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過程中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淺析
時間:2022-05-26 05:58:00
導語:城鎮化過程中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安靖鎮及雍渡村簡介
雍渡村地處安靖鎮南部,北面與方碑村接壤,西面以府河為界與成都市金牛區相鄰。是比較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地。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10社是該村的中心村,也是該村最為繁榮的地段。本村常住居民共有33100多人,其中本地人有3100多人,外來人口有3萬余人,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比例接近1:10。如此之多的外來人口不僅擴大了該村的需求,而且大多從事服裝和建材加工,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該村經濟的發展,但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也給村社的公共服務帶來巨大的壓力。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城鄉一體化進程速度較快。本地人的收入來源主要以房屋出租為主(年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左右),絕大部分居民已很少從事農業生產,務工經商以及土地出租等收入加總起來,該村個人年純收入可達7000余元,由此可見,該村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近年來,城鎮化過程中的招商引資政策給雍渡村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契機,其中該村的海霸王(成都)冷藏物流項目郫縣2006年招商引資引進的重大產業化項目,并納入了成都市重大項目的跟蹤、督查和促建。
二、土地征用后的新農村建設
在政策的指引下,雍渡村對外實行廣泛合理的招商引資計劃,因具有上文所述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大批的投資商來本村投資,尤其是服裝和建材加工業較為典型。截至2005年10月底,該村外來廠家、商家已達1000余戶,服裝、針織、小百貨、食品、木材加工等產業已具備相當規模。由于生產的需要,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不僅滿足了勞動力的需求,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更是增加了該村的消費(如日常生活、房屋出租等)。這樣,由生產帶動消費、消費促進生產,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
2005年在郫縣和安靖鎮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該村引進了海霸王(成都)冷藏物流項目。該項目規模之大,史無僅有。整個項目需要用地約1504畝(其中征地890畝,租地614畝。代征地和安置點用地面積約200畝未計),這就需要對工程用地內的農戶進行大范圍的拆遷。其拆遷安置涉及該村1、2、3、5、6、9、11社和方碑村6社,共兩個村8個社,拆遷農戶約700戶,總計2000余人,需拆遷農房約6500間,約23萬平方米。為了確保該次拆遷安置工作的順利推進,鎮政府相關負責部門及村委會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走訪農戶,召開村、社干部會、村民代表會,了解金牛、新都相鄰鎮的安置政策、方式,成府發[2005]42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的意見》、城規委辦[2005]6號《關于統籌推進全市農村地區“三個集中”規劃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為依據,提出了詳細的拆遷安置方案。新型社區的規模甚大,以統一的規格嚴格遵守政策要求進行建設。具體的社區建設計劃如下:
1.社區按人均居住用地35平方米,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用房人均用地9平方米,道路、綠化、市政設施配套建設人均用地16平方米,合計人均用地60平方米。安置拆遷農民約2000人,共需凈用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180畝)。
2.社區總體的布局由縣規劃局提出社區選址意見書和規劃設計條件,選擇3家以上設計單位進行社區建設的總平、風格設計,擇優選擇(最后確定的是由攀鋼設計院設計)。
3.房屋建設布局:房屋建設層數不超過4層,一、二層可作為經營用房,集中發展服裝、針織、食品等加工業,解決失地農民就地就業;三、四層作為居住用房,解決失地農民居住問題;改造雍渡村黨團活動室,作為社區服務中心。
4.社區建設:社區規劃設計、管理、監理費用和供水、供電、綠化、道路、排污、路燈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設費用由縣政府出資,統一按照城市和村鎮規劃標準組織實施。
目前,雍渡村新型社區建設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0%以上;社區排污、自來水、天然氣管網,供電、光纖、通迅線路等基礎設施初步完成,安置房已基本完工,部分農戶已經搬進新居。雍渡村以新型社區為重點,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配套海霸王冷藏物流園區建設,完成28萬平方米的房屋建設和內部道路、綠化、亮化工程,實現農民集中居住,充分就業、產業發展和社會繁榮的最終目標。一個嶄新的新型社區正孕育而生!
三、征地搬遷后帶來的預想收益和現實困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進度不斷加快,規模和空間迅速擴張,這就需要征用大量的農業農地,土地被征用后,農民就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可以說,城市郊區的農民為城市的建設作出了很大的犧牲。筆者認為,既然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土地需求,就會有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因此失地農民的出路和生活保障是城鎮化過程中首要解決問題!
雍渡村海霸王工程整個項目需要用地約1504畝,需要拆遷農戶近700戶,共計2000余人。如此大規模的征地給當地政府帶來不小的壓力。該項目啟動后,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全村的耕地面積大幅度下降(缺乏具體的數據),只剩下零星的耕地用于種菜,有的甚至無人耕種以致荒蕪。這是征地后很正常的現象,顯得有些蕭條。但是著眼未來,城鎮化后的新農村建設讓農民逐步融入城鎮體系,發揮該區域的地域優勢后,農民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的渠道,
從理想的發展前景看,新社區的建設會給當地農民帶來一系列的收益:
(一)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在海霸王項目征地前,該區域有院落、宅基地共460余畝,建成后節約建設用地295畝。新型社區建成后,有利于當地政府進行統一的社區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分布在該區域的600余戶生豬、奶牛養殖場全部關閉,污水集中收取并進入城市管網,垃圾集中收取實施無害化處理,天然氣入戶可大大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生活環境的質量能夠得到明顯地改善。
(二)產業得以聚集,可基本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上文已提到,根據新型社區的安置房設計,各戶可將一、二層作為經營用房使用,這樣整個社區擁有生產經營性用房約14萬平方米,在有足夠的市場的前提下,預計可迅速聚集服裝、針織、食品加工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00—700戶,創造就業崗位8000—10000個,可以基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了。而且隨著各種產業的發展,政府的稅收增加,進而加強公共服務建設,逐步完善新型社區環境。
(三)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根本轉變。失地農民成為社區居民,角色變換后,居民將享受城市標準的居住環境和配套的基礎設施,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都將轉變,由過去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轉變為務工、經商及服務業。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同時,也很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
(四)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民搬遷后,雖然脫離了耕種的土地,但是有了上面所述的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其收入會增加許多,主要有以下途徑:租金收入:計劃住宅基地面積是45㎡/人,安置房有四層,即個人的房屋建筑面積是180㎡/人。該區域出租房的基本市場價格是每月3.5~4元/㎡,假若將兩層房屋作為出租房出租,那么個人的房屋出租的月收入是315~360元/月,個人的年收入是3780~4320元/年。務工、經商收入:當地居民可進行小規模的服裝、針織、食品加工等生產;而且大量的外來人口的進入,擴大了該地區消費需求,農民可以改做生意(如生活日常用品、蔬菜水果之類)。此類收入人均可達到3000元/年。其他收入:如土地流轉收入(雍渡村有近300畝該類土地),能人均帶來將近400元的收入。
表一失地農民搬遷前后人均年收入構成表(單位:元/年)
類
別
時
間
租金收入
務工收入
經商收入
其它
總和
搬遷前
1500
500
1000
1200
4200
搬遷后
4000
1000
2000
400
7400
注:①租金收入是根據當前市場價格以及人均擁有的建筑面積推算而來。②搬遷前數據家庭收入差距較大,且搬遷前后都取的平均數。③其他主要包括的是農業收入。
下面用對比圖比較失地農民搬遷前后人均年收入構成的變化
圖一搬遷前收入構成圖二搬遷后收入構成
從以上表一以及圖一、圖二的對比中不難看出,新社區建設完成后,個人的年收入增長很快,從搬遷前的4200元/年上漲到7400元/年,同比增長了76.1%。搬遷后居民的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明顯下降,務工和經商收入有所增長,而租金收入從搬遷前的35%上升到54%。總體來看,居民除了農業收入有所下降外,租金收入、務工和經商收入都有明顯的增長,而且搬遷進入新社區后農民的收入穩定增長,如此,居民的生活條件將得到不斷地改善。
由此可見,預想的新型社區建成后會給被征地農民帶來了不少的益處,當然,這些僅僅成立于理想的狀態,需要許多條件作保障。其中該地區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市場需求才能帶動各個產業的發展,有更多的農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從事務工或經商,產業發展了才能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進入,從而擴大該地區的各種需求,包括生活用品、住房等。以上各個環節節節相扣,只有形成了完整的良性循環,才能真正實現整個社區的全面發展。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困難。首先,在搬遷到住進新區的過渡期中,部分居民生活上存在很大的困難。新社區房屋的建設需要大筆費用,各戶拆遷房屋及其它各種政府補貼都基本上用于其中,還要貼上以前的積余,家境稍差的農戶還需貸款,這期間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部分安置房目前還沒有交房,《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上的開工時間是2006年3月,承諾竣工時間(即交房時間)為2006年9月。截至我們去調研的時間,推遲了將近一年。當然了,政府在這期間給居民每人每月80元的過渡費,但還遠遠不夠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其次,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社保的繳納和領取都有嚴格的年齡限制(領取的時間為男年滿60歲,女年滿50歲),尚未到達這一年齡的往往并不積極,農民的得到了土地補償費、拆遷補償和安置費后,轉而全部用在了新社區房屋建設上了。交不起社保費用也是社保問題沒有得到全面解決重要原因。再次,在安置房及其社區建設上也有待完善。如社區的綠化、基礎配套設施(醫院、幼兒園、老年活動場所等)建設不夠;部分居民的安置房質量存在著問題,人均住宅基地面積也不到45㎡/人。具了解,該區部分居民因補償分配問題和新居建設問題進行過群體上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第四,就業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居民收入增長困難。由于社區建設的不完善,安置房尚未正式投入使用,居民無心務工,更沒有剩余的錢投資生產,房屋出租需求有限,房子租不出去,居民的收入就沒有了保障。
以上是我們小組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的在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失地農民面臨的困難。由于初次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方法和方式上缺乏專業性,調研的時間限制以及調研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所述可能有失偏頗。但必須面對的是,新型社區的建設存在著問題,與之前的理想狀態還存在著距離。
總的看來,按照之前對新型社區的規劃,雍渡村新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困難和麻煩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在村民積極配合下,參與問題的協商并提供參考性建議,當地政府不斷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各種困難將迎刃而解。
四、新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雍渡村新農村在建設過程中雖然遇到了些許阻力,但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美好前景。困難是局部的也是暫時的,在這些問題逐步解決的同時,若實現收入的穩定增長,失地農民的生活條件將得到很大的改善。從調研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發現,農民的土地被征用后也就暫時性地提前失業了,在這個社區重新建設的過程中,農民的閑暇時間大大增加,那么如此多的閑暇時間村民都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到,大家多是聚在一起打麻將、喝茶聊天打發時間。當然,本人在這里并不是反對這種娛樂方式。問題在于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及對未來的期望值不斷增加,在這段“失業期”里,更多的人將逐漸失去生產創造的激情,生活寄希望于社區建好后的房屋出租以及其他固定的收入。如此一來,我們便不得不面臨著新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是關鍵,而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體,農村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三農”問題要想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就必須研究農民的思想感情、理想信念、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執行程度,用先進的思想觀念教育和引導農民,轉變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才是推動中國城鎮化順利進行,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舉。而精神文明建設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城鎮化過程中的新農村建設絕不能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改善,要想得到長遠的發展,讓失地農民更好得融入城市體系,就必須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下足功夫,只有雙管齊下,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下面,筆者就雍渡村新型社區的建設情況,簡單地從一個方面探討一下構建新社區精神文明的途徑:
(一)農民的角色的轉變。在土地被征用前,農民都是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失地后,農民住進了社區而不再是院落。在這個逐漸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民必須轉變自身的角色,盡快地融入新的環境。
1.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城鎮化后住在集鎮的農民將受到諸如文明、衛生以及居民間交流等方面的約束,。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適應社區生活,帶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其次,不再耕地,改行從事務工、經商等其他行業。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的職業和收入構成都將改變,這就要求廣大農民增強市場意識、科技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和奮斗進取精神,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投資經商或務工,這樣保證生活收入的同時,也會逐步適應城鎮化的生活。
2.轉變農民觀念,開闊農民視野。政府要發揮文化宣傳、媒介輿論的作用,努力轉變農民一些舊的觀念,開闊視野,幫助了解市場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以正確的方式投入城鎮的生產和生活中去。
(二)建立相應的制度規范。社區的建設,特別是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完善的制度規范作為保障。首先,要建設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優化社區管理機構的設置,完善社區的管理。其次,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為社區的管理提供合法性依據。第三,豐富社區管理的形式,更有效地促進社區精神文明的建設。如可在社區各戶進行年度的“星級文明家庭”評比,這樣的形式不僅讓管理更加有效,精神文明建設也會更加順利。
(三)抓好思想道德建設。人無德不立,良好的道德風尚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環節。社區應加強管理,增強居民的思想道德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步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
(四)加大教育的投入。具了解,雍渡村目前職高以上學歷到達80%以上,沒有失學兒童。在此基礎上,政府可加大資助教育的力度,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并且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更高學歷的教育和學習。在網絡逐漸普及的今天,也可以慢慢加大電腦網絡的普及等。
以上是本人根據雍渡村的新型社區建設情況從“軟件”方面簡單地分析了改善新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途徑,在“硬件”方面,還可以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配置健身器材等,從物質生活條件上豐富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推進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總之,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精神文明也必須建設好。特別是在城鎮化這個過程中,物質文明必然快速發展,但農民在失地后要真正地適應城鎮生活,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也必須逐步發展起來!
相信雍渡村新型社區建設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