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縣環境制度
時間:2022-09-18 02:24:00
導語:管理縣環境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我縣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人體健康、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贛州市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其他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縣行政區域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污染源的監管與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環保科技產業發展。
第三條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未依法辦理環保審批手續的建設項目,計劃、土管、礦管、規劃建設、工商、衛生、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門不得辦理項目立項、審批、許可、發證、發照等手續。
工業園區的建設選址必須符合環境功能規劃,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四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或者在建設項目中采用國家明令禁止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
在招商引資中不得引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
第五條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即防治污染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征得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六條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自建設項目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收到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申請之日起30日內組織驗收。
第七條排污單位應當在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填報《排污申報登記表》,并按要求提供資料。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排污申報登記,應在項目的污染防治設施竣工并經驗收合格后一個月內辦理。
排污單位申報登記后,申報內容發生重大改變的,必須辦理變更申報登記手續。
第八條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制度,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外排污染物達到總量控制指標的單位,發給排污許可證。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企業不得發放排污許可證:
(一)污染嚴重超標的;
(二)外排污染物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
第九條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第十條縣行政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醫療廢水、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第十一條縣自來水廠取水口(圍下)以上至油羅口入口處章江河段水體為生活用水保護區:
(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他廢棄物;
(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置;
(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捕殺魚類;
(五)禁止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必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六)原有排污口必須削減污水排放量,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水質標準。
第十二條加強對我縣章江水系水源的保護。油羅口水庫出口至縣自來水廠取水口(圍下)章江河段水體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禁止設置排污口;章江源頭入境處至油羅口入口處、縣自來水廠取水口(圍下)以下至西華山鎢礦排污口前、青龍至南康交界出境處的章江河段水體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標準;西華山排污口前至青龍章江河段水體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2002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標準,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級標準。
第十三條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及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
(一)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落葉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二)向環境排放惡臭、異味的排污單位,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周圍居民區受到污染。
(三)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交通干線附近露天焚燒稻草、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
第十四條加強建設施工管理、控制渣土堆放,采取清潔運輸措施,實行綠化責任制,提高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減少城區裸露地面和地面塵土,防治城市揚塵污染。
第十五條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管理。產生鎢堿渣、硫化礦渣、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逾期不處置或者處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單位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代為處置,處置費用由產生危險廢物的單位承擔。
第十六條從事收集、貯存、處置鎢堿渣、硫化礦渣、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向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經營許可證。禁止無經營許可證或者不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的經營活動。禁止將危險廢物提供或者委托給無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從事收集、貯存、處置的經營活動。
第十七條城鎮生活垃圾的貯存、中轉設施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環境,逐步做到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并積極開展合理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第十八條加強噪聲污染監督管理,在縣行政區域內向周圍環境排放噪聲的,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一)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工業企業,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減輕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二)在禁鳴區內禁止鳴喇叭,農用車按規定路線和時間在城區行駛;
(三)新建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邊界噪聲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核發文化經營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得核發營業執照;
經營中的文化娛樂場所,其經營管理者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邊界噪聲不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四)禁止商業、娛樂業使用高音喇叭招攬顧客或在居民區、公共場所使用音量過大、嚴重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音響器材;
(五)建筑施工單位必須在開工十五日前向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在城市噪聲敏感的建筑物集中區域內,禁止夜間(22時至凌晨6時)和午間(12時至14時)進行產生噪聲的建筑施工和室內裝修及其他作業。建筑施工因特殊需要必須連續作業的,應當經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并公告附近居民;
(六)在中、高考前半個月和中、高考期間,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各類環境噪聲源進行嚴格控制,防止對考生造成影響。
第十九條加強城鎮服務業環境污染的監督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一)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從事經營性的露天噴漆或者其他散發大氣污染物的作業;
(二)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從事經營的產生光污染的露天電焊和產生噪聲污染的切割作業;
(三)禁止在城鎮人口集中區域從事影響周圍環境的畜禽養殖業;
(四)禁止飲食服務業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飯盒、杯、碟、碗等食品容器;禁止未經凈化處理的油煙排放;禁止在露天燃用煤炭、木柴加工食品。
第二十條加強對放射源的管理。生產、銷售、使用和開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含放射源的射線裝置和開發利用伴生放射性礦的單位,應當在申請領取許可證前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省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第二十一條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環境監測和監察制度:
(一)加強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開展地表水及大氣環境質量和工業污染源監測。及時、準確地向縣人民政府提供科學的環境監測報告;
(二)加強現場環境監察,依法對縣域內所有排污單位和個人履行環保法律、法規以及執行環境保護各項政策、標準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處理。及時、準確向縣人民政府報告縣域內發生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
第二十二條縣行政區域內所有排污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遵循“誰排污,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第二十三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防止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以及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
(一)在梅嶺、三江口、丫山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人口集中地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設立禁挖區、禁采區、禁伐區,禁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和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
(二)加強保護區中各類活動的環境監督,防止生態破壞,保護珍稀野生生物,禁止買賣和食用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嚴禁亂砍濫伐破壞環境行為,保護魚蝦類繁育區的生態環境,防止過度捕撈和污染環境水產養殖;
(三)積極倡導綠色消費、鼓勵消費綠色食品,嚴格治理“餐桌污染”及“白色污染”;
第二十四條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
(一)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植物生長激素;
(二)推廣使用低殘留、高效、無公害農藥,禁止使用有機磷農藥,盡可能少施化學農藥;
(三)積極推廣糞便沼化還田,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減少農業的白色污染;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第二十五條鐵路、公路建設和修建水利工程,應當盡量避免破壞植被;廢棄的砂、石、土必須運至規定存放地堆放,不能向江河、水庫和專門存放地以外的溝渠傾倒,工程竣工后,取土場、開挖面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須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六條鼓勵和扶持環保科技產業的發展:
(一)大力發展和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及環保型、節約型、集約型產業,利用各種形式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的建設;
(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對固體廢物資源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采取有利于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的,由依法行使監督管理權的行政主管部門依照相關法律進行處罰。
第二十八條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依法足額、及時繳納排污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程序減免排污費。
第二十九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環境監察、監測、信息、科研、宣傳、教育、放射性與危險廢物管理以及生態保護管理等機構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三十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實行。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