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時間:2022-02-04 08:52:00
導語:《科學的歷程》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的歷程》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熔于一爐,系統疏理了世界科學技術史,其間滲透了編史觀念和科學觀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學”一詞的一般含義是“人類在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協調過程中產生的理性知識”,指出中國歷史上存在一種與“近代自然科學”不同的“科學”,它們在自然觀、方法論上表現出各自的特色;還指出,近代自然科學亦有兩種傳統,一是數理實驗科學傳統,一是歷史博物科學傳統,這兩種傳統是西方文化中“空間性思維”與“時間性思維”方式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體現。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種共性,而這種共性造就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產生了不同的科學體系和文化體系。
古希臘,古雅典的“為科學而科學”的思想決定了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勢必會極重視思維、邏輯、科學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觀感情和形而上學的思想。
我國古代的思想和科學都是將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講究的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關注宇宙和自然環境和邏輯思維的要少得多。在我國關于自然科學的理論比較少,這與古羅馬的思維有些相似。講倫理的多,談科學的少。
科學的哲學思維方法,對推動一個民族的科學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了解科學的發展,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推動社會的發展很重要,應該多學習這方面的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