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
時間:2022-02-01 11:01:00
導語: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政府性債務的監督管理,規范*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使用和償還政府性債務的行為,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性債務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本級及轄區(含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東管委會,下同)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和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向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組織舉借或以擔保形成政府性債務的,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政府性債務,是指由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所屬單位直接舉借或者通過合法擔保形式形成的,以及在特定條件下需要由政府償還的債務。
第四條*市政府性債務管理實行“統一監督、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負責本級政府性債務的管理,市財政部門對下級政府性債務實施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審計、監察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對政府性債務進行監督管理。
第五條政府性債務規模應當與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和可支配財力相適應。各部門和單位負債規模應與本部門、單位償債能力相適應。
舉借政府性債務應當遵循“規模適度、量力而行,突出重點、注重效益,明確責任、用還一致、防范風險”的原則。
第六條除國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主體不得擅自舉債和越權舉債,不得擅自提供擔保,不得向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外的任何單位及個人舉債。
鄉(鎮)人民政府一律不得舉債和提供擔保。
第二章審批與舉借
第七條*市對政府性債務實行債務總規模控制。債務總規模依據*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相關經濟指標和債務控制指標,確定債務總規模,并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市對政府性債務實行計劃管理,根據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財政狀況和償債能力及批準的債務規模,編制政府性債務年度債務計劃。政府工作部門和所屬單位的年度債務計劃,應當統一納入本級政府的年度債務計劃。
第八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年度債務計劃由本級財政部門負責編制,并按照規定的程序報經批準后執行。
市本級年度政府性債務計劃,由市財政部門編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市轄區年度政府性債務計劃,由轄區財政部門編制,經轄區政府同意后報市財政部門審核、匯總納入*市政府性債務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經本級政府批準,需用財政資金償還的政府債務性收入和支出,應當納入財政預算。政府部門、單位舉借的政府債務性收入和支出,應當納入債務預算。
第九條申請舉借政府性債務的,應向本級財政部門提供下列資料:
(一)舉借政府債務申請書。申請書應當載明項目名稱、內容、舉借債務數額、來源、期限和利率,償債的期限、資金來源及償債計劃,配套資金落實情況,對財政預算、部門預算的影響,債務人化解債務風險能力,償債行政責任人、償債監督行政責任人及最終債務人等事項。
(二)經批準的項目建議書或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本部門、單位的財務報表。
(四)其他應當提供的資料。
第十條財政部門應當對本級申請舉借政府性債務的部門、單位提供的資料及其財務狀況、負債情況、償債計劃、配套資金和還款能力等進行審核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列入本級政府年度債務計劃。
財政部門應當參與政府性債務項目的論證、評估,對專業性強的行業部門項目,可以邀請社會中介機構共同審查,確保政府性債務資金投放的安全性。
第十一條市轄區人民政府借用市政府信用舉借政府性債務的,應向市財政部門提出申請,同時出具本級政府的還款承諾文件,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需要由市財政部門提供擔保的,市轄區人民政府應當提供反擔保。
第十二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所屬單位應當按照批準的債務舉借計劃,向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出借款申請。
市本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所屬單位舉借債務,應當在簽訂《借款合同》后20日內將合同副本報市財政部門備案。
市轄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所屬單位舉借債務,借貸雙方應當在簽訂《借款合同》后25日內將合同副本報本級財政部門備案,并由市轄區財政部門將合同復印件報市財政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對由市財政部門統一舉借的,并用于轄區人民政府使用的債務資金,由市財政部門以轉貸方式下達給轄區人民政府。
對沒有對應收入作為償債資金來源的債務,原則上由同級財政部門統一舉借,通過預算安排到相關部門和單位。
對有對應經營性收益或制度性收入作為償債資金來源的專項債務,由相關部門或所屬單位按照規定程序舉借。
第十四條轄區人民政府在編制年度債務計劃時,應當對本地區已經逾期的政府性債務提出債務化解和償還計劃;對不能有效化解和償還逾期債務的,不得批準新的政府性債務計劃。
第三章使用與管理
第十五條政府性債務資金的使用,實行“專款專用、專戶管理、專賬核算”。財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制定和完善債務資金的專戶管理和賬務核算辦法,確保債務資金使用安全、合法、有效。
第十六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政府性債務資金進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并向本級財政部門定期報送項目財務報告和政府性債務資金使用情況報告;對項目在執行中遇到的特殊情況或者問題,應當隨時報告相關監管部門。
第十七條政府性債務資金的用途:
(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交通運輸、農林水、城市公用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
(二)發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環保、扶貧等公益事業;
(三)自然災害救助;
(四)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需要由政府償還的債務。
第十八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或者單位,應當按照批準的用途合理使用債務資金,不得挪作他用;確需變更用途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重新報批。
政府性債務資金不得用于平衡地方預算或者經常性支出。
第十九條通過競爭性或者市場化行為可以替代的投融資領域項目原則上不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確需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應當報經市財政部門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條*市建立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項目效果和影響實行績效評價制度。財政部門應當對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項目進行績效評價。
第二十一條對政府性債務項目績效評價的主要依據,包括下列內容:
(一)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相關產業政策;
(二)地方政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三)貸款項目的項目申報書、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審批文件、貸款協議、轉貸協議以及項目竣工驗收報告;
(四)貸款項目的年度財務報告或決算報告;
(五)財政部門對貸款項目執行情況的專項檢查報告和審計部門對貸款項目執行情況的專項審計報告;
(六)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政府性債務管理工作的文件以及相關規定。
第四章歸集與償還
第二十二條政府性債務償還,實行“誰使用、誰償還,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經本級政府批準,需要用財政預算資金償還的債務,應當由本級財政部門列入年度預算。
第二十三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單位為最終債務人,其法定代表人為償債責任人,對償還政府性債務承擔領導責任。
最終債務人的上級主管機關為償債監督責任人,對最終債務人償還政府性債務履行監督職責。
第二十四條最終債務人應當按照借款協議或者合同償還到期的政府性債務,其中屬于轉貸的,轉貸機構應當按照轉貸協議履行償還債務的義務;有擔保人的,擔保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
最終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的,應當告知本級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財政和審計部門應當對其進行財政評審和審計,新的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組織償還全部政府性債務的行政責任。
第二十五條對最終債務人實行重組、改組、破產或者變更經營范圍、貸款地點的項目,應當由本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重新確定債務人和擔保人。
第二十六條對不能及時足額償還到期政府性債務的最終債務人或擔保人,財政部門可以根據其簽訂的借款合同、擔保合同及承諾,扣減應撥付的資金,代其償還到期的政府性債務,或者依照法定程序采取其他方式追償到期債務。
市轄區人民政府對市財政轉貸或擔保的債務,到期不能及時償還或者不履行償還責任,市財政部門可以根據其簽訂的借款合同、擔保合同及出具的承諾,實施財政扣款,抵頂所欠債務。
第二十七條財政部門直接借款或者轉貸的項目,應當通過財政部門償還。最終債務人應當按照還款計劃,按期將還款資金存入財政部門指定的還款專用賬戶,用于償還到期債務。
最終債務人的還款資金不能按時到位的,財政部門有權對其主管部門或者下級財政部門實行扣減稅收返還、轉移支付或者其他財政資金等辦法籌集資金,代其償還債務。
財政部門出具承諾或擔保的項目,由最終債務人負責直接向貸款人償還。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最終債務人應當按照政府性債務余額的一定比例建立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由財政部門設立償債準備金專戶進行管理,單獨核算,保證用于政府性債務資金本息的償還。未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市本級建立的償債準備金不得調出或者改變資金用途。未經市財政部門批準,市轄區人民政府建立的償債準備金不得調出或者改變資金用途。
最終債務人應當在本級財政部門的指導下建立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財政部門應當監督其保證用于政府性債務資金本息的償還。
第二十九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政府性債務的償還需要,確定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的規模。每年償債準備金數額一般為年初政府性債務余額的5%-8%,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提高比例。
第三十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償債準備金應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經本級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批準后執行。
第三十一條下列資金可以作為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的來源:
(一)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二)政府性債務資金銀行存款利息凈收入;
(三)對逾期還款收取的滯納金和罰款;
(四)償債準備金增值收入;
(五)提前收回的政府性債務資金;
(六)最終債務人或下級財政繳存的償債準備金;
(七)其他政府性收入中可以用作還款來源的資金。
第五章風險控制
第三十二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應當對本地區的政府性債務進行科學、合理和有效的規模和風險控制,建立政府性債務預警管理系統和機制,及時跟蹤分析本地區政府性債務風險情況,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及應急預案。
第三十三條*市建立政府性債務規模控制和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用于對*市范圍內政府性債務的綜合控制和預警分析。
綜合控制和預警分析的主要指標,包括負債率、新增債務率、債務率、償債率、債務逾期率等政府性債務監測預警指標。
第三十四條市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確定各控制指標的警戒線,用于考核和衡量市本級及轄區人民政府的債務風險度。
第三十五條市財政部門應當于每年度第四季度,向市人民政府提出政府性債務綜合分析報告,對債務總體情況和風險預期進行分析判斷,提出政府性債務管理相關建議,對下一年度政府性債務規模和債務風險化解、防范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三十六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級政府性債務進行適時監控,對于已超出風險預警線以及逾期未還的債務,應當積極采取措施,籌措資金予以解決,將債務規模控制在風險預警線以下。
第六章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市人民政府對政府性債務建立定期檢查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組織相關部門對本級工作部門、所屬單位和轄區人民政府舉借、使用、償還和監督管理政府性債務情況進行一次監督檢查。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市本級及轄區政府性債務規模及舉借、使用和償還情況。
市轄區人民政府每年應當至少對本級工作部門和所屬單位舉借、使用、償還和監督管理政府性債務情況進行一次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結果應當及時上報市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備案。
第三十八條*市建立政府性債務統計報告制度。舉借政府性債務的部門和單位應當每年向本級財政部門報送政府性債務統計報告,由財政部門匯總后報送本級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統計報告應當反映政府性債務借用、償還和風險等情況。
第三十九條最終債務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接受本級財政部門的監督,并于每季度中下旬向主管部門和本級財政部門報送會計報表、政府債務統計表以及工程進度、資金使用和還本付息情況。年度終了按照規定向主管部門和本級財政部門報送政府性債務資金使用報告、項目財務報告和償債計劃落實情況報告。
財政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時,有權要求債務人和相關單位提供有關資料,檢查有關賬目和資產。
第四十條縣(區)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性債務資金的審計監督。審計部門應當將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或提供擔保等情況,列入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將其結果作為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的內容。
第四十一條審計部門應當在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項目的實施期內,對最終債務人資金使用情況和償債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年度審計。最終債務人應當在使用政府債務資金項目完成后30日內,向本級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提交使用政府債務資金項目終結報告。財政、審計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評價和全面審計。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一)未按照規定原則和程序舉借政府性債務的;
(二)違反規定,擅自進行擔保的;
(三)未按償債計劃及時歸還政府性債務的;
(四)虛報項目,騙取政府性債務資金的;
(五)未及時到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報送相關材料的;
(六)截留、擠占、挪用政府性債務資金和償債資金的。
第四十三條政府性債務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依照相關規定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故拖延辦理政府性債務審核、批準手續的;
(二)審核把關不嚴,有明顯失職行為,造成政府性債務資金損失的;
(三)對政府性債務風險防范處置不當,造成嚴重后果的;
(四)審核、批準舉借政府性債務、撥付政府性債務資金時收受賄賂的,或者其他有違紀違法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