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非公有制人才隊伍建設規劃

時間:2022-03-27 02:20:00

導語:“十一五”時期非公有制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一五時期非公有制人才隊伍建設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我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的重要階段。非公有制經濟是全區改革與發展的生力軍,人才做為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必須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競爭實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人事人才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以整體人才資源開發為主題,以吸引、調整、優化人才結構為重點,穩步增加人才總量,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積極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發現、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優化人才環境,廣開用才之路,努力建設一支為我區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原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新時期人才隊伍建設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要從總體上領會其基本觀點和精神實質,充分認識人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戰略地位,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境和條件。

2、堅持人才就是生產力的原則。根據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現狀和大力發展支柱產業、新興行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需要,培養和吸引一批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骨干,發展壯大生產力,提高競爭力。

3、堅持系統性開發人才的原則。從社會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重點抓好人才的預測與規劃、培養與使用、配置與管理三個環節,建立起我區非公有制經濟急需的人才隊伍,促進人才資源開發、流動和使用。

(三)主要目標任務

基于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發展提高,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家高等院校輸出的畢業生越來越多,絕大多數國有企業都要相繼推出國有身份等因素,非公有制經濟中人才隊伍建設必須達到規模化和系統化。“十一五”我區非公有制經濟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期是2006—2010年,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1、到2006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中人才總量達到5,000人,平均每年增長3%;到2010年人才總量達到9,000人,平均每年增長10%。

2、到2006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312人,占人才總量的5.2%,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860人,占人才總量31%;到2010年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513人,占人才總量的5.7%,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3,384人,占人才總量的37.6%。

3、到2006年在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本科學歷以上人員比重達到10%,大中專學歷人員比重達到50%;到2010年本科學歷以上人員比重達到15%,大中專學歷人員比重上升到80%,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的學歷,要普遍達到中專和高中以上。

4、重點加大北藥開發、綠色食品、旅游資源等重點產業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到2006年,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到600人,到2010年達到1,000人,占人才總量的11%。

(四)對策措施

加強非公有經濟人才隊伍建設,要立足當前,面向長遠,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堅持人才個體開發和群體開發相結合、增加人才總量和提高人才素質并舉的原則,充分發揮人才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宏觀調控,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優化人才資源配置,開發人才潛能。根據這個思路,提出以下對策和措施。

1、教育培訓,努力打造一批推動非公有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一是要加大非公有制人才的選拔培養工作力度,保障非公有制經濟高級人才享受較高的福利待遇。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優秀人才參加政府的各類評獎評優活動,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實施重獎。逐步建立科技人才獎勵基金,培訓基金和住房補貼基金等政府特殊津貼,保證人才的政治生活待遇。

二是要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特點,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需要,采取定向培養、聯合辦學等形式,多種層次,多種渠道開展人才培訓工作,為非公有制經濟培養急需的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和大批實用型人才。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教育,尤其要抓好45歲以下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和35歲以下中級專業技術骨干的培訓,組織好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輪訓。

三是要選拔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優秀人才到重點崗位鍛煉,提升他們的素質和能力。針對他們自身的薄弱環節,采取外掛橫聯的辦法,幫助他們提高知識層次和專業水平,通過委培、定期專業培訓、組織市場經濟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班、組織外出參觀學習,以及明確專人幫帶等辦法,提高他們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就地、就崗培養,大膽啟用。

2、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探索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方式。

一是要繼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引進人才的有關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進一步打破人才流動中戶籍、身份、學歷、檔案等限制,實行無障礙通行。

二是要根據企業發展需要,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實行零距離對接,尋求人才,為經濟發展儲備人才。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大中專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并積極做好相應的人事服務。

三是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積極為非公有制經濟引進智力。進一步貫徹地委、行署有關引進人才的各項優惠政策,增強人才引進的針對性,重點引進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學術帶頭人和帶項目、帶資金來我區創業人才以及其他緊缺人才,把引進人才與引進項目結合起來、與重大課題攻關結合起來、與重點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行人才引進與項目對接、與產業互動。

四是要引導機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人才向非公有制企業流動,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把握方向,完善經營管理體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鼓勵有專業特長和管理經驗的離退休人才特別是高級專家,自愿向非公有制企業流動,逐步解決企業民營人才短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人才資源的潛能。

3、加強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作用。

一是要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破除人才單位、部門和地區的障礙,取消人才流動中各種不合理限制,通過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推動人才資源在不同產業、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間的結構調整。優化人才資源的結構布局,突出有效改善非公有制經濟人才隊伍結構。

二是要加強人才市場信息化建設,不斷豐富各類人才信息庫,積極為非公有制經濟配置人才提供信息平臺;籌建非公有制經濟人才網站,定期人才供求信息,實現人才信息互通、資源互享,發展網上人才市場,促進人才市場的信息化建設。

三是要堅持市場配置和政策引導相結合,進一步盤活現有人才資源,促進人才向非公有制經濟合理流動。要建立健全人才資源的宏觀調控,摸清人才余缺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余缺調劑,引導人才向重點支柱產業集聚。

4、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調動非公有制經濟人才積極性。

一是要建立適合非公有制經濟特點的職稱評聘制度。非公有制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可申報評審或報考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對機關、事業單位辭職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工作的人員,可根據實際水平申報評審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可按規定初定相關專業技術職稱。

二是要幫助非公有制經濟建立起適應自身特點的人才薪酬制度,要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工作業績相聯系,鼓勵人才創新創造、充分施展才能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即逐步形成以知識、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運行機制。同時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三是進一步轉變職能,大力發展人事公共服務。要積極探索人事公共服務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建立公共人事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服務功能,積極推進人事、人才測評、擇業指導、職業培訓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務,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和調節作用。積極開展人才租賃、人才測評、人才規劃等項服務,做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維護非公有制經濟和人才雙方的合法權益。

大興安嶺地區中小企業局

二00五年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