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群眾體育工作要點

時間:2022-06-30 10:36:25

導語:市群眾體育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群眾體育工作要點

2014年全市群眾體育工作,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扎實實施《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以“讓城市動起來”為目標,以加快完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切入點,以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和宋夾城體育惠民系列活動為重點,著力推進七項工作。

一、積極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以全社會共同建設、共享成果為共識,積極構建以人為本、面向基層、保障基本、服務群眾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一是認真學習領會省局關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實施意見和標準,明確示范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具體標準、實施步驟、保障措施等內容。結合實際,推動出臺《市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標準》,積極創建省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

二是積極推進城鄉公共體育資源和服務要素協調配置,全面拓展鄉鎮綜合文化站的體育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行政村文體活動室的陣地作用。

三是加快提升公共體育設施服務水平。各縣(市、區)要按照省局要求,主動介入健身步道規劃、建設、管理,配置體育設施器材,增設體育科普標識。城市社區或中心城鎮因地制宜試點拆裝式游泳池建設。

二、切實做好全國第四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將為民服務、強健國民體質作為根本落腳點來落實全國第四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并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

完成好全國第四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及時了解和全面掌握本市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的變化趨勢,為評估國民體質狀況,有針對性地引導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和研制新周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提供數據支持。市制定實施方案、組建監測隊、配備測試器材,主導實施國民體質監測抽樣工作。各縣(市、區)要積極配合市體測隊工作,做好抽樣人群的安排及測試過程中各轄區的聯絡對接工作。全市在7月前完成抽樣監測工作,8月前完成數據整理上報工作。

完善市縣聯動的國民體質監測網絡,出臺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實施辦法,定期評估全市國民體質變化情況,更好地為下一階段體育強民工作提供有效參考。各縣(市、區)繼續健全體質測試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四有”建設,并務實完成年度體質監測工作。

三、全力構建全民健身設施網絡

以方便市民、為民謀利為行動指南,以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為抓手,形成層次銜接、布局合理、功能多樣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

一是完善規劃,形成市級、縣(市、區)級、鄉鎮(街道)級、社區(行政村)級、居住區級5級體育設施布局。協同有關部門,推進市、縣兩級大型體育場館建設;總結古運河休閑健身長廊成功經驗,積極配合、加強指導,推進全市公園、綠地嵌入式健身場地建設;結合民生1號文件要求,市區新建、更新健身器材600件、籃球架30個,集中力量打造1-2個體育惠民重點工程。

二是突出重點,確保年底前完成全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任務。依據《市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行動方案》(揚府辦發[2012]206號)及省局相關文件要求,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填補健身盲點,完善配套建設,拓展電子地圖運用渠道,提升使用率,做好省局驗收準備。各級體育部門要按照省局驗收標準拾遺補缺,填補10分鐘體育健身圈體育設施空白點,完善社區健身點場地管理及開放制度,培育特色健身團隊及相對固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常態化開展健身指導及群眾體育活動,結合宣傳櫥窗進行健身宣傳。市體育局在第四季度對各縣(市、區)進行先期檢查。

三是城鄉一體,推進城鄉體育設施均等化。調研農村健身設施現狀,以大自然村和新農民集中居住區為重點,啟動農村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工程,研究制定建設標準和實施方案,爭取省局相關經費支持。

四、精心策劃全民健身體育節

以親近百姓,惠及全體為目標,舉辦市第十三屆全民健身體育節,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體育活動和重點賽事,激發市民健身激情和城市活力。

重點打造專項活動。精心策劃全民健身體育節宋夾城體育惠民系列活動,烘托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運動健身氛圍,以群眾體育賽事凸顯宋夾城運動場館功能,以綠色園林氛圍帶動健身運動熱潮。提升“誰是球王”系列活動品牌影響力,以體育進社區為重點開展體育“五進”系列活動。重視老年人體育運動的開展,辦好第十屆老年人體育節。各縣(市、區)要立足地方特色,拓展品牌活動影響力和宣傳效應。

創新常規活動形式。立足自身建設,提高主動作為意識,在充分調動系統內部各方力量同時,切實發動社會和民間力量,凝聚共同推動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共識和合力。繼續加強與機關工委、總工會、共青團、婦聯、大專院校及新聞媒體等部門的溝通,共商群眾體育發展計劃,組織策劃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各縣(市、區)要深入鄉鎮、街道、機關、學校、企業開展適合不同人群的體育活動和健身指導,擴大體育人口數。

積極承辦賽事活動。承辦好全國健身氣功走進百城千村交流展示系列活動省啟動儀式、省體育舞蹈公開賽等省級以上賽事活動。各縣(市、區)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優勢項目承辦好國省市各項比賽和培訓。

五、進一步促進基層體育組織建設

以周邊健身人群為依靠,培育扎根基層、生命力強的體育社團組織,培養可深入一線、服務在最前沿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加強體育社團組織網絡建設。培育各縣(市、區)鄉鎮(街道)體育總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及兩個以上單項協會。加強體育社團政策研究,積極探索政府購買體育社團公共服務新途徑。試行購買服務、競爭立項、項目化管理和績效評估等新型扶持政策和管理機制,鼓勵各級社團強化自我發展能力、增強社會化運作能力。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選派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國、省級培訓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指導員講師團作用,通過舉辦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技能,晉升500名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各縣(市、區)要做好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晉升管理和技能培訓工作。

加強體育健身俱樂部建設。推進基層健身俱樂部進一步覆蓋延伸,健全各級體育健身俱樂部組織管理網絡,強化體育健身俱樂部活動建設,推動各類體育健身俱樂部特色化、個性化發展。

加強晨晚練健身站點建設。結合省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驗收標準,引導健身站點規范、健康、有序發展。實現全市晨晚練健身點有固定的體育鍛煉場地和活動時間,有1名以上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有1項以上體育健身項目,常年免費開展健身指導活動。

六、著力搭建全民健身科學宣傳平臺

充分整合和利用各類宣傳手段和推廣資源,力爭形成報紙、廣電、互聯網、手機等并用的全方位、立體式“組合拳”宣傳態勢,營造濃郁的科學健身輿論氛圍。

一方面堅持宣傳內容面向市民、貼近民生、滿足需求,為群眾所喜聞樂見。著力宣傳科學健身理念,普及體育運動知識,傳授健身鍛煉技能,推動體育大眾化、科學化、生活化。各縣(市、區)要借助各類宣傳平臺,擴大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堅持創新宣傳方式,開展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事跡宣講會、全民健身優秀攝影作品展等活動,深入挖掘基層全民健身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廣典型人物先進事跡,用群眾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影響一群、帶動一方。

七、高度重視群眾體育干部隊伍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要求,群眾體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素質,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一是轉變作風,深入基層了解實際。通過赴基層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等方法接地氣、知民心,了解基層群眾體育工作的現狀和困難,有的放矢地提升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是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知識儲備。加強群眾體育干部培訓工作,及時提供新信息、新理念。群體干部要自覺關注上級群眾體育工作的新政策、新動態,勤于思考,熱愛學習,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掌握必要的工作新技能,提升業務水平。

三是重視總結,提升理論研究水平。要對群眾體育工作的實踐成果加強理論歸納和研究,明確體育事業發展走向并加強對基層工作的方向性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