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建在改革創新中凸顯民生民享
時間:2022-05-28 05:55:00
導語:農村黨建在改革創新中凸顯民生民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近年來,江西九江市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農村黨建工作,突出“以人為本”,把適應和滿足農民群眾的“民生民享”訴求,作為創新黨建工作的切入點與著力點,對農民進行經濟上幫帶、政治上信賴、生活上關愛,使農村黨建工作贏得群眾廣泛認同。
一、率民致富,黨的建設與經濟發展互動
“民富”是民生民享的第一要義。農村黨建工作必須積極引導和支持黨建資源向經濟發展集聚,強化黨建與發展的互動,使黨建工作首先在率民致富中實現與時俱進。
九江市策應稅費改革后農民創業致富的吁求,在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設農村產業化基地、培植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基礎上,探索實行組織引領、同步組建,黨員引帶、同步推進,制度引導、同步規范“三引三同”模式,大力開展“黨旗引領合作社”主題黨建工作,引導黨員骨干通過“三培兩帶”,充分發揮在服務社員農戶生產經營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18萬農戶致富。大力加強了農村黨員經紀人隊伍建設,采取“一會、兩庫、三培、四抓、五給予”的做法,組建縣鄉經紀人協會及其黨組織,建立經紀人才庫及黨員專庫,引導有經營頭腦的農民黨員爭當農產品經紀人,把優秀的經紀人培養成黨員,將人才培養的核心體現到產業培育的第一要義上,從信貸、稅費、培訓、資格認定等方面為經紀人提供扶持,全市農村經紀人現發展到1萬人,有效地促進了農民人才化與農業產業化。實踐證明,上述工作契合十七大關于“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的要求,將基層黨建鏈條與農業產業鏈條雙向對接,增強了黨組織在產業鏈上帶民致富的效應,成為新形勢下引領農業發展與農民致富的有效平臺。
二、為民解憂,黨的組織基礎與群眾基礎互動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農村黨建工作必須正視和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困難,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攻堅克難,困中求變,才能創造柳暗花明的工作境界,從而實現鞏固黨的組織基礎與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有機統一。
為增強黨組織為民服務功能,九江市開展縣、鄉、村、組(社區)四級黨組織便民惠民服務,實行“151”模式,即在各級建立服務網點,完善一個服務體系;打造政務、辦證、信息、農技推廣、農資配送五大服務平臺;服務網點按照受理、辦理、、回復的程序,實行“一站式”服務,形成了覆蓋全市、信息靈通、快捷高效的服務網絡體系。目前,四級服務網點覆蓋率達95%,為群眾致富、辦證、配送農資等提供大量服務,使農民“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鎮”,構筑了黨組織服務群眾的長效通道。堅持14年統籌城鄉發展,開展市縣黨員領導掛村、部門包村、后備干部駐村幫扶工作,實行“一縣一團,一村一隊”和農村工作指導員管理制度,堅持做好幫建一個村部、發展一個產業組織、培養一批黨員經濟大戶、每年開展一項特色文化活動“四個一”工作,*年市直部門為包村點群眾提供幫扶物資1256.3萬元,發揮了部門黨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保民有權,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互動
十七大強調:“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民主是民享的重要內容,是民生的縱深化發展。實現民生民享,最終需要通過發展基層民主、健全群眾自治機制、強化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互動來保障。
九江市著眼群眾的政治訴求,全面推行村級重大黨務、重要村務由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分別投票表決的“兩重兩輪”投票制,對重大黨務按先黨外后黨內、重大村務按先黨內后黨外的順序,進行民主公開決策。建立村民代表日常工作制度、村干部述職評議、村民聽證質詢、黨務公開等配套制度,健全了民主決策與管理機制。全市有86.3%的村實行了“兩重兩輪”投票制,票決事項7031件。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同志把這種“重大不重大,黨員先說話;重要不重要,群眾來投票”的民主活動,稱為“發揚農村基層民主的一個很好實踐”。*年,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試行村委會“自薦海選”,普遍實行群眾投信任票、黨員投選舉票的“兩輪票選”,在21個村試行群眾公開推薦、黨員直接選舉“公推直選”辦法,將一大批農村經濟能人、文化新人、社會賢人選拔為政治紅人,廣大農民群眾熱情參與,促進了黨的內生活力與群眾參與動力的互動,產生了“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效應。
四、與民同樂,黨內和諧與社會和諧互動
民生民享的最高追求是“民樂”。農村黨建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旨歸,就是黨組織帶領農民群眾共創幸福、共同快樂、共享和諧,堅持把利益弱勢的農民視為政治強勢群體,把全部工作效果體現到促進農村黨內和諧與社會和諧上。
為適應和諧社區建設需要,開展了農村社區黨建工作,在村落社區、中心村社區和集鎮社區搭建“一會六站”(社區志愿者協會或村民理事會,下設社區互助救助站、公益事業服務站、環境衛生監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民間糾紛調解站和科技信息傳播站)的組織平臺,以社區黨員和“五老”人員為骨干,組織村民群策群力鋪路修橋、投工投勞整治環境、自娛自樂開展活動、互幫互助排憂解難、群防群治維護穩定,探索了一條農村黨建工作新路子。全市建有農村社區多個,黨組織覆蓋率100%,興辦公益事業1萬多項,救助1.2萬困難戶,農村社區真正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著眼為游客和當地居民提供便利服務,以農村黨建為支撐,在環廬山景區景點、鄱陽湖景觀帶及廬山開展“環廬山百里景區黨建”工作,大力發展“業中業”(以黨建事業推動旅游產業)、設置“點中點”(依托景點設置黨建點)、建設“區中區”(變自然景區為人文社區)、打造“景中景”(以黨建打造旅游經濟新景致)、實現“和中和”(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山上山下,黨旗如畫”。如今,風景區黨群聯心,游客與居民生活安定有序,社會一派歡樂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