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后感
時間:2022-11-09 10:21:53
導語:道德情操論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些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論》,捧起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細細品讀,源于溫總理在五次講話中提到此書,心中充滿好奇,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讀完《道德情操論》,感到這一部倫理著作,不是圍繞“是非善惡”展開,更象是道德行為的心理分析,在書中,亞當•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大學教師,一名公務員,在《道德情操論》學習過程中,更加堅信了我們到底信仰為什么,我們應該追求什么;我們不僅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道德情操的座右銘,我們要把它鐫刻在心里,落實在我們為工作實踐的行動中。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更是承擔了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更是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個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心才會平穩,社會才會穩定。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讀大師的名著,猶如在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和只通過一次談話,不能客觀全面地評價一個人一樣,只讀大師的一部著作,對大師思想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有時甚至會誤解大師的本意。對于亞當•斯密,我們不僅要讀他的《國富論》,更要拜讀他的《道德情操論》。我認真地從頭讀起,自然覺得在追隨大師的腳步,走進心靈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純潔和污穢、簡單和復雜、善良與丑惡、真誠和虛偽……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線。這與過去的教學理論研究只重視物質世界問題的研究,不重視人的問題的研究,在有關人的問題上大多偏重對學生問題的探究,卻常常忽視對教師本身的研究不同。正如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辈蛔x《國富論》我們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名“人師”,不懂如何從心理的角度去與學生深入的溝通;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義,人生更有價值。
我們尊敬的總理多次推薦《道德情操論》,其用心之良苦,應能夠促使人們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反思,從對亞當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來,科學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亞當•斯密,進而深入全面地從理論發源處理解市場經濟理念。而我們人民教師僅做一個傳授知識的“經師”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做一個關注學生精神成長,又能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示范者的“人師”,高尚的師德是成為“人師”的最重要的素質。近年,教育有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出現了教師隊伍中敬業精神淡化、育人意識不強、嚴謹治學態度缺乏、團隊協作意識差等現象,同時師德制度缺乏剛性,難以落到實處,還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做為一名××學校的教師,我將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歷代教育家提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不讀則已,讀過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現在正向著殷實富足的全面小康社會大步前進。這中間,老師的道德情操也在變化當中。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學生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由此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學生往往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展其性格,從教師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從教師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發展的全部含義。《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這對于提高教師的道德情操來說有重要的意義,對教書育人來說更是影響深遠。本書指出,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人的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有直接影響。個人的品質,我們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一是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赐赀@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得到啟發,讓我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天工作,面對每天的生活。
讀《道德情操論》的同時,我想到了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提出教師不但要“問其口”、“傳以心”,還要“聽以耳”、“授以意”,他對教師的要求是立志改革,通經知今,明體達用,具備禮、樂、刑、政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并對學校教師進行考試,擇優任命。南宋時期的教育家朱熹,潛心于儒學,一生中不曾放棄教育活動,他認為教師應當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強調教師以人格感化學生,作學生的表率,以人師自勉自任。明朝的教育家王守仁提出學校之中“唯以成德為事。”教師要能“莊嚴自恃,內外合一”,要能明辯義利,他從“知行合一”的原則出發,要求教師每天都應當檢查學生的言行。教師須在習行上下功夫,他還要求教師的生活要嚴肅認真和異??炭?,要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作出表率。教師有了錯誤,也應虛心接受學生的批評。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綜合中外教育學家的論調無不例外都指向一點:教師自身的道德情操建設是何其的重要!
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在理想的教師道德情操中,道德的純潔性如雪一樣潔白。不管有人還是無人,行動都是表里如一,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學生,都能賦予公正的愛,這樣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情操。慈愛和權威是為師的特質,因而也是道德情操感化的根本動力。而慈愛和權威決不是對抗的東西,而是由同一根源——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涌現出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威信,沒有威信就沒有真正的愛。金子般的道德情操,能給學生們帶來足夠享用一生的“熱量”,能還給教育一個更加深刻的內涵,既使父母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愛,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夠健康成長,來自師長的愛是無聲的,但卻是最有份量的,學生們在學校里最渴望的就是來自教師給予他們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愛。
在學校道德教育中,要實現學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須重視建構合乎時代的道德理想情操教育;道德理想情操的塑造要在神化人格與現實人格之間保持張力、取得平衡,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一定的神圣性;理想道德情操追求在教育或修養中的具體落實應通過榜樣人格——具有優秀道德情操魅力的教師作為中介去完成,對每一個個體而言,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參照系,又要以榜樣人格作最切近的參照。所以,我們不僅要把教師當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的執行者、知識的傳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該突現教師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依賴的人,是學生的道德情操榜樣,學生在教師那里獲得信心和力量,學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師是學生情操的陶冶者,心靈的哺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生處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還很不成熟,其成長不是自發的,教師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在言傳身教中去影響和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實現他們的理想道德情操。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迅速地發生著變化,學生對教師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對教師特別是大學教師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核心道德情操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情操呢?教育規律告訴我們,沒有道德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習。新的教育氛圍對中學教師首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極強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愿意為教育事業而獻身,為此,他們應該不斷地鉆研業務,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凡是學生尊敬和愛戴的教師,都是有著較強業務能力的教師。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智力,在教師的服務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掌握知識的樂趣與教師的人格力量。為了實現教師對學生的真正的愛,教師要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表現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能夠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言一行能成為學生的表率。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學生對教師道德人格的認可,師生關系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
我們的社會,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許多人缺少了信仰,片面的追逐自我,追逐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訴求;我們的黨,在這一時刻,更應該認清形勢,培養我們的情操,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在近200年的時間里,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那就是,只有“利他”的社會公共行為準則,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求我們的黨,要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小集團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面前,要識大體、顧大局,時刻保持一個共產黨員的道德情操,保持我們的黨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性要求。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我將以我的實際行動來弘揚道德情操的光環,使她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熠熠閃光!
《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于轉型期的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于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和設計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的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主要就是教師,教師的道德素質潛移默化著學生的心靈。因此,要抓好學生的道德品質,就必須首先要求教師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這樣,才能使學生真實地感覺到美德就在自己的身邊發生著而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學生堅信不移地吸收過去成為自己的道德財富。相反,則只能使學生對言行不一的道德說教產生反感甚至陷入道德虛偽主義的泥潭里去。
- 上一篇:社區愛心俱樂部工作總結與工作計劃
- 下一篇: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心得體會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