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新農村建設目標戰略的構想

時間:2022-04-07 08:22:00

導語:縣新農村建設目標戰略的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新農村建設目標戰略的構想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建議》響亮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命題,并用20個字賦予“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嶄新的內涵。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的一個突出的重點和亮點,體現了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農村面貌將迎來新的重大變化。我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十一五”是全面建設生態水電大縣的關鍵時期,實施潘口水電站等庫區農村移民搬遷,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必須進一步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因地制宜的制定戰略對策和措施,公務員之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一、戰略體系

(一)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子、少取、放活”方針,以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為目標,以“親民為民富民”活動為總抓手,以村鎮規劃建設、“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文明村鎮創建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新的載體,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依靠群眾,整體推進,逐步把我縣廣大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加強領導,轉變職能,切實履行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職能,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調動群眾積極性,以農民自愿、村民自治為主,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攬。

2、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

3、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深入調查研究,因鄉(鎮)制宜,因村制宜,因組制宜。在村鎮規劃上,要根據當地客觀條件,區別不同情況,科學編制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難,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4、循序漸進,務求實效。要尊重客觀規律,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務求實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義,切忌違背群眾意愿和客觀條件強行硬推。

5、以工補農,資金支持。從“十一五”開始,要逐步建立起工業向農業滲透,農業向工業延伸的長效機制,形成工業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良性互動。新農村建設規劃起點高,要求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住宅設計戶型適宜、結構合理、立面完美。而要做到這一切,除了要求村級經濟實力雄厚,農民富裕作為實施基礎外,政府要通過政策的推動落實一定的啟動資金,財政應安排適當補助資金,以幫助、吸引農民進新農村建房,保障新農村建設逐步推開。

(三)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任務

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很廣,主要任務為:培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規劃建設新村鎮、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農村新風貌。實現農村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農田標準化、農民知識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特色村鎮、培育中心村鎮、減少貧困及自然村。狠抓規劃龍頭、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優化,公務員之家以及舊村改造、村莊整理和環境整治,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條是真正使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四)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體系

鑒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內容,為了準確反映全縣新農村建設水平,我們將竹山縣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確定為六大類,二十個指標。

二、戰略重點

十一五”時期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切實把握國家西部大開發、新階段扶貧、中部崛起三大戰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襄天高速公路兩大重點工程建設,堵河潘口、龍背灣、小漩三大電站開發的新機遇,以6.62萬人庫區移民和生態移民建設為契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創新“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思路,突出戰略重點,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貫徹“重中之重”戰略思想,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以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為根本,以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基礎,以建設現代農業為方向,以調整結構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合理利用山水資源,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我縣是亞熱帶農業寶地,土地農業適宜性廣。要在穩定糧油種植面積,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構建優質高效農業,加快八大林、畜、旅游產業產業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建設50萬畝以肚倍為主的木本藥材基地。突出主導品種,推行林藥套種和GAP栽培,主攻“三高”栽培,推行姜糧套種,適度發展黃姜生產,使黃姜總面積保持在8萬畝左右。二是建設50萬畝筍竹兩用林基地。三是高標準建設20萬畝生態有機茶基地,把竹山建成名副其實的“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四是建設20萬畝以板栗、核桃、冬棗為主的干鮮果林基地。五是培育和改造50萬畝以耳林、杉木為主的速生豐產經濟林。六是突破性發展煙葉生產,實施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全縣優質煙葉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5萬畝。七是大力發展畜牧業,以市場為導向,走市場引導生產的新路子,實施鄖巴優質肉牛基地、竹山大雞基地、優質肉豬基地項目,努力將優質牲豬、鄖巴黃牛、馬頭山羊和竹山大雞培育成我縣畜牧業的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八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建設和開發一批森林旅游資源項目。

(二)利用農村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農村工業”。

根據本縣經濟技術條件和市場基礎,今后一個時期應把資源、產品、市場緊密結合起來,發展以方便營養、安全衛生和天然保健為主的鄉村企業,積極采用生物技術和工程化食品技術,注重規模擴張、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大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食品和綠色保健食品。在大力發展高香型綠茶加工業的同時,依托我縣小雜糧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小雜糧加工業,開發具有保健、藥膳功能的小雜糧面條系列產品,;依托筍竹、薇菜、蕨菜、香菇等優勢山野菜資源,實施武當山野菜加工項目;依托油菜資源優勢,積極開發食用植物油系列產品。依托黃姜資源,繼續推進黃姜系列產品開發。依托頁巖、煤渣、石灰礦等資源,積極開發水泥、頁巖磚、煤渣磚、水泥磚及其它輕質新型建筑材料。

(三)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進山川秀美工程。

對全縣已規劃的流域,抓好綜合整治,中高山區主要抓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淺山丘陵區主抓退耕還林、水土保持、荒山造林、水利設施建設;平川地區主抓農田林網、道路沿線植樹及河道護岸林帶建設。在農村廣泛推行生態家園建設,實行“種植業—沼氣—畜牧”三位一體和“種好一片林、挖上一口塘、養上一欄畜、治好一座山”的林業小莊園模式;推廣太陽能、太陽灶和沼氣入戶,逐步實現以氣代柴、以電代柴,減少森林資源的消耗。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以技術、管理為手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四)以潘口水能開發為契機,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

以潘口、龍背灣等水電站建設為契機,全力組織完成3.5萬庫區移民和3.12萬生態移民安置工作。堅持走“以人為本、以土為本、為農為主、產業支撐”的路子,把移民安置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捆綁使用移民專項資金和各項政策性資金,重點傾斜,集中扶持,培植穩定可靠的致富產業和項目,改善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確保移民遷得出、安得下、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著眼于改善村鎮容貌,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統籌鄉村的要求,加大“六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一是建設新房舍,按照“節約性社會”的要求,體現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二是新設施,這是新農村建設的硬重件,要不斷完基礎設施,重點加強交通、水利、電網及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內暢外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比較完備的水利設施和安全飲水體系,安全統一的城鄉電網和方便快捷的通信網絡。三是新環境,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體現新時代特征,按照衛生標準建設生活垃圾區、污水溝、側所、畜禽住所。四是新農民,重點在農村教育、農民培訓(加強勞動技校、農機技術培訓中心、職教中心)建設上下重投入,培養“四有農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五是新風尚,就是加強文化等設施建設,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陣地,體現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六是新保障,就是加強農村衛生、社會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

(六)培植農村經濟示范戶,大力發展打工經濟。

通過推進改革創新、強化領導責任、完善聯動機制、落實優惠政策、加強宣傳引導,著力培植農村經濟示范戶,每年新增農村各類經濟示范戶1000戶,到2010年全縣年家庭人均純收入7000元以上的農村經濟示范戶發展到1萬戶。整合政策和教育資源,組織實施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民跨地區就業綜合服務工程,建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服務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加強外出務工信息和維權服務,每年新增外出務工人數6000人。

(七)利用區域優勢,大力開發區域經濟。

按照“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加農業區域開發,發揮區域間比較優勢,協調各經濟區的分工,培植縣城、寶豐、官渡三大經濟增長極,構建三大經濟板塊和三大經濟高地,形成“三足鼎立”的區域經濟格局。一是以縣城為中心,以潘口等水電站移民為依托,帶動林產化工業、同步器加工業、旅游業發展,商貿流通。二是以寶豐為中心,依托寶豐大市場建設,帶動礦產開發、珠寶飾品、新型建材、生態綠茶產業,著力建設鄂渝陜交界地區商貿流通中心。三是以官渡為中心,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為依托,大力發展水電、旅游、板石加工業和以山野菜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業,著力建設生態旅游重鎮。

三、戰略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縣全面實現小康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發展優質農業,“農村工業”、農村服務業,農村基礎產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定信心,強化措施,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的新體制。改革是利益格局的再調整、再分配,必須盡快建立城鄉利益的協調、分配機制,以減少城鄉矛盾。進一步深化財政支出結構改革,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新增財政收入主要用于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完善農村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等配套改革,形成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機制。要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打破城鄉二元格局,使城鄉居民在文化教育、福利社保、醫療衛生、戶籍管理等方面同待遇、同身份,城鄉經濟同政策、同競爭,城鄉土地同市、同價,勞動用工同工、同酬,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新體制。

(二)加快農村產業發展,開拓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要加快農村產業的發展,增加縣域財政收入,開拓農民增收的新途徑。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加快發展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辦好山區農村與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園區,擴大農民非農就業門路,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同時減輕農民對集體公共建設的負擔,增加農民福利性收入。

(三)加強新農村建設規劃,描繪農村建設新藍圖。村的規劃建設要以中心鄉鎮建設為重點,村建設要服從中心鄉鎮建設,重點改造“空殼村”、舊村,大力開展“示范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改變有新村沒新貌的現狀;要把農村劃分為三類地區:一類是城鄉結合地區,二類是鄉村結合地區,三類是村組結合地區,實行分區政策,區別對待。規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縣域新農村建設任務。

(四)開展勞動技能教育,把農民培養成具有現代素質的新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一項戰略工程擺上議事日程。要將農民技術培訓與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實現農民知識技能和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在農業綜合開發中不斷提高對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這塊陣地,認真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把農民培養成為具有現代素質的新農民。

(五)開展農村改良活動,使農民過上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新生活。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抓手是農村改良。農村改良的主要內容是:改路,要求村通汽車,戶通水泥路;改水、改廁,改善農民用水狀況,建蓄水池,安裝自來水或飲用安全水,解決人畜飲水與農用水的困難;修建衛生廁所,修建下水道;改灶,在農村大力發展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推廣節柴節煤灶。

(六)關心農村養老保險,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投入,發揮強大的財政轉移支付功能,對困難家庭分類進行適當援助和補貼。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農村養老的意義,讓農民弄清它的基本模式和程序,提高農民對養老保險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呼吁全社會關心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為其出策出力。三是引導農民增強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動員廣大農民自愿、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同時政府應加強對農村醫療服務的管理,擇優選擇農村合作醫療服務機構,并加強監管力度,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通過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提高農村的基本的社會保障,解除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行國民待遇,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七)認真調查研究,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把新農村建設擺上當地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論證,頒布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在建設過程中應嚴格按規劃辦事??h、鄉政府應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機構,負責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具體指導、協調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