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季晚稻栽培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26 10:35:00

導語:單季晚稻栽培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單季晚稻栽培工作總結

今年我區單季晚稻獲得豐收,水稻種植戶的收益也有所增加,這是各級領導對糧食生產重視的體現,也是今年我區全面開展水稻豐產高產創建活動和科技入戶工程帶來的科技增產的結果。

一、面積產量概況

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為298278.5畝,比去年297111畝增1167.5畝,增幅為0.4%,實收總產166913.9噸,比去年163646.1噸,增3267.8噸,增幅為2%,平均畝產559.6公斤,比去年550.8增8.8公斤,增幅為1.6%,其中單季晚稻面積為286034.5畝,平均畝產561公斤,比去年551.8公斤增9.2公斤,增幅為1.7%。

分析今年單季晚稻的產量結構,與去年相比,表現為“三增二減”。

“三增”:即每畝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增。

今年平均每畝有效穗25.28萬,結實率92.4%,實測千粒重25.7克,分別比去年增1.3萬、2.1個百分點和1.4克。

“二減”:即每穗總粒數、實粒數減

今年平均每穗總粒數為103.8粒,實粒數95.9粒,分別比去年減8.7粒和5.7粒。

以上穗粒結構表明,今年增產的主要因子是結實率和千粒重的提高,說明我區根據今年水稻苗數較足,主攻結實率和千粒重的栽培技術。措施是正確的。

二、單季晚稻高產的成功經驗

1、領導重視,措施有力

根據往年栽培技術要求和水稻種植戶實際操作脫節的矛盾,今年各級領導早作決策,采取各種措施來切實保證水稻各項栽培技術管理措施的落實到位,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以點帶面,加強示范作用

今年,我區通過科技示范和高產創建活動,有力推動高產栽培技術措施的落實,據統計匯總,全區共有水稻科技示范戶158戶,面積為38644.5畝,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13%,輻射帶動周邊種植戶496戶,面積達到68456.8畝,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23%,高產競賽豐產方面積21086畝,占全區種植面積的7.1%,輻射面積58975畝,占全區種植面積的19.8%,在科技入戶和高產創建活動中,科技入戶指導員和各級科技人員,嚴格按照技術指導小組的高產集成栽培技術方案進行了160多次集中或分散的田間技能培訓,受訓人次達到2650多人,同時還邀請市、區兩級資深專家講座12次,參加培訓的科技示范戶及豐產方負責人人數達1950多人次,通過這些活動,有效地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很好地取得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工作成效,據統計科技示范戶平均每產為625公斤,豐產方畝產636公斤,兩者平均畝產629公斤,比全區平均畝產559.6公斤增產69.4公斤,增幅為12.4%。充分體現了科技增產優勢,也帶動了周邊水稻種植戶科學種田的積極性。

②實行種子、農藥配送服務

種子的統一配送,確保了我區主推高產優質品種的順利推廣,同時也有利于控制播量,減少基本苗,從而順利實施群體質量栽培技術要求,而農藥的配送,則有利于技術部門防治意見的貫徹落實,提高防治的適時性和質量,種子、農藥的配送服務,為今年水稻高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③建立專業服務隊,加強為農服務

今年,我區以村為單位,共成立專業服務隊388個,區鎮兩級科技部門在水稻各生育關鍵階段,對專業服務隊成員進行集中培訓,使服務隊成員的整體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從而保證各項管理措施的落實到位。

④加強技術培訓,普及科學種田知識

今年我區在開展各類技術培訓的同時,以發放告知書的形式,向廣大種植戶免費發送《水稻栽培技術》教材,單季稻栽培技術意見,階段管理意見、病蟲草防治意見、苗情簡報等技術資料15000多份,另外,我們還通過《報》、《東方城鄉報》、“農技在線”和“農技工作信息”等媒體信平臺,廣泛宣傳科學種田知識,通過這些活動,激發了廣大種植戶的科學種田的積極性,也有效地提高了種植戶的綜合素質。

2、技術集成,落實到位

①全面推廣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

據統計匯總,今年我區主推品種秀水128為137709畝,秀水123為101058,秀水09為17262畝,再加上寒優湘晴、秋優金豐等,全區高產優質品種的覆蓋率達到了99.8%。

②推廣水稻群體質量栽培技術

按照高產栽培技術要求,堅持以“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的水稻群體調控技術的思想,采取降低基本苗,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穩定適宜穗數,主攻大穗等技術措施,協調個體和群體的穩健生長,提高水稻單產。

③根據水稻需肥規律、針對品種特性,進一步優化氮、磷、鉀結構,據統計匯總,今年全區共推廣精品有機肥15700噸,BB肥2700噸,在具體施用階段和數量上,要求以分蘗肥為主,適當加大穗肥比例,從今年實際使用情況看,分蘗肥為9.6公斤純N,長粗肥3.5公斤,穗肥4.6公斤純N,除今年前期由于水稻長勢偏弱,長粗肥施用偏多外,總體上體現了農技部門提出的施肥要求。

④水漿管理得當

根據往年水稻生產在水漿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我們今年集中力量,主要抓了三個重點,一是早擱田,早控苗,特別強調了要在穗數苗80%時,抓緊時機,開始擱田,達到控苗壯桿,提高成穗率的目的。二是在水稻減數分裂期,(即在8月20日左右)建立水層,確保此階段水稻對水分的需求。三是后期田間保持濕潤,不能斷水過早。要求在成熟前7天方可斷水,以確保增氮促根,提高根系活力延長上部三葉功能期,有利干物質的積累,提高千粒重。從實際落實情況來看,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⑤病蟲防治措施得當,防止了病蟲危害

今年在褐飛虱、縱卷葉螟特大發生的情況下,由于建立了植保預防機制,控制了病蟲危害,具體來說,一是政府重視,宣傳到位,二是準確預測預報,為防治提供依據,三是化防策略得當,措施到位,四是農藥配送到戶,確保防治質量,五是植保受到種糧農戶的關切。

三、農業氣候條件對單季晚稻生長的影響

今年單季晚稻生產過程中,前期雨水偏多,對出苗、分蘗十分不利,中后期雨水調勻,溫光資源較為合適,有利于單季晚稻的生長,收獲期多雨天氣,影響了水稻的正常收割。

1、秧苗期(5/21-6/20),此階段降水量特多,達到395.3mm,雨日達到18天,日照偏少,對單季晚稻的出苗、發棵十分不利,致使個體生長偏弱。

2、分蘗長粗期(6/21-7/31),據氣象資料匯總,此階段平均氣溫28.1℃,日照384.7小時,雨量1796mm,分別比去年同期減1.3℃和增91.5小時、33.8mm,特別是“小署”節后,以晴好天氣為主,水稻的光合作用十分旺盛,制造出更的有機物向植株各田管輸送,營養生長良好,從“小署”節至“大署”節分蘗迅速,平均日增苗達到1.8萬,而去年同時僅為0.7萬左右,給今年的控苗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長穗期(8/1-9/10),此階段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存時期是決定穗數和粒數及每粒竄積的關鍵階段,從這一階段的氣候條件來看,對單季晚稻的生長還是較為有利的,據氣象資料匯總,日平均氣溫27.4℃,日照300.5小時,雨量225mm,與去年同期相比,減0.4℃,9.6小時和增104.2mm,應該說其溫光資源,對基部縮短及擱田促根還是十分有利的,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水稻光合積累、促進枝梗分化,增大穗型。

4、結實期(9/11-10/31),總體來說,此階段氣候條件對干物質的積累,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十分有利,但收獲期連續降水過程影響了水稻的正常收割,也給后茬播種造成十分被動的局面。

三、存在問題

從今年水稻生產情況來看,一是播種偏遲的問題較為突出,為單季晚稻獲得高產帶來極大的隱患,二是存在一些擱田不及時,肥料施用不合理,浸種不按要求,及高峰苗仍偏多等一些問題,我們要以此為抓手,在明年的水稻生產中早作安排,集中力量進一步做好宣傳培訓工作,努力解決今年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確保水稻生產更穩健,爭取更高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