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中心去年工作情況及下步打算

時間:2022-12-21 09:21:00

導語:農技中心去年工作情況及下步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技中心去年工作情況及下步打算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市農技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推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充分利用通過省級計量認證的有利時機,以春季農業執法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認真開展檢測業務,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全力支持我市農業標準化生產。半年來,積極為龍頭企業及有關部門檢測化肥、土壤、蔬菜等樣品份,提供檢測數據余個。

一是開展化肥檢測,配合農資執法。為凈化農資市場,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市檢測中心與農業執法大隊、工商局聯合,對春季農業生產資料進行了檢測監督,共檢測化肥樣品份,檢出數據個,出具檢測報告

份。在認真搞好市內檢測業務的同時,受高密市工商局、五蓮縣農業局、日照市東港區農業局委托,檢測化肥樣品份,檢出數據個,出具檢測報告份。

(二)開展土壤質量檢測,支持優質烤煙基地建設。為支持市煙草公司搞好優質烤煙基地建設,市檢測中心對賈悅、孟疃、百尺河三個優質煙葉生產基地(農場)的土壤質量進行了檢測,共檢測樣品份,檢出數據個。并根據檢測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土壤改良和施肥建議,為搞好優質煙葉基地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開展蔬菜質量檢測,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蔬菜專營市場建設。根據濰坊市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建立了蔬菜質量例行檢測制度,不定期開展市場和產品基地蔬菜質量抽查檢測,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匯報,并定期通報檢測結果。在“春節”、“五一”等節假日,主動聯合工商、質檢等部門,對市區范圍內重點農貿市場和農產品超市開展蔬菜質量抽樣檢測,及時反映蔬菜質量狀況,指導市民消費,督促商家整改,切實維護消費者利益。上半年,共檢測各類蔬菜樣品份,檢出數據個,蔬菜合格率以上。

秋種將至,檢測中心將全力配合農資執法,對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實行全面檢測,進一步凈化農資市場秩序;積極開展對周邊地區的檢測檢驗,擴大業務輻射范圍;健全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提高檢測設施和技術水平,在-年內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把檢測中心建成省內一流、覆蓋面廣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

二、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今年以來,市農技中心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以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為突破口,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今年月份,在昌城鎮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現場舉行了掛牌儀式,基地建設管理走上了正規化軌道。月日到日,順利通過農業部環境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工作組對基地的現場檢測,月份被山東省農業廳公布認定為全省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下步,將繼續抓好昌城鎮兩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工作,確保順利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聯合昌城、呂標、枳溝、石橋子等鄉鎮,在現有基礎上擴規模、上水平,實現年內新增-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對昌城有機食品基地,實施全程跟蹤檢測監督,確保順利完成有機轉換期,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并不斷擴大規模,在-年內,建成全省最大的有機食品基地之一。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打響“文州精菜”品牌,把無公害農產品配送中心建成貿科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龍頭。

三、組合式生態溫室技術

“五位一體”組合式生態溫室的建立,創造了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是農業生產模式的重大突破和發展方向。為此,市農技中心組織有關專業人員,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制訂出適合我市實際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在全市推廣實施。目前昌城鎮已建成組合式生態溫室個,面積達畝,石橋子鎮也按照“五位一體”的要求,加快了生態溫室的改造和新建步伐,發展組合式生態溫室個,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下步工作中,一方面,認真總結組合式生態溫室技術的先進經驗,為全市面上推廣奠定理論基礎,促進以組合式生態溫室為關鍵技術措施的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另一方面,結合實施“百千萬”工程,抽調部分業務骨干,成立專門班子,負責全市組合式生態溫室技術的培訓與指導,在全市培養百名推廣組合式生態溫室技術員,千名示范帶頭戶,建成萬座組合式生態溫室大棚,盡快形成規模效益。

四、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指導與服務

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重點,以深入開展農業科技下鄉為手段,采取印發明白紙、現場指導、舉辦培訓班等多種措施,加強農業技術指導與服務。

(一)認真開展農作物病蟲草害調查,及時蟲情預報。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多次調查,全面掌握大田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趨勢,及時《麥田化學除草》、《去年上半年主要農作物病蟲鼠害發生趨勢預報》、《二代棉鈴蟲、粘蟲發生與防治預報》以及《病蟲信息》期,向省植保總站上報信息次,向濰坊市植保站匯報情況次,為全市農作物病蟲草鼠害及時有效防治提供了技術指導。

(二)認真開展農情調查,搞好農業生產指導。以小麥苗情、中后期管理、產量構成為重點,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對全市萬畝麥田進行田間調查和統計分析,適時提出技術指導意見,印發了《二四年春季麥田管理技術意見》,總結形成了《二四年全市小麥生產情況》,為全市小麥增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積極參與農業局組織的農業科技下鄉活動,發放各類技術資料余份,與呂標鎮邱家七吉村聯合創辦科技書屋,并贈送種養科技書籍種近冊。以“科技扶貧”為手段,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石橋子鎮的貧困戶進行技術扶持,為被幫扶村制定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方案,組織村干部和帶頭戶到昌城鎮等地參觀學習,提高了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認識,開闊了視野。

下步,以我市中標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示范縣為契機,充分發揮中心的技術人才優勢,掛靠聯合省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加大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力度。

五、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化

目前我市優質小麥面積約萬畝,占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的,但由于種植分散、管理標準不統一,導致產品品質混雜、良莠不齊,無法滿足加工生產的要求,農民生產的優質小麥不能實現優質優價,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因此,實施優質專用小麥區域化、標準化生產,對促進我市優質專用小麥生產、提高小麥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市農技中心聯合市化肥廠、市糧油加工總廠、市良種場以及小麥生產鄉鎮、村、種植戶,共同參與成立了文州市優質小麥專業協會。通過良種引進、示范推廣、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術指導、配方施肥、提供農資、回收產品等綜合服務措施,確保優質小麥大面積推廣種植。

(一)建立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繁育基地。以市良種場為主,建立畝良種繁育基地,進行引進、試驗示范、繁育,年產優質專用小麥良種萬公斤。形成繁、供一體化,為優質專用小麥開發基地提供優良品種。

(二)建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協會計劃開發優質專用小麥萬畝:枳溝、呂標、朱解、相州、郭家屯、舜王、賈悅、馬莊、九臺各萬畝,實行區域化種植。通過制定優質專用小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實行統一供種、測土配方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等綜合配套技術,標準化生產,建成年產萬公斤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產品由市糧油加工總廠按高于普通小麥的市場價統一收購、加工。

(三)市農技中心與市化肥廠聯合開發了專用肥項目,由市化肥廠投資千萬元新上配方施肥生產線,可以根據測出結果提供最新配方的專用肥。從施肥上保證了小麥的優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