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意見

時間:2022-11-05 03:03:00

導語: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意見

為全面落實“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快我市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全面提升農村教育發展水平,推進我市農村綜合改革,現就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快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目標

全面加強以農村為重點的基礎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務,努力縮小城鄉教育差別,逐步實現城鄉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優化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發展均衡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農村義務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二)堅持構建教育投入保障新機制,提高公共財政對義務教育的財力保障,進一步調動縣區、鄉鎮兩級辦學積極性;

(三)堅持統籌兼顧,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穩步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

(四)堅持充分發揮教育在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基礎性和主導性作用,促進教育更好地為城鄉統籌發展服務。

三、主要工作

(一)進一步完善“以縣(區)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建立縣區、鄉鎮兩級政府責任明確、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區為主的機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縣區政府負責制定縣區農村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規劃,組織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制定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方案,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湖政發〔2005〕42號)落實農村中小學教師政策性津貼、補貼,改善教師福利及中小學離退休教師福利;統籌安排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校舍建設及維修經費,改善辦學條件;領導和管理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維護學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學秩序;落實農村中小學助學制度,組織開展多種活動;對鄉鎮政府有關教育工作和農村中小學進行督導評估。

鄉鎮政府負責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學前兒童入園,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認真抓好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負責新建、擴建中小學建設的選址和征地拆遷工作;負責成校、幼兒園的建設發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提高實施義務教育的水平。

(二)完善“以縣(區)為主”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1.加強教育財政保障力度,依法保障教育經費。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實現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和“兩個提高”,加大投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市級財政通過增加轉移支付,增強區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能力。今后,政府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重點支持農村及邊遠鄉鎮的義務教育發展。縣區政府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責任主體,縣區級財政要更多地承擔起責任。農村中小學公辦教師工資(地方津貼、三保一金、福利獎金)、公用經費、師資培訓經費、校舍建設維修和學校設備購置經費全部統一納入縣區級財政預算,隨著財力的增加,努力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逐步縮小城鄉教師待遇與辦學條件的差距。依法足額征收教育附加,并全額用于教育事業。農村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后,農村公辦中小學的收費收入及其他收入全部納入部門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2.加大教育資源統籌力度,積極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按照“高中階段學校向縣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鎮集中,中心小學向鄉鎮所在地集中”的原則,由縣區統一制訂并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中小學網點布局調整可以不受鄉鎮、村地域限制,實行鄰村跨鄉鎮辦學。各鄉鎮要在建設規劃中安排好學校建設用地,進一步消除農村薄弱學校,縮小城鄉差別。農村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后,鄉鎮級初中和中心小學資產,由縣區統一處置,村校資產由鄉鎮負責處置,由此所得的收益繼續用于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

3.進一步完善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的政策,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完善家庭困難學生助學教育券制度,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列入農村五保供養范圍的未成年人,由社會福利機構監護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家庭經濟確有困難和其他因突發事件造成貧困的學生,納入縣區財政補助范圍。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貫徹落實好由流入地政府負責和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按照聾啞教育以市為主、弱智教育以縣區為主的原則,整合和優化特殊教育資源,重視對殘疾兒童少年的早期干預,把學前教育和康復訓練結合起來,引導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開展各種形式的扶貧助學活動。

(三)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改革力度

1.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按照教育發展均衡優質的要求,全面提升我市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細化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將中小學網點調整與小城鎮建設、行政村撤并、中小學食宿改造工程、標準化學校建設、創建教育現代化示范鄉鎮結合起來。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學設施與裝備的標準化建設,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2.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村教育發展需要,深化農村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對農村新課程實驗學校的指導,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新課程教改培訓和農村骨干教師、校長的培訓。

3.扎實推進名師名校長工程建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認真組織實施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的培訓獎勵力度,為農村中小學培養一批優秀骨干校長和高素質的教師群體,提高農村中小學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

4.進一步深化學校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教職工與學校實行“勞動聘用、崗位聘任”工作,不斷完善教師競爭、流動、待聘等有序流動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教師交流制度,鼓勵和引導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認真落實城鎮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工作。深入開展“百校結對、千師支教”活動,注重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升教師的道德素養和專業素質,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水平。要規范學校用工制度,嚴格控制臨時用工和壓縮非教學人員。

5.積極探索職成教辦學模式。要貼近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整合職成教教育資源,積極組織實施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要認真抓好“燎原計劃”項目實施,充分發揮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培訓作用,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民致富奔小康培養各類人才作出貢獻。

(四)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監督、考核機制

進一步加強教育經費管理。教育管理體制調整以后,農村中小學經費實行部門預算。縣區應建立教育經費支付(核算)中心,實行農村公辦學校全部進入“教育支付(核算)中心”集體核算,以利于對教育經費的有效監督和合理使用。要健全制度,規范操作,強化審計監督,努力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

將教育工作作為縣區、鄉鎮政府的任期目標和崗位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辦學水平評估制度,對學校進行綜合考評督導。

四、工作要求

各縣區、鄉鎮政府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教育改革發展工作的領導。要顧全大局,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擔負起教育事業的管理職責,努力致力于各類教育事業發展。要統籌各項工作,加強宣傳力度,積極穩妥地做好相關工作。要及時掌握動態,嚴肅工作紀律,確保政令暢通,扎實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各有關單位領導和學校教職工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堅守崗位,盡心盡力,積極主動地履行好工作職責,端正工作作風,切實維護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確保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嚴肅財經紀律,確保教育經費規范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