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考核制度

時間:2022-06-08 03:51:00

導語:市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考核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考核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強對我市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探索科學考核評價高層次人才成果實績的辦法和途徑,進一步促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制定本考核辦法。

第二條考核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堅持客觀公正、民主開放的原則,實行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

第二章考核范圍

第三條考核適用對象主要包括我市的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市“226工程”培養對象。

其他各類市管高層次人才可參照本辦法進行考核。

第三章考核內容

第四條考核內容包括德才表現和成果實績兩部分,重點考核成果實績。

第五條德才表現是指考核對象管理期內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業務技術水平和廉潔情況。政治素質,是指政治方向及理論素養、政治立場、政治觀點等;職業道德,是指道德品質,遵守和執行行業行為規范、法律法規等;業務技術水平,是指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廉潔情況,是指勤政廉潔等方面的表現。采取定性考核方式。

第六條成果實績是指能真實反映考核對象在一定期限內取得的成績、效益和貢獻等相關內容,主要包括項目課題、科研成果、論文著作、榮譽稱號以及其它工作、業務方面的成績等。采取定量考核方式。

第四條考核標準

第七條德才表現考核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標準是:

(一)優秀:政治素質強,職業道德好,廉潔奉公,業務嫻熟,工作勤奮,圓滿完成工作任務,成績突出,在本地區、本行業有較大影響或起到表率作用。

(二)合格: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熟悉業務,工作積極,能夠完成工作任務,較好地發揮學術技術方面的作用。

(三)不合格:政治、業務素質較差,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務,或在工作中造成較大失誤等。

第八條考核對象的成果實績分指標體系進行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包括項目課題、科研成果、論文著作、榮譽稱號和附屬指標五個方面。

第九條項目課題指標是指考核對象參與研究一定層次、數量的科研項目、課題方面的考核指標。分縱向、橫向兩大類進行考核。

(一)縱向項目(課題)

本單項指標基準分為50分,考核每項項目(課題)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類別系數×角色系數×進展系數×評鑒系數。

1、國家級項目(課題)是指立項單位為國務院或受國務院委托的有關部門,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或以全國規劃名義下達的項目、課題及科技計劃等,系數為2.0;省部級項目(課題)是指立項單位為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門委托的有關部門,包括國家行業學會、省基金委或以省規劃名義下達的項目、課題及科技計劃、攻關計劃、高技術研究計劃和社會發展計劃等,系數為1.5;市級項目(課題)是指立項單位為市或省有關部門,包括以省級學會、市規劃名義下達的項目、課題等,系數為1.0;其余市各部委辦局及縣(市)區正式下達的項目、課題等,系數為0.6。子項目(課題)下降一個級別。

2、國家高技術計劃“973”項目、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863”項目等重大項目(課題)系數為1.5,自然科學基金、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人文社科基金類,火炬計劃、星火計劃、攀登計劃、國防重大重大科研項目和其它非基金類科技攻關計劃、研究計劃項目(課題)系數為1.0;博士后科學基金、軟科學研究計劃、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重點新產品計劃、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其它項目(課題)系數為0.8。

3、主持項目(課題),系數為1.0;擔任項目(課題)組主要成員,系數為0.8。

4、圓滿完成項目(課題)計劃,進度和質量均好,系數為1.0;完成大部分計劃,進度和質量較好,系數為0.8;處于中期,或未完全按計劃實施,系數為0.5。項目(課題)停滯不得分。

5、項目(課題)通過國家級評審或鑒定,系數為1.5;通過省部級評審或鑒定,系數為1.2;通過市廳級評審或鑒定,系數為1.0;未經評審或鑒定,系數為0.8。

(二)橫向項目(課題)

按工作程序與外單位簽訂合同的橫向項目(課題),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類合同,單項指標基準分為25分;測試類合同,單項指標基準分為10分。考核每項項目(課題)得分計算:基準分×結題系數。項目(課題)結題的,系數為1.0;未結題的,系數為0.8。

第十條科研成果指標是指考核對象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含非文字成果)以及成果的轉化、推廣和體現的研究水平和創新程度方面的考核指標。分獎勵、創新、轉化三大類進行考核。

(一)科研成果獎勵

本單項指標基準分為100分,考核每項科研成果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類別系數×獎級系數×角色系數。

1、國家級,指國務院或受國務院委托的有關部門頒發的獎項,系數為3.0;省部級,指由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門委托的有關部門頒發的獎項,系數為2.0;市廳級,指由省有關廳、市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關部門頒發的獎項,系數為1.0;縣局級,指由市有關局、縣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關部門頒發的獎項,系數為0.5;經科學技術部審批,面向全國或者跨省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社會力量獎勵,系數為1.5。

2、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哲學社會科學獎等獎項,系數為1.0;豐收獎、魯班獎、農業科技推廣獎、星火獎、新技術引進獎、技術改進獎及其它有關新聞出版、文化藝術等類別的獎項,系數為0.8。

3、特等獎,系數為1.5;一等獎,系數為1.0;三等獎,系數為0.8;四等獎(除縣局級),系數為0.5。

4、完成人須有獎勵證書并被公布確認。主要完成人(國家級排序在前十名、省部級排序在前五名、市廳級排序在前三名、縣局級排序第一名),系數為1.0;其他完成人,系數為0.8。

(二)科研成果創新

成果以專利、新產品、規范等表明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創新。單項指標基準分為10分,考核每項科研創新成果得分計算:基準分×類別系數×級別系數×角色系數。

1、授權專利,發明專利系數為10.0,實用新型專利系數為1.5,外觀設計專利系數為0.5,發明專利僅獲得申請號的,系數為0.2;開發新產品,系數為1.0;制訂行業規范、工法、開發系統等并獲得認定,系數為1.0。

2、國家級系數為3.0;省部級系數為2.0;市廳級系數為1.0。專利不設置級別系數。

3、主要完成人,系數為1.0;其他完成人,系數為0.8。

(三)科研成果轉化

指對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對現有成果的應用推廣所取得的一定效益,須有權威材料證明。經濟效益,包括經生產、應用及轉化并形成生產力,為成果的持有方和應用方帶來的一次性(直接)經濟效益和對其他市場、企業、領域、產品所產生的拉動效應,進而取得的二次或多次(間接)增加的經濟效益,每千萬元設置3分,最高不超過60分;技術轉讓收益、增長的利稅等,每百萬元設置3分,最高不超過60分。具體得分的調整由審核組進行確認。

第十一條藝術類非文字成果,需在由文化部門和專業協會聯合舉辦的活動中獲得獎勵或取得資格。

(一)獲獎作品

單項指標基準分為50分,考核每項作品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獎級系數。

1、全國美術、書法、攝影展,系數為2.0;省部級展,系數為1.5;市廳級展,系數為1.0。

2、金、銀、銅獎比照一、二、三等獎,系數分別為1.0、0.8、0.6。

(二)參展作品

單項指標基準分為30分,考核每項作品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

入選全國美術、書法、攝影展,系數為2.0;入選省部級展,系數為1.5;入選市廳級展,系數為1.0。

(三)收藏作品

必須有收藏證書,單項指標基準分為20分,考核每項作品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

國家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系數為2.0;省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系數為1.5;市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系數為1.0。

國家級以上的非文字成果,在考核中由審核組確認后,相應調整級別系數。

第十二條論文著作指標是指考核對象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不含一般性文章)、出版專業著作的數量、層次、引用等方面的考核指標。

(一)論文被檢索

單項指標基準分為50分,考核每篇被檢索論文得分計算:基準分×類別系數×角色系數。

1、論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系數為3.0;被EI(工程索引)檢索的,系數為2.5;被ISSHP(人文社會科學會議索引)、ISTP(國際科技會議索引)、CITA(每年的被SCI收錄的期刊引用的論文數據)收錄的,系數為1.5;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的,系數為1.2;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的,系數為1.0。

2、論文獨立完成的,系數為1.2;第一作者,系數為1.0;第二作者,系數為0.8;第三作者,系數為0.6。

(二)公開

單項指標基準分為20分,考核每篇得分計算:基準分×類別系數×角色系數。

1、Science或Nature,系數為10.0;《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中國社會科學》及國外核心期刊,系數為5.0;國外正式期刊,系數為4.0;中文核心期刊(據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的核心期刊以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收錄期刊),系數為1.5;國家級正式期刊,系數為1.0;省級刊物,系數為0.8。在國際會議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上論文宣讀的,或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論文集公開發表的,系數視為1.5。

在增刊、內刊、專集、其它論文集發表的均不計分。

2、論文獨立完成的,系數為1.2;第一作者,系數為1.0;第二作者,系數為0.8;第三作者,系數為0.6。

(三)公開出版著作

單項指標基準分為40分,考核每部出版著作得分計算:基準分×類別系數×角色系數。

1、學術性專著、全國統編教材,系數為2.0;學術性編著、譯著,系數為1.5;專業手冊、教學參考書、其它教材等,系數為1.2;科普性編著、實驗指導用書等,系數為0.8。

2、獨著,系數為1.2;主編,系數為1.0;副主編,系數為0.8;參編,系數為0.5;未編只寫,系數為0.1。

第十三條獨立發表一般性文章(非學術論文),單項指標基準分為1分,考核每篇文章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

國家級報刊雜志,系數為2.0;省級報刊雜志,系數為1.5;市級報刊雜志,系數為1.0。

第十四條發表的論文、文章和出版的著作等獲得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以及其它學會、行業等頒發的論文獎次的,在第十二條第二、三款和第十三條得分的基礎上設置獎級系數折算核分,國家級系數為2.0;省部級系數為1.8,市廳級系數為1.5。

第十五條榮譽稱號指標是指考核對象取得的由權威部門授予的一定層次、數量的榮譽方面的考核指標。分專業技術和其他工作兩類進行考核。

(一)專業技術類

包括被選拔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33工程”培養對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26工程”培養對象、科技興市功臣、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鄉村優秀科技人才及獲得青年科學家獎、青年科技獎等。基準分設置為國家級15分/項,省部級10分/項,市廳級5分/項。

(二)其他工作類

包括英才獎、伯樂獎、名校長、名教師、優秀科技工作者、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優秀黨員、先進個人等。基準分設置為國家級10分/項,省部級6分/項,市廳級4分/項。

第十六條附屬指標是指反映考核對象工作、業務等方面的一些其它效果和社會、學術影響的考核指標。

(一)獲得學科、行業、課程競賽市級以上名次的,單項指標基準分為10分,考核每項成績得分計算:基準分×級別系數×獎級系數。

1、國家級,系數為2.5;省部級,系數為1.5;市廳級,系數為1.0。

2、一等獎,系數為2.0;二等獎,系數為1.5;三等獎,系數為1.0。

(二)指導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各類獎項,基準分設置為省部級5分/項、人;國家級10分/項、人;世界級15分/項、人。

(三)擔任負責人的單位取得省部級以上有關資質、榮譽,如高新技術企業等,基準分設置為省部級8分/項,國家級10分/項。

(四)被吸收為省部級以上各類行業協會會員、專業委員會委員、專家庫成員或擔任學術職務的,基準分設置為省部級10分/項,國家級15分/項。

第十七條特殊行業指標體系中未盡的項目,能表明對象工作或專業方面成果實績的,基準分參照市廳級每項最高不超過30分、省部級每項最高不超過50分、國家級每項最高不超過80分的設置進行考核評分。

第五章考核程序

第十八條總結。考核對象填寫考核登記表,列明各項成果實績,撰寫考核期間個人總結(自傳)材料,收集整理考核依據的相關附件材料裝訂成冊。

第十九條自評。考核對象對照考核辦法自己評定德才表現等次,計算成果實績量化得分。

第二十條述職。考核對象所在單位在一定范圍內組織述職、評議,形成單位考核意見。

第二十一條復核。縣(市)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市主管部門(或專家委員會)復查材料,核實考核對象兩方面的考核情況。

第二十二條審核。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進行審核,初步確定考核對象的考核結果。

第二十三條審批。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討論研究考核情況,審查批準考核結果。

第二十四條運用。根據考核結果,對德才表現優秀、成果實績突出者予以獎勵,并推薦、輸送到更高層次進行培養、管理和使用。

第六章考核要求

第二十五條根據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具體情況,考核分行業進行考量、評優。

第二十六條考核依據考核對象本人提供的證書和權威部門出具的相關證明材料為準。

第二十七條考核過程中涉及各項指標中的層次、級別,依政府序列為準,其余根據公認度進行類推。

第二十八條考核對象同一成果實績等符合考核標準中一項以上指標的,選擇其中的一項進行考核評分,不重復計分。

第二十九條考核對象同一成果實績獲得同類獎項或獲得同一序列榮譽稱號一項以上的,以較高層次、級別為依據進行考核評分,不重復計分。

第三十條考核對象的成果實績量化考核各欄目總分不設置得分上限。

第三十一條對不能完整對照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評分的,如高技能人才、鄉村優秀人才等可依原則采取個人打分與專家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操作。

第三十二條對具體考核對象實施考核依據的考核期間由相應的文件通知予以確定。

第三十三條考核依據的材料如發現弄虛作假的,將取消考核對象的考核資格,并依據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第三十四條考核對象在專業技術人員年度考核中不合格,或其它原因不宜考核的,可不參與本考核,但考核對象所在單位要作出書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