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調查

時間:2022-05-28 06:20:00

導語: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武漢市江夏區通過加強基層隊伍建設、開發農村實用人才、整合各類組織資源等措施,大力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為全區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破解農村黨建難題,消除新農村建設的障礙

解決村級組織辦公無場所,活動無陣地,作用難發揮的問題。*年底,江夏區有65個村需要新建辦公活動場所,占全區327個行政村的19.9%;有106個村需要改建擴建。區委按照中央、省市委要求,深入開展了“建場所,聚人心,黨群共建新農村”主題實踐活動,采取上級配套資金補助一點,社會各界人士捐助一點,村級集體收入列支一點,駐村部門支持一點,以獎代補由鄉鎮黨委資助一點的辦法,共籌資1500萬元,用于160多個新建、改擴建村的辦公活動場所建設。解決外出流動黨員的管理問題。據統計,我區長期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有近8萬人,其中黨員1300人。我們積極在流動黨員中開展“外出不忘黨員身份,經營不忘遵紀守法,致富不忘父老鄉親”的活動,并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掛靠建等方式,共成立異地黨組織47個,各黨組織積極開展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工作,增強了凝聚力。僅*年,有108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45人發展為新黨員。解決農村基層管事無人、辦事無錢、發展無路的問題。*年至*年,分兩批從區直機關和事業單位選派700名干部到基層幫助工作。為了鼓勵機關干部深入基層干事創業,我區采取了一些激勵措施。下派干部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和派出單位優勢,為農村籌集建設資金、引進致富項目,切實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二、加強基層隊伍建設,提高建設新農村的本領

實施“領頭雁”計劃,增強村黨支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我區把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經費列入了區、鄉兩級財政預算。每年在區委黨校集中培訓全區327個村黨支部書記。分批組織100多名村黨支部書記到外地學習考察,增強發展意識,引導和扶持他們發展花卉苗木、林果蔬菜、畜禽水產、運輸餐飲等多種經營,領辦和創辦各類農業協會組織12個。此外,還從村組干部、復退軍人、回鄉知青、致富能手、機關干部中選人,改善村級班子結構,增強村級班子領導發展的能力,加強村后備干部隊伍梯隊建設,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后勁,*年全區村“兩委”會換屆,74名村后備干部走上村主要領導崗位。

加強基層組工干部隊伍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農村工作的水平。一是舉辦各類培訓班、業務知識競賽和拓展訓練,幫助基層組工干部熟悉和掌握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涉農法律法規,以及創造性開展農村工作的科學思維方法。二是結合組織工作的特點、農村工作的難點,每年選10個調研課題,要求部機關干部與各鄉鎮街共同抓好調查,指導農村工作。三是堅持每周深入基層調研一次,掌握基層情況。四是樹立“組織工作無小事”的觀念,不輕視細節,不放過小事。五是圍繞區委中心工作,注重在發展村級經濟、新農村建設、扶貧濟困等主戰場上提供組織保障。六是要求基層組工干部慎處“交往圈”,凈化“生活圈”,從思想上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

三、開發農村實用人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我區按照“開發沒有的、用好本地的、引進急需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的工作機制。一是工作運行機制。成立了全區人才工作專門班子,形成了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事、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各司其職的管理領導體系。二是教育培訓機制。選擇場地、設施、師資力量具有一定規模的區農校、區職業技術學校、區農技推廣中心等培訓機構作為定點培訓基地,先后舉辦水產養殖、畜禽飼養、苗木栽培和茶葉加工等培訓班。三是表彰激勵機制。開展評選“鄉土拔尖人才”、“致富雙帶標兵”,對作出成績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進行宣傳和獎勵。四是人才服務機制。搭建了“專家熱線”、“科技大篷車”、“農技講習所”三大服務平臺,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推動了全區各類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目前,我區共擁有種植、養殖、加工、農村經紀人等11類農村實用人才1825人。

四、整合各類組織資源,形成新農村建設合力

整合領導資源。建立了區級領導干部黨建工作聯系點制度,即區級領導對口聯系一個鄉鎮街、一個行政村、一所學校、一個重點納稅大戶、對口幫扶一個貧困戶,區委常委每人交一名黨外朋友,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現場解決實際問題。整合部門資源。開展了機關單位聯村、機關干部聯戶,帶領群眾致富的“雙聯一帶”活動,成立了由300多人組成的駐村工作隊,制定了“五個一”的駐村工作要求,即結交一個村組的農民群眾,了解一個村組的基本情況和社會發展動態,形成一篇內容翔實的調研文章,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展對策,促進所駐村組發生一大變化。整合農業協會資源。加大對全區農村經紀人培養力度,以“公司+基地”、“農戶+協會”的形式,建立跨地域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全區12個農業協會的作用,開展面對農村黨員群眾的技術培訓、信息咨詢、勞務輸出等活動,帶動全區廣大農戶聯動致富。

五、創新工作機制,增強新農村建設的活力

推行目標管理。設置了組織工作績效目標、重點目標、創新目標、特色目標,引導基層黨組織圍繞中心工作抓落實、圍繞目標任務抓落實、圍繞爭先進位抓落實。建立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訓、備案管理、考核評價、工資統籌、養老保障、優勝劣汰等“六大機制”,使全區農村基層干部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想頭、工作上有勁頭。推進載體創新。從豐富內容、創新載體、彰顯特色、激發活力入手,舉辦了“黨旗飄飄”、“我為武漢(江夏)發展獻一策”征文比賽,開辟了《時代先鋒》電視專欄等,為黨建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我區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和發展,給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加快了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區”的轉變。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形成項目向工業傾斜、工業向園區集中的集約型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光機電、生物醫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和文化印刷等五大產業集聚的現代工業經濟板塊。

促進了農村資源、環境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克服以土地換發展的短期行為和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方式,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項目配置貫穿于可持續發展的全過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和種植效益高的農作物,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業,順利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鞏固和發展了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把開展“工業先導,黨員先行,人民滿意”活動作為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落實先進性長效機制的有效載體。在活動中結合整改,加大了養老、醫療、就業、扶貧濟困方面的投入,推進了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收到了“黨員經常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