夠。我們要實現“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的工作目標,努力推進森林公安隊伍正規化建設,不斷提高森林公安戰斗力,努力打造一流公安隊伍,就要根據本地山情、林情、社情,建設規范化、實戰化的警務機制,逐步實現由案發后執法向案發前預防的轉變。根據《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訓練條令》、《森林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訓練辦法》的規定,認真落實“三個必訓”制度,認真對待崗位培訓,技能培訓。但自己在這方面恰恰做得還很不夠,不僅缺乏充分的主動性和超前意識,在吃苦耐勞、頑強拼搏上更沒有足夠的意思準備。
古語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隊伍建設最好的防腐劑。隊伍建設最有效的保證就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用制度來規范和引領隊伍建設。《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的頒布施行從政治上,組織上,執法,執勤,內務等方面對公安機關和民警的行為加以規范、約束,是從嚴治警的剛性要求,是堅持從嚴治警的重要舉措。學習、貫徹《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是公安隊伍正規化建設和制度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是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現實需要,是加強對公安民警管理和監督的必然要求。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中設定的處分規定是高壓線,一旦觸犯將面臨記過、撤職甚至開除的嚴厲處分。我們每個公安民警要熟讀熟記《紀律條令》全文,做到學習到位、認識到位、宣傳到位、執行到位,將條令規定貫穿于我們各項工作中,時刻謹記,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充分到位,行動中規范遵守;要以《紀律條令》的頒布施行為契機,健全和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切實做到將隊伍建設交給制度,將制度交給監督,將監督交給群眾,大力推進警務公開,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充分發揮《紀律條令》的教育和威懾作用,維護公安機關鐵的紀律。
警察學習紀律條令自查剖析(二)----人民警察紀律條令剖析材料范文
從今年6月1日起,由國務院批準,由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三部委聯合起草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以下簡稱《條令》)就要正式實施了,新頒布的《條令》既與國家有關行政法規銜接緊密,又突出公安機關的職業特點,特別是針對公安機關常見易發的痼疾和頑癥,設定了加強內部管理和相關行為的懲戒性規定,使《條令》成為堅持從嚴治警、加強公安隊伍建設的一部綜合性的重要紀律規章。在《條令》中設定了76種違法違紀,公安機關人員觸犯其中的五種行為一律開除,包括刑訊逼供、體罰、虐待違法犯罪嫌疑人。
此次施行《紀律條令》中設定了76種具體違法違紀行為及其適用的處分,被媒體和社會公眾評價為給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設定了76道“緊箍咒”。這種評價所言非虛,國家正在日益加強和加大對警察隊伍的管理和建設,從制度層面加強紀律約束和管理已勢在必行。而《紀律條令》屬于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紀律以及對違反紀律行為給予處分的部門規章,其創新意義和示范意義不言而喻,我們有充分理由對這一條令的未來效果抱以期待。
應該看到,《紀律條令》的輻射意義和現實價值遠遠不止規范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那么簡單。該條令共計31條的規定中,無一不針對人民警察的日常行為規范,和必須遵守的執法要求。除了規范警察的日常執法以外,還著重提到了一律開除的“五種行為”。這五種行為無不與公民切身利益有關,也與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保護公民人身權益有關。專門針對個別公安機關存在的刑訊逼供、體罰、虐待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設置“開除條款”,我認為恰恰是從制度上保護公民權益的表現。
表面上《紀律條令》是約束公安機關和警察,但實際上或涵蓋著對近兩年來,屢屢讓公眾詬病的羈押拘留場所發生的“躲貓貓死”、“喝開水死”、“做夢死”等,極不正常執法問題的回應。里面也包含著約束警風警紀,以最大限度維護公民權益的善意。
當然,從制度上構筑一道紀律“銅墻鐵壁”是社會法治進步的象征,但好的制度關鍵在落實。一些更剛性的法律在一些地方落實起來尚存阻力,更遑論剛剛實行的規章性規范,其落實過程中遇到阻力將在所難免。因此,有關方面應著重加大督促和查處力度,以“零容忍”的執法理念將《紀律條令》貫徹到實處。
經國務院批準,由監察部、人社部、公安部聯合公布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將于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紀律以及對違反紀律行為給予處分的部門規章。當然,“條令”最引人注目之處并不僅僅在于它的開創性和系統性,還在于它在處罰上的剛性。比如,“條令”不但設定了76種具體違法違紀行為,還分別規定了這些違法違紀行為應適用的處分。
在現代國家,警察是與公眾打交道最多的執法人員,警察的形象就代表著政府的形象。中國長期處于權力本位的管制意識之下,特權觀念影響深遠。而中國已然邁入千年未有之大轉型,新的時代尊奉法治為政府運行的基本規則,權利本位意識在社會層面日益生長。當特權觀念遇上反彈后的公民權利,矛盾與沖突難以避免。以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等形式為公權力設定運行的軌道,有助于社會新秩序的構建與維護,也有助于避免警察權傷害民眾利益,從而真正做到服務于民。
于此次“條令”的頒布之前,不乏各色“禁令”。如中政委的“四禁令”,公安部的“五禁令”,還有專門下發的“禁酒令”等等。地方公安部門下發的類似“禁令”就更多了。從特征上來說,“禁令”多屬于因應某一時段違法違紀行為多發的態勢,臨時針對特定現象進行刻意強調。“禁令”并不能替代規范本身,要做到令行禁止,也還亟待規范的跟進。
如我們所知,大凡法律規范,無一例外地應包括行為模式、條件假設和法律后果這三要素。以“禁止性規范”為例,通俗地解釋就是,不僅要禁止某類行為,還要假設發生了禁止的行為,法律將給予何種懲治。一味言禁而無責任機制跟進,“禁令”也就成了沒“牙”的病虎——其觀賞價值遠甚于實用價值。近年來,令雖行但禁不止的情況時有所見,責任機制的缺乏應是重要原因。
要管住警察權,就得在警察的身邊埋伏一只有“牙”的老虎。“條令”對于處分的具體化和剛性化,可視為給各色“禁令”安上了“牙”。由監察部、人社部和公安部一起聯合制定并,這意味著對違反“條令”的處分不再是公安部自個的事,從而在規范上能有效防止一些地方公安部門將法定的處分當作“家務事”。現實中,多少違反禁令的責任人,都在“下不為例”、“罰酒三杯”中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當然,“紀律條令”實現的是行政責任。對于警察而言,實則面臨著一個整體的責任體系,既包括組織責任、行政責任,也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這些責任機制各有適用范圍,相輔相成卻不能相互替代。從違法行為預防的角度來觀察,組織責任和行政責任應該更多地立足于對輕微違法的規范,通過及時發現和懲處輕微違法,來達到預防更嚴重的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的發生。而一旦構成犯罪,就得交由刑事司法來追究。此時,不論是組織責任、行政責任還是紀律責任,都應退居刑事責任之后。
現實中,行政凌駕于司法之上,紀律處分替代刑事責任的亂權、濫權行為并不少見。在“條令”頒布之際,不妨再敲敲警鐘。比如“條令”第十一條專門針對刑訊逼供規定了“開除”等處分。作為刑罰的補充,開除是必要的。但“開除”處分絕不能作為刑法上“刑訊逼供罪”的替代罰則。“條令”不是警察的“金鐘罩”,“條令”應該也只能是警察的“高壓線”。
警察學習紀律條令自查剖析(三)----深入學習人民警察紀律條令學習心得
2010年6月1日起,由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聯合起草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以下簡稱《條令》)就要正式實施了,新頒布的《條令》既與國家有關行政法規銜接緊密,又突出公安機關的職業特點,特別是針對公安機關常見易發的痼疾和頑癥,設定了加強內部管理和相關行為的懲戒性規定,使《條令》成為堅持從嚴治警、加強公安隊伍建設的一部綜合性的重要紀律規章。《條令》賦予派駐同級公安機關監察機構對下一級公安機關違法違紀問題的調查權限,解決了長期制約公安監督工作的“瓶頸”問題,對進一步貫徹從嚴治警方針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體制上的創新
新頒布的《條令》在監督體制上有了新的創新,在《條令》第六條規定中明確指出:“監察機關派駐同級公安機關監察機構可以調查下一級監察機關派駐同級公安機關監察機構管轄范圍內的違法違紀案件,必要時也可以調查所轄各級監察機關派駐同級公安機關監察機構管轄范圍內的違法違紀案件。”“監察機關派駐同級公安機關監察機構經派出它的監察機關批準,可以調查下一級公安機關領導人員的違法違紀案件。”這是加強公安系統管理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既解決了長期制約公安監督工作的瓶頸問題,又延伸了公安監督工作的觸角,拓寬了監督領域。
那么《條令》為何賦予上級公安機關的監察部門對下級公安機關特別是領導干部違法違紀案件的調查權限時,我個人認為,此項規定基于兩點考慮:一方面,《行政監察法》第十七條規定“上級監察機關可以辦理下一級監察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必要時也可以辦理所轄各級監察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這就為“下查一級”的規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公安機關是擁有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權的執法隊伍,對其管理和監督應嚴于其他的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
二、對危害行為加大處分力度
通過學習,可以看出這次《條令》對公安機關內部管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嚴明了執法執勤紀律,如第七條首先針對危害特別嚴重的行為,設定了“高壓線”,即凡是有第七條規定行為之一的,一律給予開除處分。第八條至第十四條和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設置了32種行為,并明確規定有行為之一的起點就是記過處分,最高至開除處分。《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參與賭博的,給予警告或者記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條令》規定:“參與賭博的,依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從重處分”。
三、擴大適用對象
在《條令》中在適用對象這一方面,新《條令》不僅適用公安機關及其直屬單位在編在職的人民警察,也適用鐵路、交通、民航、林業和海關系統公安機關及其民警。同時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公安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對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作出了有條件執行《條令》的規定,即“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官兵有違法違紀行為,應當給予處分的,依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執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沒有規定的,參照本條令執行”,拓寬了適用的范圍。
- 上一篇:論析職校創業教育技術特性
- 下一篇:剖析經濟時代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