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建設指導工作意見
時間:2022-09-12 08:31:12
導語:現代農業建設指導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轉型提升、農村經濟優化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現就全區2013年現代農業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提升規模、質量、特色、效益、富民發展水平的要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以產業化、市場化為方向,以農業園區、特色基地為載體,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抓手,深化農業開發綜合創新試點,加快推進臺灣農民創業園、生物農業產業園建設,大力實施“一鎮一園、一村一園”戰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
(一)主要發展指標目標。全區新增高效農業5000畝以上,新增園區農業5000畝以上,新增設施農業4000畝以上,新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5000畝以上,新增土地流轉5000畝以上,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家以上。
(二)農業園區建設目標。依托現代農業“五個一”工程,實施“1460工程”(1個臺創園、4個鎮級園區、3年建成60個以上村級園區),2013年全面建成臺創園5平方公里核心區,初步建成18平方公里建設區,加快建設斗山農業生態園、紅豆杉高科技產業園、綠羊花卉苗木園、鵝湖休閑漁業示范園等4個鎮級園區,建成山河高效農業示范園、南豐精細蔬菜園、嚴家橋優質糧經園、麗安花卉苗木園、南村設施蔬菜園、圩厙高效漁業園、燕水莊時令果品園、松芝精品苗木園、青虹翡翠灣漁業生態園、寨門高效農業示范園、新明高效農業示范園、斗山精品白茶園、山聯特色龍蝦園、東升食用生物產業園、黃土塘精品西瓜園、湖塘橋無公害葡萄園、新巷精品苗木園、港南特種水產園、謝埭蕩特種水產園以及中東優質果品園等20個村級園區,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區、鎮、村三級農業園區發展體系。
三、工作重點
(一)深化結構調整,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以“穩定糧油業、提升種植業、壓縮養殖業”為導向,重點發展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設施高效農業和市場前景廣、消費需求旺、業態形態新的新型產業,全面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能級和綜合效益。一是做強主導產業。圍繞“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產出高效化”的要求,以現有精細蔬菜、時令果品、精品花卉、高檔食用菌等產業為基礎,以農業園區為載體,以上下游產業鏈為紐帶,全面推進產業集聚、整合和升級,努力打造設施園藝(花卉、蔬菜、葡萄等)和食用生物(食用菌、靈芝等)兩大主導產業,力爭2013年銷售達到4億元,2012年達到10億元。二是做精特色產業。以形成專業化規模優勢和區域化特色優勢為目標,加快引進資本、注入科技、打造品牌,重點發展功能稻米、翠竹茶葉、景觀苗木、特種水產四大特色產業,進一步顯化資源比較優勢,放大產業特色效應,力爭2013年銷售達到1億元,2012年達到2億元。三是做大新興產業。推動三次產業融合化發展,挖掘農業多元化功能,積極培育生物農業(蝴蝶蘭組培、生物質能源、紅豆杉生物開發等)、旅游農業(休閑觀光、農家樂等)和復合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博覽展示、物流交易等)三大新興產業,進一步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市場鏈,力爭2013年銷售達到1億元,2012年達到2億元。
(二)加快園區建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體系。按照“堅持市場化宗旨、加強企業化運作、提升綜合效益”的要求和“招商建園、產業興園、功能強園”的思路,同步推進區、鎮、村三級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動農業發展空間、功能、資源的優化重組。一是提升區級園區內涵。依托高科技園800畝土地整理、開普生物能源、榮善食用菌產業基地、農業休閑觀光中心、DIY番茄園、農博園92畝配套功能區等一批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生物農業新亮點,構建臺創園“五大中心”(博覽展示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培訓中心、物流交易中心、休閑觀光中心)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和科技水平,完善配套功能和運行機制,引領和帶動全區現代農業發展。二是完善鎮級園區功能。積極借鑒、移植區級農業園區發展經驗和模式,完善規劃體系和實施方案,強化產業支撐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拉長做強紅豆杉產業鏈(新建種植基地1500畝、育苗基地2萬平方米),開發建設綠羊溫泉等新增長點,整合利用斗山、鵝湖的產業資源、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全面推進鎮級農業園區建設。三是加快村級園區建設。以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為龍頭,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重點,以土地流轉、機制建設為保障,立足各村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結合“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社)”發展,按照“先開發農業產業、后完善配套功能”的思路,大力推進村級農業園區建設,整體推動全區現代農業發展。
(三)深化市場運作,構筑發展要素支撐體系。把握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和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不斷升溫的機遇,依托臺創園等產業發展平臺和園區管理公司等運作平臺,推動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向農業園區和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集聚。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招商先行、項目帶動戰略,臺資外資內資齊抓、招商引商選商并舉,重點采取產業招商、以商引商、主題招商等方式,全力推進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確保引進農業產業項目20個以上,農業園區配套功能項目10個以上,吸引各類社會資本3億元以上,引進培育年產值超5億元、3億元、1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二是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結合農村雙置換和萬頃良田建設,依托區、鎮、村三級服務管理機構,鼓勵農民采取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流轉價格根據不同產業、不同片區實行一鎮一價、一園一價,并建立完善符合本地實際的價格正常調整機制。三是完善市場運作平臺。切實加大鎮村園區冠名申報力度,為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對上爭取等提供承載平臺。按照企業化運作要求,在進一步優化完善新天地公司等園區管理公司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加快成立鎮村園區管理公司,為園區投融資、項目建設、園區運行、入園企業管理服務、對上爭取等提供運作平臺。
(四)加快機制創新,完善為農服務平臺體系。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目標,進一步轉變服務職能,創新服務機制,完善服務平臺,全面提升行政引導力和服務力,促進農業產業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增收帶動力。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現有農業科技“三創”載體,加強與南農大、浙大、上海農科院對接,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力爭建成功能稻米(水稻園)、精細蔬菜(高科技園)、特種水產(鵝湖群聯)、景觀苗木(東港新巷)四大新品種引繁中心、浙大()生物農業研究院和海峽兩岸農業培訓中心(農博園)等一批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并對鎮村農技員、農業企業業主、合作組織負責人、種養大戶等人員全面開展培訓,帶動農業生產力的全面提高。二是加強農政執法管理平臺建設。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思路,建立完善農業投入品監管體系、農政執法體系、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體系、品牌管理體系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平臺,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三是加強農民增收致富平臺建設。按照“三個一批”的要求,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和種養大戶、農業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農村能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強化村級園區發展主體,完善“合作組織+園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同時,積極發展土地合作、勞務合作、農機合作等集體經濟組織,使之成為引領農民開展生產經營、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組織形式和實現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農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任務抓緊抓實,進一步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強化工作班子,細化工作方案,對各項工作早謀劃、早部署,確保早落實、早見效。要建立完善“區級政府引導,主管部門和鎮級政府規劃指導,村級組織主要負責,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現代農業發展責任體系,全面落實責任分工,加強溝通協調,形成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要把現代農業工作納入區鎮兩級重點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健全考評機制,量化考核內容,細化考核要求,加大考核力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規劃保障。堅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進一步推進規劃工作的法制化,做到沒有規劃不決策,沒有規劃不招商,確保全區現代農業建設在科學的軌道上穩步推進。高起點編制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以銜接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為導向,以沿路、沿河、環山、入園為重點,結合鎮村布局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突出布局優化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優化升級三大主題,加快完善全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體系,年內完成臺創園(以生物農業產業園為重點)、4個鎮級園區建設規劃、20個村級園區的總體規劃以及全區現代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三)強化政策保障。按照“靈活、高效、更具激勵作用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制定完善農業政策體系,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在全面貫徹落實上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合作組織、科技創新等方面,鎮級財政配套安排“一村一園”等專項資金。鼓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貸款、融資、擔保及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體系。加強溝通協調,加大對上爭取力度,爭取上級在園區冠名、項目、政策、資金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扶持。
(四)強化隊伍保障。積極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既懂技術、又精管理、更善經營的復合型農林隊伍,做到由原來只注重跑田頭向既跑田頭又跑市場、跑企業、跑科研院校轉變,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規劃、搞服務、抓招商、創示范和優環境上,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加注重調動工商資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更加注重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市場等綜合手段促進農業發展。進一步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充實一線力量,優化隊伍結構,確保到崗到位,不斷提升科技推廣、檢驗檢測、防疫檢疫、生產監管等綜合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