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五保供養生活經費標準制度

時間:2022-12-07 09:06:00

導語:農村五保供養生活經費標準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五保供養生活經費標準制度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全市農村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特提出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農村五保供養生活經費標準的調整與提高,是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村鰥寡孤獨殘疾人等社會最弱勢群體的關懷,是新時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動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市農村五保供養的實際生活水平也應隨之相應提高。

二、適用范圍

本辦法適用的對象為全市農村居民中同時符合“三無”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并被政府確定為五保對象的人員。凡被確定為五保對象的人員享受五保供養政策待遇。“五保”是指: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未成年人保教)。

“三無”條件是指:(1)無法定撫養義務人,或雖具有法定撫養義務人,但撫養義務人無撫養能力的;(2)無勞動能力的(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指男60周歲以上,女55周歲以上;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3)無生活來源的。

三、經費來源與標準

農村五保供養生活經費來源由原鎮、村兩級統籌改為市鎮二級財政負擔,負擔比例與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例相同。

農村五保供養的生活標準,按太倉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計算方法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基本標準與其基本標準的40%的提高額之和,即每人每月364元,以后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基本標準的變化而作相應調整。

四、組織實施

各鎮(區)民政辦要組織各村(居)委會力量,對本鎮(區)所有符合“三無”條件的農村人員進行摸底統計,并建立一人一表登記制。

確定五保對象。要征求農村“三無”人員的意見,由本人提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鎮人民政府批準,發給《五保供養證書》。

凡被確定的農村五保對象享受五保供養政策待遇,其五保供養生活經費按太倉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標準實施供給,由市財政建立一人一卡制,且按月國庫統一支付。

各鎮(區)民政辦將本鎮(區)所有符合“三無”條件的并確定為五保對象的人員統計核準后統一報市民政局審批后執行。凡未被確定為五保對象的“三無”人員,不享受五保供養政策待遇,其生活標準仍按太倉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施供給。

五、監督管理

已確定的五保對象,據其實際情況,可選擇集中供養(傳染病與精神病患者除外),也可選擇分散供養,在通常情況下勸其選擇集中供養。

實行集中供養的,應當由鎮人民政府、所在村的村委會和五保對象共同簽訂五保供養協議書,具體明確集中供養的有關事宜;實行分散供養的,應當由鎮人民政府、所在村的村委會、受委托的撫養人和五保對象共同簽訂五保供養協議書,具體明確分散供養的有關事宜。福利院對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要進行定期走訪。

享受五保供養政策待遇的五保對象的個人財產屬集體性質,受委托的撫養人無權繼承其遺產,而本人可繼續使用,不得由他人私分。必要時可由所在村的集體組織或福利院代管。五保對象死亡后,其遺產歸所在村的集體組織或福利院所有。

若已確定的五保對象死亡或已不具備“三無”條件的,各鎮(區)民政辦要及時組織調查核實,并停止其五保供養。對社會上符合“三無”條件的農村居民要及時吸收確定為五保對象,落實其五保供養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