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工作總結3篇

時間:2022-08-05 09:44:04

導語:農委工作總結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委工作總結3篇

第一篇:雜交水稻種子基地工作總結

一、基地建設情況

1、基地發展政策措施。縣高度重視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建設,一直把雜交水稻制種工作當作農業主導產業來發展,把雜交水稻制種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近年來還把雜交稻制種納入高效農業考核,制定了扶持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政策措施。縣人大組織在金的省市人大代表就種子法的實施及雜交稻制種進行了專題調研和考察。根據《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和圍繞“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目標在農業項目上盡力向雜交水稻制種區域傾斜,國家標準良田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等優先在雜交稻制種基地實施,不僅改善了制種基地的條件,而且穩定和調動了制種企業在本縣落實基地的積極性,推動了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編制基地發展規劃。縣成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后,落實相關政策引導種子基地進行有序發展。首先,劃定制種優勢產業區,加大制種基地的農田基本建設,確保旱能灌、澇能排,改變種子生產基地小、散、亂、差的局面,逐步形成30000畝的現代制種產業區。其次,引進有實力的制種企業到制種優勢產業區發展,支持種子企業進行內部機制改革,鼓勵民間投資種子產業,促進種子生產主體多元化。再次,支持農民以良種為紐帶自愿聯合起來,建立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制協會等與制種企業合作,實行公司+制種專業組織+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為地方種子產業增強活力。通過種子生產基地相關政策的連續實施,打造成集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于一體的現代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

3、實施基地建設項目。通過種子生產基地相關政策的實施,利用國家標準良田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良種繁育基地等項目,強化和完善本縣種子生產基地的田間工程設施建設以及種子檢驗設施配備,興建硬質渠1500米、水泥路1500米、機耕橋二座、排澇站二座,購置種子生產用插秧機20臺、收割機6臺、拖拉機6臺和種子烘干設備一套。止2015年銀集鎮種子基地、復興圩種子基地、武警農場種子基地、湖羊場種子基地和泗灣湖種子基地基本實現了道路硬質化、溝渠水泥化、排灌電器化,栽插、收脫、種子烘干機械化。

4、基地建設主要成效。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建立后,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采取多種形式建立了銀集鎮、前鋒鎮、武警農場、復興圩、湖羊場和泗灣湖等相對集中穩定的種植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的種子基地,初步形成30000萬畝種子生產優勢區域布局。成立了縣玉年稻麥種子專業合作社,促進了種子生產基地承包土地自發流轉提高了組織化程度,構建了種子企業與專業合作組織、制種大戶長期的契約合作橋梁,實現種子專業化生產。吸引更多的制種企業來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雜交水稻種子。

二、基地管理情況

根據相關政策,制定一系列的種子監督管理制度,調動縣、鎮、村三級種子監督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工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采取多項措施對種子基地實施有效管理。通過相關政策實施,結合生產需求,開展動態管理。

1、成立基地領導小組。縣高度重視雜交水稻制種工作,把雜交水稻制種當作農業主導產業來發展,2013年縣人民政府下發《關于成立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的通知》(金政辦[2013]32號)的文件,強化雜交稻制種工作的領導。

2、強化種子管理機構建設。縣種子管理站是全縣種子管理重要機構,每年政府撥付預算工作經費12萬元。目前該站有種子管理人員6人,站長和副站長各1名。其中有3人學歷在大專以上,2人具有高級職稱。該站每年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培訓學習,全站共有4人通過扦樣員、田間檢驗員和室內檢驗員的考核。近兩年購置了專用車、電腦、復印機、打印機、電話、傳真機等辦公設備設施,購置了智能光照培養箱、插樣器、分樣器、篩選器、解剖鏡、測距望遠鏡、面積測量儀、離心機、干燥箱等種子檢驗設備共計113臺套,為種子基地建設管理提供了較好的軟硬件設施。

3、組織質量抽檢。在企業自查的基礎上,加大種子田田間質量檢查力度,在雜交稻制種抽穗揚花期組織人員對種子生產企業的生產田塊進行質量監督檢查,對田間純度逐塊進行驗收,在種子的成熟收獲階段組織人員對對田間純度再進行檢查驗收,堅決淘汰不合格種子田,確保入庫種子的質量。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的種子田組織專項抽查,并抽取樣品進行真實性檢測。2015年從8月7日開始至9月中旬連續低溫陰雨為母本育性轉換提供了條件,我們及時組織企業對花粉進行鏡檢,對育性轉換自交結實的田塊全部混收,決不讓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

4、開展基地巡查。重點檢查生產檔案記載、防雜保純措施、田間純度,4-6月份組織人員對制種基地的隔離情況進行檢查,7-8月對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田間雜株檢查,9-11月份對制種基地的品種真實性和花期情況進行檢查;及時核對種子生產許可證、生產品種、生產地塊等信息,建立相關信息數據庫;核查授權情況、委托制種合同、親本(基礎種和原種)來源、生產面積、隔離情況等。對不按規定報備生產信息的企業組織實地檢查,限期整改,對無授權生產、無證生產和租借買賣許可證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加強種子集中收購和調運期的執法巡查,暢通舉報渠道,嚴厲打擊種子搶購套購行為。

5、加強制種企業服務。一是和制種企業及基地負責人建立電話聯系,隨時了解制種方面的有關情況和出現的問題,以便指導全縣制種生產。二是經常深入到制種基地了解制種長勢長相和生育進程,制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傾聽制種戶的想法,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困難。三是定期不定期召集制種企業負責人和制種大戶到種子站座談,交流制種經驗教訓及想法,同時對種子管理站的服務工作提意見,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更好地為全縣的制種生產服務。四是舉辦制種人員培訓班,8月26-27日組織制種企業和制種戶50余人,參加種業發展培訓班,邀請了省市種子管理專家授課,重點講解了當前種業發展形勢及雜交稻制種相關技術。五是引導制種戶及企業及時參加雜交稻制種保險,今年在我縣參加保險的制種戶及企業獲得每畝700元的保費。

三、大縣獎勵落實情況

1、資金到位。根據《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15年中央財政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通知》(蘇財建[2015]297號)文件精神,下達獎勵資金2060萬元,由各地按規定統籌安排、合理使用。在文件中對種子生產基地獎勵沒有具體明確。

2、資金使用。今年我縣主要突出在制種政策性保險賠償上,計支出保險賠償款160萬元。

3、績效考核。根據《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15年中央財政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通知》精神,按照《省財政廳關于印發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績效評價暫行辦法的通知》(蘇財建[2013]402號)要求,健全績效評價機制,提高資金利用效益,將于2015年1月30日前對獎勵資金績效情況完成自評。

第二篇:種子雙打行動實施總結

2015年種子管理站在省、市、縣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進一步加強種子管理,圍繞年初制定的種子“雙打”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采取各項措施,齊心協力,踏踏實實做好種子管理工作,較好地完成了“雙打”專項行動各項目標任務。現將全年開展的種子“雙打”專項行動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種子市場監管。

根據縣實際情況,結合省市種子“雙打”專項行動要求,根據投訴舉報的有關情況,組織執法人員深入重點地區和重點種子等農資銷售市場檢查,同時組織執法人員定期不定期地對種子市場進行檢查,對全縣27個種子市場開展拉網式檢查,不留死角。至12月底共出動種子管理人員294人次,檢查種子門店434個次,對一些個別種子經銷商唯利是圖或是為了達到取利的目的,銷售違法品種種子,依法進行查處。今年共查處9起種子案件,其中3起因涉嫌非法經營和經營假劣種子移交公安機關查處。9起種子案件涉案種子數量為20676.5公斤,涉案種子貨值達13.984萬元,沒收種子數量5906.5公斤。

二、狠抓種子質量管理。

狠抓種子市場的目的是抓好種子質量,因此嚴把種子進貨渠道成為關鍵。縣種子管理站要求種子經營企業從一些正規的、規模較大的品牌公司進貨,所進的種子包裝標識要符合種子法的規定,并對所進的種子進行封樣,簽訂合同,對所進種子進行備案,對其包裝標識進行認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當前在春播種子銷售期間,對縣城種子經銷商所經營的水稻、玉米種子,要求提供種子的標簽、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調運檢疫證、合同及進貨憑證,并要求種子經銷商對所調進種子搞好發芽試驗,對種子經營戶所提供的種子標簽、生產許可證、調運檢疫證等進行了認真的審核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加強種子抽樣檢測。

在本次行動中重點抓春、秋播種子抽樣檢測,對全縣種子經營大戶調進的水稻、小麥等種子進行抽樣檢查,對每個種子標簽進行先登記后上網核實,重點檢查有無TM標識,并發出生產確認函與生產商確認。這次行動共檢查抽取水稻不同品種27個,小麥不同品種23個,檢查水稻、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標簽90個。每個品種扦樣均按照省統一要求,水稻樣品扦取1700克,小麥樣品扦取2200克,扦樣檢測內容包括從凈度、發芽率、純度、水分、品種真實性五個方面。樣品扦取嚴格按照規范程序操作,備案種子代表數量63.5萬公斤。

四、開展種子檔案檢查。

為進一步規范種子市場經營行為,建立和完善種子生產、經營檔案,特別是落實鎮、村農資門市銷售經營檔案,切實加強對種子生產、經營行為的監督管理。下發種子生產、銷售檔案400套。對全縣種子生產企業和經營大戶又下發種子生產、經營檔案檢查書面通知20份,要求種子生產企業和經營大戶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供種子生產檔案和種子經營檔案,對逾期不提供種子生產、經營檔案的企業、經營門店,本站將聯合相關執法部門給予其相應的行政處罰。

五、推進種子執法宣傳。

縣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宣傳導向作用,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多種手段宣傳農資打假工作和成效;另外在農資經營店、農產品生產基地和人流量大的地方通過張貼宣傳單、懸掛橫幅等方式,多方位宣傳農資打假工作。積極參加以“消費與安全”為主題的3.15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展示了在本地種子市場檢查沒收的“協優80、中早稻5號”等違法違規水稻種子,現場接受咨詢近200人,解答群眾提出的關于種子真假及農業投入品使用與安全等相關問題,向廣大市民送發一封公開信,公布舉報電話,同時散發宣傳資料400余份。

六、開展送法下鄉活動。

為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積極營造打假護農保春耕良好社會氛圍,縣種子管理站于3月6日-13日,參加了“放心農資下鄉,保障春耕生產”為主題的“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活動。活動采取了現場咨詢培訓、廣播電視和熱線電話等多種形式。這次“宣傳周活動”印發明白紙、宣傳資料5000余份,拉橫幅2條次,播放光盤2張次,發放技術書籍550本,舉辦現場咨詢培訓4場次,現場教授群眾辨析假劣種子等農資,宣傳講解有關農業法律法規知識,接待咨詢群眾3200人次,展銷種子等農資產品2500公斤,金額5.0萬元。通過宣傳,迅速掀起春季種子等農資打假的強大聲勢,營造出打假護農良好的社會氛圍。

七、注重種子基地管理。

1、組織質量抽檢。在企業自查的基礎上,加大種子田田間質量檢查力度,在雜交稻制種抽穗揚花期組織人員對種子生產企業的生產田塊進行質量監督檢查,對田間純度逐塊進行驗收,在種子的成熟收獲階段組織人員對對田間純度再進行檢查驗收,堅決淘汰不合格種子田,確保入庫種子的質量。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的種子田組織專項抽查,并抽取樣品進行真實性檢測。2015年從8月7日開始至9月中旬連續低溫陰雨為母本育性轉換提供了條件,我們及時組織企業對花粉進行鏡檢,對育性轉換自交結實的田塊全部混收,決不讓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

2、開展基地巡查。重點檢查生產檔案記載、防雜保純措施、田間純度,4-6月份組織人員對制種基地的隔離情況進行檢查,7-8月對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田間雜株檢查,9-11月份對制種基地的品種真實性和花期情況進行檢查;及時核對種子生產許可證、生產品種、生產地塊等信息,建立相關信息數據庫;核查授權情況、委托制種合同、親本(基礎種和原種)來源、生產面積、隔離情況等。對不按規定報備生產信息的企業組織實地檢查,限期整改,對無授權生產、無證生產和租借買賣許可證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加強種子集中收購和調運期的執法巡查,暢通舉報渠道,嚴厲打擊種子搶購套購行為。

第三篇:生態文明建設總結

一、建設概況

1、產業結構合理

2013年底已3形成了10萬畝水生蔬菜、20萬畝水產養’殖、1500萬只家禽養殖、五個規模生豬基地、54萬畝優質稻米、45萬畝優質專用小麥、10萬畝雙低油菜等七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產業結構更加科學合理,農業區域特色優勢更加明顯。

2、農產品優質

“三品”建設:作為全省第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縣,全縣耕地全部檢測一遍。2013年底,全縣農作物“三品”生產基地面積達71.5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95.3%。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53.08萬畝,綠色食品基地面積18.2萬畝,有機食品產地面積2200畝。加快“三品”品牌申報。我縣已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324個,無公害農產品314個,綠色食品8個,有機食品2個。

3、標準化生產

建立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嚴格執行部頒技術標準,規范常規產品生產過程;對地方特色產品生產,編制地方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并組織實施。共制定《無公害荷藕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生產技術標準8個,企業標準20個;加強標準化生產過程控制。全程跟蹤服務,推廣標準化生產的組裝配套技術,同時規范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了農產品市場質量安全準入(出),實施市場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4、濕地、綠化優良

根據省林業局確認,我縣到2013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4.67%;已建成濕地市級自然保護區58平方公里,以雞鳴蕩為核心,向四周延伸,約全縣自然濕地14%;規劃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河道兩側綠色通道,由省水利廳南水北調站招標并組織實施;按期實施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4655畝保護重點工程任務正在有序開展;在產業集中區建設綠化隔離帶,由縣經濟開發區,各鎮工業集中區組織實施;加強林木保護與撫育工作,由各林木所有權單位和個人組織實施,今年實施的國有縣林場森林撫育2500畝任務已完成;

2013年全縣建成省級村莊綠化示范村9個,其中森林標準村2個;

二、2013年完成任務

1、建設濕地保護

2、退圩還湖全面完成

合計有388戶、1428人口,實際種養面積約4萬余畝。經過縣鎮村三級整整三年的艱苦努力和扎實工作,成果已經顯現,數萬畝水面的退養、砍樹、破圩、拆網、撤離、安置等工作已結束。退養協議全部簽署;退圍(圩)和安置協議全部簽訂完畢,簽約面積4萬畝,清塘、退養全面結束;專業漁民安置基本結束,共安置388戶,下撥補償款1.5億元。市退圍(圩)還湖工作領導小組對我縣前鋒、呂良鎮組織了兩次驗收,均給予了較高評價。已于2012年退圍(圩)還湖工作全面完成。

3、規模養殖優良化

縣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57個,年產生畜禽糞便176550噸,綜合171850綜合噸,綜合利用率97.34%。

畜禽糞便資源化,經過堆積、發酵處理,可作為糧食生產、果蔬種植的優質有機肥還田,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作為水產養殖中肥水,可產生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鉺料,減少飼料的投放;畜禽糞便的基質化用于食用菌的培養;畜禽糞便的能源化沼氣利用,做到畜禽場的清潔化生產,實現了循環經濟推廣;畜禽糞便堆積發酵、化糞池處理、沼氣發酵及雞糞喂魚等魚牧結合、農牧結合、糞便還田綜合利用模式,確保畜禽糞便不直接排放、確保規模養殖不造成污染。

4、化肥使用強度

我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9825.5公頃,化肥施用量(折純)為19637.1噸。其中:氮肥折純12764.1噸,五氧化二磷3534.7噸,氧化鉀3338.3噸,化肥施用強度(折純)為246千克/公頃。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氮肥施用量。根據多年的試驗示范和校正對比,結合我縣農業生產實際和產量水平,提出“減氮、控磷、穩鉀,增有機質”的施肥原則,達到氮、磷、鉀應用比例協調。一是全面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8%以上;二是全面推廣應用配方肥料,全縣配方肥應用面積達65%以上;三是調整施肥結構,改變過去追肥用單質氮肥為氮肥與配方肥(復合肥)相結合。四是推廣應用秸稈還田技術,實行秸稈全量還田,面積在86%以上;五是大力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料。2009年縣土肥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與推廣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5、強降農藥使用量

全年施用農藥408噸,其中化學農藥283噸,化學農藥折合畝施用量195克/畝程序符合標準;推廣使用生物農藥125噸,超過農藥使用比例30%,應用面積超過50萬畝次,全年推廣使用農藥均為符合國標的高效低殘留農藥,自2007年起沒有出現使用高毒農藥和禁用農藥現象。

6、強化秸稈綜合利用

全年農作物秸稈總量約32.74萬噸。夏季秸稈綜合利用量為11.56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6.5%,秋季秸稈綜合利用19.76萬噸,綜合利用率用率為95.2%。全年秸稈綜合利用量為31.32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5.7%。

積極拓寬秸稈能源化利用渠道。大力發展秸稈戶用沼氣。秸稈收貯、固化項目;不斷推廣秸稈快速堆腐還田、稻麥雙套栽培和秸稈基料化利用秸稈肥料化技術;加大秸稈編織利用力度。逐步形成秸稈收貯、運輸、編織和搓繩等體系。年加工秸稈1萬多噸;推廣還田機械,普及還田技術。全縣機械保有量達8033臺套,秸稈還田機械單季作業能力50萬畝。

圍繞生態建設目標,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負擔;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要素管理,通過政府推動、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形式,多渠道籌集資金。

7、宣傳教育是保障

組織開展對各級黨政負責人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宣傳和教育,著力提高決策層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認識。

三、效益明顯

經濟效益:農業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取得長足發展,農業內部結構得以優化,農業總產值顯著增長,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社會效益:提高了農民的技術水平,提高了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良好形象的樹立和投資環境的優化增強了對投資者吸引力,提高了經濟的開放度和社會的文明度,推動了農村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生態效益: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土壤肥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村環境質量的全面提高,為國民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