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生態建設工作總結

時間:2022-02-10 02:49:00

導語:年度生態建設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度生態建設工作總結

一年來,在省生態辦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建設生態市和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主線,強化措施,狠抓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較好的完成了生態市建設任務,現將主要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生態市建設工作情況

(一)不斷完善生態市建設工作體系

3月24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環境保護暨生態市建設大會,對生態市建設第一階段工作目標完成情況進行了認真總結,部署了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原市長張秋波代表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2007年度生態市建設縣(市、區)長目標責任書》,新一輪責任書在總局制定的生態縣指標體系上增加了輻射環境安全、環境應急系統的建立健全、河流水質出境斷面考核、燃煤電廠脫硫等內容,使責任書內容更加的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市政府在*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加快生態市建設列入要著力抓好的十項重點工作之一,制定下發了《生態市建設縣(市、區)長目標責任書年度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了生態市建設目標考核體系、獎懲辦法和責任追究制度。

(二)認真實施《聊城生態市建設規劃》

《聊城生態市建設規劃》于2005年6月通過了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組織的專家論證。該規劃主要分為啟動和推進階段、發展和提高階段、全面發展階段,安排了工業結構調整,生態工業工程,生態農業工程等9大類、152個、總投資為315.65億元的生態市重點建設工程。確保在2018年前,把聊城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生態市和集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商貿流通、交通樞紐為一體的現代化中國江北水城。圍繞這一規劃目標,我們對各項重點工程的進展開展了督查工作,有關責任單位也都采取有力措施,制訂工程實施計劃,倒排工期,加班加點,力爭按期竣工。

(三)狠抓污染防治,完善環境污染應急反應機制

為改善環境質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主要抓了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點源治理為重點,組織編制實施了《四河一湖碧水行動計劃》,努力抓好水污染防治。二是組織對全市二級以上醫院治污情況進行了檢查,要求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必須經消毒和生化處理達標后排放。三是對各電廠完成脫硫任務作了計劃安排,督促各火力發(熱)電廠加快安裝煙氣在線監測裝置,對進度慢的電廠下達了限期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四是加強對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的監督管理,修改完善了《聊城市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和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建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反應機制。

(四)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遏制污染反彈

通過采取110環保聯動、12369環保舉報熱線電話、在重點污染源和污水處理廠安裝在線監測裝置等多種形式的執法活動,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認真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規定和“三同時”制度,對建設項目認真論證,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環保要求和城市規劃的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深入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大力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對擅自停運環保設施、超標排污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了嚴肅處理,有效地遏制了污染反彈,保障了環保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五)“創模”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績

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以來,我市不斷強化組織領導,深入宣傳發動,從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城市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全面完成了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各項工作任務。創模的基本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質量、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等28項指標已達到了國家考核標準,10月31日通過了省環保局組織的“創模”技術核查,12月12日,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創模”技術核查,目前我們正按照國家技術核查組反饋的意見進行認真整改,迎接國家環保總局的最終驗收。

(六)生態系列創建工作深入開展

全市深入開展了生態系列創建工作,有力的促進了生態市建設。一是建成了莘縣、東昌府區、東阿縣等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冠縣、臨清、高唐、茌平、陽谷等5個省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的創建工作進展順利。二是高唐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生態縣建設試點,陽谷縣和東阿縣也積極開展了全省生態縣建設示范縣的創建工作。三是建成了東昌湖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了6處森林公園、2處風景名勝區,受保護國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達8.42%。四是聊城鳳凰新城、中通時代豪園、高唐怡園小區、大田小區等4個住宅小區開展了省級生態居住小區創建工作。五是冠縣梨園、馬頰河度假村、東昌府區姜堤樂園、陽谷縣景陽岡等4個風景區開展了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

(七)生態林業建設成績顯著

圍繞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建設綠色聊城的決定》,全市上下不斷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平原綠化工程,構建以農田林網為主體,網、帶、片相結合的高標準平原綠化體系,不斷完善提高綠色通道工程,努力優化樹種結構,著重抓好黃河故道、引黃沉沙池等重點區域的防沙治沙工程,通過各項工程的實施,使林業生態防護能力不斷提高,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我市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財政增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顯著。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積已達到260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了26.13%。

(八)生態農業建設全面推進

全市不斷加大農村可再生能源推廣力度,重點抓了10個農村生態家園示范村建設,啟動了畜牧場中、小型沼氣示范工程建設。全市新建沼氣池7500余戶,是去年的3.5倍,累計建池可達23000戶,全年我市共爭取財政資金支持1225萬元,目前已到位765萬元,專款專用補貼給農民,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沼氣生態家園新建2000戶,是去年的3.3倍,累計可達8000戶。新建“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溫室200余處,累計達2700處,建成了東昌府區大屯生態家園新村、東阿縣大成“四位一體”生態示范園、東廟沼氣示范村。

(九)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取得突破

目前,全市共有9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在工作中,全市各級環保部門始終將環境優美鄉鎮建設工作當作生態市建設的基礎工程和細胞工程來抓,通過努力,今年全市共有27個鄉鎮提出了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的申請,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較大突破。另外,我們還開展了市級生態示范鄉鎮、村創建工作,4年來,全市共批準三批90個市級生態示范鄉鎮、村建設試點,其中有37個通過了生態示范鄉鎮、村的驗收。有力的促進了我市生態建設工作在農村的深入開展。

(十)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全面鋪開

按照國家環保總局和省環保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全市開展了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9月初,各縣(市、區)通過大量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完成了土壤調點區域的摸底調查工作,對照《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總體方案》和省環保局的有關要求,對75個重點調查區域進行了認真審核。10月份,我們又按照《土壤污染狀況調點區域選擇原則和布點要求》對75個重點調查區域進行了認真核查,確定了66個重點調查區域和約17000個監測點位,從而為做好下一步調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年來,生態市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還一定程度的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消耗型產業占較大比重;個別企業法制觀念淡薄,偷排偷放超標污水現象時有發生;生態居住小區、綠色社區等創建工作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基地規模太小。今后,我們繼續突出污染防治、生態建設和循環經濟三大重點,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宣傳教育,為生態市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生態市建設宣傳教育,建立公眾參與機制,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資源意識和保護生態的法治意識,積極引導社會和公眾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和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和現代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符合生態文明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構建現代生態文化體系。

(二)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堅持資源的減量利用、循環使用和合理開發。搞好結構調整,推行清潔生產,徹底摒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系統推進企業、行業、社會三個層面上的循環經濟試點。

(三)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積極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按照各項指標要求,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嚴格落實整改責任制,加強對水污染、大氣污染、機動車尾氣排放、船舶污染、生態及面源污染的治理等工作,營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環境。力爭春節前通過國家“創模”驗收。

(四)以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為重點,全面提升環境質量。圍繞實施“四河一湖”碧水行動計劃、南水北調工程和飲用水源地建設,加強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實,切實提高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中水利用率。重點抓好燃煤電廠脫硫工作,運用高新技術加快造紙、化工、電解鋁、水泥、印染等重污染行業的提升改造,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

(五)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把好建設項目審批驗收關。繼續開展“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保障群眾健康”等環保專項活動,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重點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抓好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嚴禁超標排污或不按許可證規定超總量排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努力做到增產增效不增污。

(六)以國土綠化為重點,推進“綠色聊城”建設。大力推進平原綠化工程,構建高標準平原綠化體系。完善提高綠色通道工程,抓好黃河故道等重點區域的防沙治沙工程,努力提高林業生態防護能力。加強城市綠化,優化樹種結構,實施拆除違章建筑造綠和拆墻透綠,重點搞好廣場、公園、道路等公共活動場所綠化。

(七)以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為重點,努力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科學開發利用土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加強對濕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與保護,建設一批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示范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維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建立生態監測系統與預警機制,加強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