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三農本位解決三農問題

時間:2022-08-24 05:18:00

導語:回歸三農本位解決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回歸三農本位解決三農問題

如果不限制資本力量在農村的擴張,結果可能是,國家給農村“輸血”,不受約束的資本則讓農村“失血”。這樣,農村不日漸“空心化”倒才奇怪。

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存在,導致人們多年來一直習慣于接受“跳出‘三農’解決‘三農’”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引導下,人們有意無意間不敢正視甚至回避廣大農村日益“空心化”的殘酷事實,而避重就輕地大談如何通過數以億計的外流農民工在城市里掙血汗錢以提高農民收入。在我看來,如果信奉這種單一的“增收法”,對農民、農村和農業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亮點在于:回歸三農本位,解決“三農”問題。具體表現為:中央敢于對目前的“三農”形勢作這樣的事實判斷,即“促進農業生產上新臺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怎么辦?一號文件提出了激動人心的政策目標,即“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樣的提法,在改革開放以來總共12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中首次出現。任何政策的出臺都需要基于可行性,而政策可行性又基于時機和實力。一號文件將此表述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可以說,今年的一號文件,是真正貫徹落實了5年前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精神,標志著這一國家戰略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也標志著我們國家終于有信心也有能力從“三農”自身的發展需求出發,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久拖不決甚至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復雜的,包括城鄉二元體制、農業基礎薄弱、農村地域廣闊、農業人口眾多,等等。尤其是,“三農”問題的現狀并非僅僅因為政府對“三農”投入不足所致,應該進一步看到,在城鄉二元體制的縱容下,資本的力量幾乎不受阻擋地對“三農”進行擴張,圈地、瓦解小農經濟、吸走農村資金、無良企業欺壓農民工、破壞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農村不僅勞動力外流,而且包括資金等資源要素也外流。于是,一方面是政府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另一方面是資本在逐利本性的驅動下,各種資源要素無法在農村獲得配置。公務員之家:

一號文件在談到“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時,特別提及“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因為正規的農村金融機構大多已淪為在農村的“吸儲”機器。目前,提供農村信貸的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有農業銀行、農村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國家金融體制改革之后,農業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其市場定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業務范圍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無異,已經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商業的轉變。伴隨這一轉變,農業銀行大范圍撤并了縣域內的機構網點,嚴格限制貸款權限,大都只存不貸,導致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農村郵政儲蓄的功能是吸收農村儲蓄資金,通過將儲蓄資金轉存入中央銀行,以轉存利率與吸儲利率的差額作為其收益來源。只吸儲、不放貸成為農村郵政儲蓄運營的基本特點。農信社是金融支農的主要機構,但其涉農貸款所占比例卻呈下降態勢,其中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戶貸款甚至負增長。可以說,如果不限制資本力量在農村的擴張,結果可能是,國家給農村“輸血”,不受約束的資本則讓農村“失血”。這樣,農村不日漸“空心化”倒才奇怪。

一號文件以“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為標題,已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中央對“三農”戰略新的調整,即不再僅僅增加對“三農”的資金投入,而是同時通過構筑強農惠農的政策體系,扭轉農村資源要素在資本力量沖擊下不斷流失的局面,堅決回歸“三農”本位,有力解決“三農”問題。這樣的決心與舉措,在舉國破解“三農”困局的征程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