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實施意見
時間:2022-01-20 11:27:32
導語: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縣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縣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精神,緊扣突破發展、富民強縣主題,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縣、藥業興縣、旅游強縣”戰略,進一步優化投資發展環境,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現就認真做好優化投資環境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建立政策引導機制,優化服務環境
1.完善政務公開方式。各鎮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設立政務公開欄、電子顯示屏、利用新聞媒體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和現代化手段,真實、完整地公布政務公開的內容,提高政府辦事和決策的透明度。行政機關要制作本機關辦事指南,準確載明本機關辦公地點、主要職責、辦事程序和期限、所需資料、責任人員、聯系電話等內容。
2.實行服務承諾。縣政府各職能部門對本單位的主要職責、辦事程序、責任部門、辦事時限、跟蹤服務內容和辦法等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公開承諾服務內容,堅決兌現承諾,不斷完善服務承諾制度,并實行違諾處理。
3.實行項目審批時限制。各行政事業單位辦理審批事項,對符合法定條件、手續完備的申請,在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前提下,要從簡從快審批。對外來投資者實行規范服務和限時辦結制度。實行核準制的項目,屬本級核準的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需報上級機關審核的在3個工作日內上報,有關部門要積極幫助企業盡快獲得批復,開辟招商引資項目手續辦理快速通道。涉及同一部門的不同審批事項,實行“一個窗口”對外服務,要明確主辦人,申辦人或申辦企業只需到主辦部門遞交相應的申請材料,由主辦人負責,在承諾的時限內,完成各種辦理事項。
4.推行首問負責制。凡是企業和客商向縣內各單位咨詢、投訴、舉報以及請示工作等,各相關單位必須堅持首問負責制,首次接洽者即為首問責任人。群眾咨詢或辦理的事項屬于本職責范圍內的,應按照“一次性告知”制度,立即給予答復或辦理;自身不能解決的,及時向上級請示匯報;不屬于自己職責范圍的,要熱情接待,負責指引到有關職能部門。
5.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進一步清理、精簡各類不合理項目。在清理行政許可項目的基礎上,抓緊清理有關行政許可規定的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以及不符合《行政許可法》的收費和年檢項目。凡是違法設定、越權實施行政許可,或者不依法履行對行政許可監督職責的,要嚴肅追究責任。對依法保留的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方法程序,要公開透明、規范操作;對法律規定的收費項目有彈性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費。
6.實行收費公示制。全面落實行政許可公開制度,所有行政許可事項,包括許可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申請書示范文本等,都要在審批服務窗口或部門辦公場所公示。各部門、各單位要將現行文件規定的收費項目、收費標準集中在收費公開欄、辦公地點公示。凡未經公示收取費用的,一律按亂收費處理。凡新增收費項目必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公示后方可執行。嚴格實行“兩證一卡”制度,收費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亮證收費。
7.加快用地審批制度。對企業用地申請,凡符合用地條件的,要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用地審核;對使用存量國有建設用地的,要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用地審批,并及時辦理土地登記,發放土地使用證。對全縣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外資項目等用地,要實行專人跟蹤服務,加快辦理速度。
8.嚴格控制涉企檢查。除法律法規規定和中、省、市、縣統一部署的檢查外,原則上取消對企業的各類檢查;對縣政府確定的重點保護企業的檢查,除重大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外,未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批準,任何單位不得擅自增加除政策、法規以外的檢查,常規監督、檢查和收費工作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9.保障企業發展環境。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到民營企業報銷各種費用,不得向企業攤派、索要贊助、推銷物品或者無償調用企業的人財物,不得將應當由企業自愿接受的咨詢、信息、檢測、商業保險等服務變為強制性服務,不得強制企業購買指定商品或者接受指定服務,不得強行向企業拉廣告或者強制企業訂購書籍、報刊、音像制品,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謀取私利等。
10.加大招商引資項目資金扶持。縣財政建立招商引資項目、中小企業專項扶持基金20萬元,并列入年度預算。扶持基金主要用于:招商項目的論證、策劃、包裝的前期工作;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企業名優產品的研發、技術改造等。對符合中、省扶持條件的招商引資項目,有關部門要在陜南突破發展、農業產業化、綜合開發、科技創新、中小企業發展等專項資金的申報和安排上,積極幫助企業做好申報爭取工作。
11.用足用活企業用地供應政策。鼓勵企業墊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公益事業,按市場配置方式供應等量建設用地,在實施征地拆遷后進行綜合開發建設。鼓勵企業開發建設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享受涉關優惠政策。凡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用地政策的大型工業、交通、科研等項目的用地,按照國家用地目錄,執行國家土地出讓最低價。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預留區,符合城鎮建設規劃,采取依法征用農村集體土地作為非公益性建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法優先辦理用地手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可將土地補償費用作為入股,共同發展經營企業。
二、推行監督評價機制,優化信譽環境
12.建立投資環境評議制度。評議對象為各鎮人民政府、縣招商引資項目管理和服務部門,包括發改、經貿、財政、科技、國土、安監、住建、交通運輸、公安、衛生、環保、人社、物價、工商、國稅、地稅、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評議內容為履行職責情況,包括經濟法規執行、為企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情況等。評議由推舉產生的特邀監督員和評測點代表擔任監督主體,特邀監督員在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企業代表、外來投資商中產生。評測點代表從當地依法經營、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企業法人代表中選舉產生。評議工作由縣監察局、糾風辦牽頭組織實施,組織特邀監督員和評議代表采取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評議。對群眾滿意度較低、排名靠后的3個單位,對其主要領導進行誡勉談話、取消當年評優資格。
13.嚴肅查處欺詐行為。各鎮、各部門、各單位都要講信譽、重承諾,凡是對外來投資客商作出的承諾,都要保證落實到位。堅決查處欺詐蒙騙、“關門宰客”等惡劣行為,嚴厲打擊合同詐騙、金融詐騙等犯罪行為,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
14.建立優化發展監督員隊伍。縣政府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重點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投資和施工企業負責人、駐地企業負責人、私營企業主等方面人員作為優化發展環境義務監督員。義務監督員有權對各級黨政機關、司法機關、事業單位、公共服務行業及其工作人員在投資發展環境方面的違規、違紀、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舉報。義務監督員每年調整選聘1次,聘期1年。義務監督員座談會議每季度召開1次,主要是收集、交流、通報情況,落實工作任務。
三、強化公平競爭機制,優化市場環境
15.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打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壟斷,實行公平、公開競爭,嚴厲打擊“村霸路霸”和對企業、外來客商敲詐勒索、強買強賣、強裝強卸、強行承包工程、索要“保護費”、“提成費”、“贊助費”等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法行為。工商、稅務、物價、衛生、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深入開展集貿市場、旅游市場、加油站、文化市場、建筑市場等專項治理,特別要加強食品、藥品、醫療器械、農資、建材等領域的專項打假行動,嚴厲打擊制假售劣、商業欺詐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努力維護平等、公平、繁榮、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
16.實行“綠色通道”。對在我縣境內運輸瓜菜、畜禽等農副產品的合法車輛,除特殊情況檢查外,包括公安交警和交通部門在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攔車檢查,如確有違規違章的,要嚴格按上級有關規定執行。
17.培育、規范各類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將政府承擔的部分社會服務職能逐步從政府行政職能中剝離出來,移交給各類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加強對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的指導和監管,確定獨立法人地位,徹底解決個別中介機構依附于政府的問題。
18.在投資、建設等領域推廣招投標制度。縣外投資企業的基建工程要嚴格按招投標法有關規定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置人為干擾因素限制縣外具備相應資質的設計施工單位參與競標、中標。
19.公正文明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禁止出現不顧全局的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確保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堅決消除執法人員利用職權吃拿卡要、敲詐勒索、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濫作為和不文明執法行為。
20.大力治理涉企“三亂”。把治理“三亂”納入法制化軌道,對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包括自立項目收費、超標準收費、擴大范圍收費等問題,都要從快從嚴查處,切實減輕企業和經營者負擔。
21.實行有獎舉報制度。在縣監察局設立縣優化環境投訴中心,履行受理投訴舉報、立案查處等職能。鼓勵社會各界以書面、電話、信函、來訪等形式,向縣監察局實名或者無記名投訴舉報本縣范圍內各級機關單位以及經授權、委托履行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涉嫌影響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和效能提升等方面的問題,經查證屬實,依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并對舉報人實施獎勵。
四、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優化人文環境
22.加強輿論宣傳。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大力宣傳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要性,及時表揚先進,弘揚正氣。在縣電視臺設立曝光臺,對監督和評議中發現的反面典型,及時曝光,形成強烈的輿論監督氛圍。
23.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各窗口單位要扎實加強行風建設,把職業道德、職業信譽、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落實到各個崗位,落實到每個人。企業領導干部要自覺加強道德修養,與外來客商合資、合作要信守合同,言出必行,決不準損害投資客商的利益。住建、工商、稅務、交通、水利、衛生、電力等部門要規范城市管理,轉變職能,熱情服務。對“吃、拿、卡、要”的單位和個人,要從嚴、從重、從快處理,公開曝光,以儆效尤。
24.建立比較完善的選聘、激勵機制。圍繞人才的使用和發展制定選聘和激勵辦法,鼓勵優秀人才開拓創業。
25.加強監督檢查。定期或不定期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深入重點單位、重點行業,采取明查暗訪、走訪座談、民主測評等有效形式,傾聽群眾呼聲,發現存在問題,督促有關單位及時整改。
五、強化責任考核機制,確保工作實效
26、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領導小組,由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分別擔任組長和副組長,縣政府辦、發改局、經貿局、監察局、公安局、交通運輸局、國土資源局、經合局、工商局、質監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經合局,具體負責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實以及情況通報、考核考評等工作。
27、嚴格落實責任。各鎮、各部門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由“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并落實專門人員具體負責,確保每一個問題都有人解決,每一個投訴都有人受理,每一個矛盾都有人協調,每一個破壞投資環境的案件都有人查處。
28、強化考核機制。要把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工作納入各鎮、各部門、各單位年度目標責任制管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精神文明建設考核之列,同考核、同獎懲,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上一篇:項目派駐監督檢查工作意見
- 下一篇:財政局法律進機關活動方案
精品范文
9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