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事業發展規劃
時間:2022-04-21 11:25:00
導語:市水利事業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水利發展與改革的戰略機遇期。根據《安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綱要》,結合安陽市水利實際狀況,編制了《安陽市“*”水利發展規劃》。本規劃作為“*”時期安陽市水利發展與改革的指導性文件,著重解決飲水安全、城市防洪、水資源配置、水生態環境及城市水系建設等問題。
一、水利發展狀況和面臨的形勢
(一)水利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水利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地促進了我市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全市現有大中型水庫8座,總庫容3.87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69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10座,總庫容0.63億立方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洹河、金堤河、淇河、湯河等;過境河流有漳河、衛河。區域內有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溝河23條,蓄滯洪區7處。人工渠道主要有紅旗渠、躍進渠、漳南渠和萬金渠等。萬畝以上灌區7處,設計灌溉面積239萬畝。機電井81543眼,機電排灌站467處。耕地總面積59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44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58萬畝,旱澇保收田317萬畝。水土流失面積2916平方公里,已累計治理2051平方公里。農村飲水困難累計解決197.16萬人,農村158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
(二)“*”期間水利建設回顧
“*”期間,我市水利工作按照“用足境外配額水、設法蓄住天上水、盡量攔住過境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提高標準抗洪水、水土保持涵養水、處理利用污染水,關鍵措施在節水”的治水方針,圍繞建設供水保障體系、防洪除澇體系和水資源管理體系三大目標,科學規劃,靈活調整,抓住國家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歷史機遇,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水利工程基本建設和水資源管理及水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防洪、除澇、灌溉、供水體系,在抗御水旱災害、保障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生活用水、促進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農田水利建設
以“紅旗渠精神杯”競賽為動力,以節水灌溉、“三區一閘”、水土保持等工程為重點,積極爭取省級以上資金,通過廣泛組織和深入發動,積極引導群眾踴躍投工投資,持續掀起聲勢浩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熱潮。*年至*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積新增30.66萬畝,已達到443.94萬畝;節水灌溉面積新增143.38萬畝,已達到357.66萬畝;旱澇保收田新增17.52萬畝,達到317.06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治理500平方公里,累計治理2051平方公里,以解決西部山丘區和東部苦水區的群眾吃水困難為重點,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累計解決了34.59萬人的飲水困難和15.55萬人的飲水安全。安陽市也連續5年獲得省政府頒發的市級“紅旗渠精神杯”。
2、水利工程基本建設
“*”期間,我市抓住國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歷史機遇,不斷加快我市水利工程的建設步伐,實施了內黃縣引黃補源、大功灌區節水技改、林州市引弓入城技改、洹河市區東段治理、茶店坡溝市區段治理、琵琶寺水庫除險加固、南谷洞水庫除險加固、洪水河改線、躍進渠節水技改、小南海泉域綜合治理、嬰兒溝綜合治理、漳河護岸二期、馬家巖水庫、洹河河道治理、引岳供水、安鋼電廠供水技改、永興工業供水和環城河引水工程等18項重點水利工程,累計完成3.2億元。
同時,加大前期工作力度,除已實施的項目外,完成了漳南渠、紅旗渠、躍進渠三大灌區節水技改的前期工作,完成了《安陽市城市水系環境規劃》、《安陽市水資源綜合評價》、《安陽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規劃》、《南海泉泉域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與保護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安陽市城市供水規劃》和《洪水河治理規劃》等。編制了安陽市環城河治理、洹河縣區段治理、聶村溝、嬰兒溝、御路溝等工程和小南海泉、洹河、滑縣、內黃縣生態恢復保護工程的可研報告。
3、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
大力開展了普法宣傳,健全了水資源管理體系,成立的水政監察支隊,全面實施了取水許可制度,理順了水資源管理體制,出臺了《行業用水標準》、《安陽市洹河管理辦法》等文件,普及計量設施安裝,加大水資源費征收力度,對全市主要入河、庫、渠排污口進行了調查。市節水辦、城市防汛辦公室職能劃歸市水利局管理,全市各縣(市)實行了水務一體化管理。
對市區地下水源井進行全面普查,有計劃地封閉自備井,減少地下水開采,制定了《人工回灌地下水工程試驗工作方案》,積極開展回灌地下水研究,做好水資源調配。
4、水利信息化建設
增建了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地下水觀測井、衛星遙測通訊站以及水環境監測中心等,健全了水利信息數據采集和處理系統;微波通信聯通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水利委員會、岳城水庫和部分局屬單位;建立了防汛信息查詢、地理信息、防汛視頻會商、城市防汛可視網絡測報系統;建立了洹河水文遙測及洪水預報調度系統;初步建成了安陽市國家水文數據庫系統;建成了聯通全省水利系統的安陽市水利局辦公業務網。
5、其它建設
依托水利行業優勢,發展水利經濟。積極開展城鎮供水、勘測設計、工程監理、水利旅游等多種經營工作,深化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調動了群眾投資辦水利的積極性。
豫北水利勘測設計院的勘測、設計、監理和咨詢四大系列11個專業分別晉升為甲級資質。紅旗渠風景區分別被國家旅游局和水利部評為“國家4A級旅游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彰武南海水庫風景區和洹河風景區被評為河南省省級水利風景區。
(三)水利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當前水利面臨的形勢
“九五”、“*”期間,國家加大水利建設的投入,我市水利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防洪除澇、供水保障和水資源管理三大體系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同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利事業的需求相比,基礎仍然薄弱,形勢依然嚴峻。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水利面臨的形勢主要表現在: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會更加突出;二是隨著國債資金規模的減少,對水利投資將產生一定影響;三是水的管理體制亟待改革。我市水利事業要認清形勢,克服不利因素,抓住我市加快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良好機遇,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促進我市水利事業的健康發展。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水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從安陽市水利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不適應的方面,有的還十分突出。
(1)水資源緊缺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我市當地水資源總量約為16.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322立方米,分別約為全國和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7和2/3;畝均水資源量為301立方米,分別約為全國和全省畝均水資源量的1/6和3/4,屬資源型缺水地區。為了滿足城市生活、生產和農業灌溉的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嚴重超采和擠占生態用水,全市形成4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并出現以城鎮水源地為中心的中深層地下水漏斗區。由于大量擠占了水生態環境水量,致使城市和農村的溝渠要么成了排污溝,要么成了涸河,嚴重破壞了人們居住和生存的環境,與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極不相稱。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市缺水量約3.63億立方米。由于缺水,進一步加劇了水的供需矛盾,造成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地區間爭水,水事糾紛不斷發生。
(2)防洪除澇工程標準偏低,安全隱患多。安陽市城市防洪達不到部頒設防10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洹河市區段已治理部分僅達50年一遇標準,下游于曹以下段河道沒有治理,泄洪能力仍然受限,對市區安全依然構成嚴重威脅;市區溝渠、洪水河及相關支流未治理。各縣(市)縣城(市區)防洪標準達不到部頒防洪標準。如金堤河、湯河河道等未治理。面上溝河排澇標準較低,淤積嚴重,建筑物老化失修,排澇能力低,極易形成內澇;石門水庫、雙全水庫壩基壩肩滲漏嚴重,全市60座病險小水庫未得到治理,嚴重威脅下游安全。蓄滯洪區建設和管理尚未啟動。
(3)水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水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時期我市洹河城區段水質有所改善,但總體上水環境惡化未得到根本遏制。全市廢污水排放量1.699億立方米,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溝渠、河道及水庫,使得水質普遍嚴重污染。岳城水庫水質較好,基本達到飲用水標準,彰武水庫水質在III—IV類之間,但兩水庫上游及周邊污染源仍有擴大趨勢。河流除淇河水質尚好外,洹河、湯河、衛河、金堤河、洪水河等水質均在V類以上;環城河因為生活污水排放,也是污染嚴重,水質屬超V類水質。嚴重超標的地表水下滲影響地下水質,引起水生態系統惡性循環,導致全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衛河水污染嚴重,沿河一帶地下水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標準,內黃、滑縣苦(氟)水沒有得到根本治理,“*”時期盡管啟動了飲水安全工程,但上述地區仍有158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城市供水安全體系基本完成,但我市的水源地保護工作還未開展,隨著經濟和工業的快速發展,突發性的水質污染仍有威脅城市飲水安全的可能。全市水土流失面積2916平方公里,已累計治理2051平方公里,還有8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山區開礦、修路不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且已治理面積仍存在質量、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尚需鞏固提高,因此保護水質和水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
(4)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與浪費現象并存。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造成了水環境的惡化。除林州山區外,安陽市地下水普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地下水埋深市區局部超過40米,內黃縣、滑縣和湯陰縣一般在20米以下,超量開采將會引發局部地區地面沉陷。與此同時,水資源浪費嚴重,水利用率不高。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只有78%。大部分城市居民節水意識雖有所提高,但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高標準農業節水面積偏少,節水效果不顯著。灌區大部分未進行節水技術改造,渠道老化失修,滲漏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較低,僅有0.35,農業灌溉條件落后。漳河客水資源利用不充分,彰武水庫每年都有大量棄水,雨洪資源利用工程較少。
(5)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調配和監控力度不夠。截至*年底,我市各縣(市)已基本實現了水務管理一體化,但市級水務管理體制還存在不統一的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沒有實現聯合調度、統一管理和實時監控,用水水價體系與不同水源、不同用水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性,不能較好地起到鼓勵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的經濟杠桿作用。
二、“*”水利發展規劃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貫徹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圍繞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的目標,樹立“以人為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的四種觀念,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繼續鞏固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政府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妥善處理好水利事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安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任務
1、搞好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提高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控能力。做好安陽市南水北調受水區水資源配置規劃,爭取在“*”內配套工程開工建設;完成馬家巖水庫和彰武水庫擴容工程建設;加強污水處理和再生水的利用;積極開展城市雨水利用工作,解決城市環境用水需要。全面主動應對干旱、重視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安陽市缺水抗旱預案,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確保城鄉生活用水,努力滿足生產和生態用水。
2、做好飲水安全保障工作,讓群眾喝上放心水。進一步加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工作力度,鞏固農村人飲解困成果。按照安全飲水標準,集中供水與分散供水相結合,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與農村衛生環境整治相結合,重點解決沿衛河一帶污染水、高氟、苦咸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以及局部地區飲用水嚴重不足問題。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監督管理。搞好水源區安全防護、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完善水源地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高應對各種突發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3、加強防洪體系建設和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防洪減災工作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必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管理體系,科學安排洪水出路,有效規避、控制和分散洪水風險,加強防御山洪工作,合理利用雨洪資源。進一步完善防洪預案,提高防洪應急管理能力。完成洹河縣區段治理工程和洪水河治理工程,確保安陽市城市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做好洹河分洪道建設規劃,遠期使安陽市城市防洪達到100年一遇部頒標準。指導縣(市)做好縣城的防洪規劃。開始實施七大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和管理。
4、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建設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市為目標,提高農業節水灌溉標準,擴大節水灌溉面積。加快紅旗渠、躍進渠、漳南渠灌區節水技術改造工程實施,提高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保證糧食生產安全,服務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定工業產品生產或服務的用水量定額,引導公眾廣泛參與,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大力推進城市節水器具使用普及率,初步建立起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資源費征收等制度,強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深化水價改革,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積極采取綜合應用節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5、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完善水功能區管理制度。以城市建設為中心,以建設“兩河(洹河、洪水河)、一環(環城河)”治理工程為重點,逐步提高城市水生態環境,“*”末安陽城市基本形成“兩帶、一環”的水系景觀框架。繼續推進全國地下水保護試點市建設,做好小南海泉、洹河、滑縣、內黃生態恢復補源工作。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完善水功能區劃管理,研究建立生態用水保障機制。依法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逐步實施納污總量控制。加強地下水的管理,研究編制安陽市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制定地下水管理辦法,加大地下水限采力度。搞好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使之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度假、弘揚水文化的好場所。
6、深化水利體制制度改革,強化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大力推進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力爭實現城鄉水資源、地表水與地下水、主水與客水的統一配置,取水、供水、用水、節水、排水、再生水回用的統籌安排,水量、水質、水能和水域的統一管理。積極探索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開拓市場融資渠道,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行工程代建制度,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建設監理制、招標投標制,確保建設項目的質量和安全。深入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動水利工程管養分離,深化內部改革。完善水價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推進市場化進程。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規范水行政審批,提高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能力。加強水利信息,強化社會監督,推進水利政務公開。通過完善預案,增強應對各種水事危機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建立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水行政決策咨詢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7、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水利人才隊伍。深入貫徹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全面推進我市水利系統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教育培訓工作,注重在實踐中鍛煉培養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效能的水利優秀人才隊伍。
(三)發展目標
1、協助上級部門完成南水北調總干渠工程,做好安陽市南水北調受水區配套工程規劃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完成馬家巖水庫、彰武水庫擴容工程建設。
2、解決農村6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提高鄉鎮供水能力,村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
3、完成洹河、洪水河治理工程,使安陽城市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面上溝河滿足除澇標準,現有中型病險水庫全部得到除險加固,部分重要小水庫得到治理。
4、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60萬畝,旱澇保收田達到32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10萬畝。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5。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0平方公里,累計達到2451平方公里,治理度平均達到80%以上,攔渣率達到90%以上。
5、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城市污水回用率達到6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2%,萬元產值取水量降至80立方米。城鎮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控制在20%以下。新建筑節水器具安裝率達到100%,全市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80%以上。
6、基本建成覆蓋全市水利系統的水利信息網絡,建設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礎數據庫,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管理體制,全面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7、深化水利體制改革,實現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
三、“*”時期水利發展的總體布局
根據我市水資源緊缺、水生態環境惡化、防洪工程標準偏低的實際狀況,要采取“開源節流”、“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環保“應對措施,繼續堅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提高標準防洪水、水土保持涵養水、處理利用污染水、關鍵措施在節水”的治水方針。加強水資源管理、飲水安全、防洪減災、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通過實施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末我市初步形成水資源配置合理、飲水防洪安全保障有力、水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人水和諧相處的局面。
(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
1、水資源狀況
我市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水資源量不能滿足生活、生產和生態需要。目前,我市正常年份需水量約為21.1億立方米,水資源可供水量約為16.3億立方米,缺水4.8億立方米。通過節水,預計到2010年總需水量為20.6億立方米,缺水量將達到4.3億立方米。
2、水資源開發利用
“*”期間,我市將完成以下水源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安陽段:南水北調工程安陽段全長65公里,總投資約35億元,我市年分水3.34億立方米。
馬家巖水庫:水庫總庫容279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101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19920萬元。水庫建成后,平水年可向紅旗渠補充水量4540萬立方米。
彰武水庫擴容:彰武水庫經除險加固后,防洪標準已達到設計要求,進一步完成彰武水庫131米高程以下的移民搬遷安置,使正常蓄水位由128.7米提高到131米,增加興利庫容1045萬立方米。投資5600萬元。
同時,要加快農村和城市集雨工程建設研究,以充分利用雨洪資源。要用足用好國家分配的引漳用水指標,積極開展滑縣、內黃引黃工作,充分發揮大功引黃工程效益。
3、節約用水
(1)加強農業節水
全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的77%。以建設全國節水示范市為契機,繼續擴大節水灌溉面積。一是提高節水灌溉標準,因地制宜地推廣噴灌、滴灌、滲灌等先進技術,減少灌溉水的浪費。二是加強農業用水管理,推行科學的灌溉制度,完善田間工程設施,提倡溝灌畦灌。三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低耗水、高效益農業。四是加大灌區節水技改。我市在“*”期間安排部分大中型灌區節水技改,渠系平均水利用系數達到0.50。包括紅旗渠、躍進渠、漳南渠、大功等大型灌區和豆公、琵琶寺、淇河、珠泉等中型灌區。
紅旗渠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總干及干渠清淤118公里,防滲襯砌90公里,維修加固建筑物5座,工程總投資2999萬元。
躍進渠灌區節水技術改造工程:總干渠流石坡等段明渠改暗渠,隧洞塌頂段的砌拱加固,渠道襯砌和渠墻加高,總長度為41.075km,工程總投資2995萬元。
漳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總干渠28.7公里的渠道清淤、防滲,環山干渠3.75公里的渠道防滲及節制閘工程,工程總投資為3000萬元。
滑縣大功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城關、棗村、賈公、五干排、泥馬廟干渠上橋、涵、閘工程,計劃投資3000萬元。
(2)提高工業節水
要統籌考慮全市經濟發展和水資源條件,調整工業結構布局,實施以水定產,嚴格限制高耗水項目立項。工業用水要深入開展管理型節水、技術型節水、工藝型節水。到2010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82%,萬元產值取水量降至80立方米。
(3)重視城鎮生活節水
加強生活節水宣傳,合理調整水價,積極推廣應用節水器具和設備,新建筑節水器具安裝率達到100%,全市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80%。加大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城市污水回用率達到60%。
4、水資源保護
以恢復保護地下水和水源地保護為重點,研究編制安陽市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制定地下水管理辦法,加大地下水限采力度。加強對小南海泉、彰武水庫和岳城水庫水源地的保護,界定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加強衛河、洹河等主要河道水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對入庫、入河排污量實行總量控制,使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II類標準,農村飲用水質得到改善。
(二)供水安全保障
做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工作,逐步實施分區、分質供水,提高雨洪資源的利用和中水的回用率。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飲水安全、糧食用水安全、經濟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的要求。
1、飲水安全
城市生活用水標準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飲用水衛生標準,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解決農村60萬人的飲水安全,供水水質應符合國家或《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的要求,采取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相結合形式,供水入戶率達到95%。水源水量保證率嚴重缺水地區不低于90%,其他地區不低于95%。進一步探索、創新農村飲水工程的管理機制和投資體制,實行國家補助為主,受益群眾投工投勞自籌為輔的投資原則。
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監督管理。搞好水源區安全防護、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完善水源地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高應對各種突發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2、城市供水安全
積極擴大工業使用地表水的規模,建設對安鋼中板廠、安玻集團、電廠等大型用水戶的用水專線,確保對我市重點工業企業的供水保障。生態環境用水主要考慮用處理過的污水回用和雨洪水。結合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鋪設中水利用管道,盡可能使用處理過的污水,同時在現有河溝上建設蓄水工程,結合小區建設興建蓄水池等雨洪水蓄水設施。
(三)防洪工程
對洹河、洪水河、湯河等河道進行治理;完成中型及重點小型病險水庫加固;綜合治理安陽城市水系,疏浚平原地區排澇溝河;抓緊蓄滯洪區工程建設和安全設施建設;基本實現由控制洪水向管理利用洪水的轉變。
1、河道和滯洪區
——洹河:治理河道53.05公里,工程總投資12275萬元。經過治理后,可使洹河市區段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縣區段達到20年一遇。加快修建洹河分洪道的前期工作,爭取工程早日開工建設,遠期使城市防洪達到100年一遇的部頒標準。
——洪水河:規劃對黃張村至京珠高速段22公里河道,按照5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治理,工程總投資11000萬元。
——金線河:規劃對洪巖村至河口段8.42公里的河道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右堤按100年一遇設防。
——張北河:張北河發源于石巖村,經王潘流入市區。規劃對漳南總干渠勝利洞出口至入洪水河口的8.02公里河段按照50年一遇標準進行治理。
——白沙河:白沙河是洪水河一大支流,規劃從鐵路東開始治理,重點加高左堤,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防止洪水進入市區。
——湯河:湯河穿越湯陰縣城,規劃對湯河水庫以下至入衛河口處42公里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治理。
——金堤河:金堤河是滑縣縣城的一條主要排澇河道,由于河道淤積嚴重,導致排澇能力大幅下降。規劃對八一閘至老爺廟39.55公里河道清淤疏挖。
——衛河浚內溝口:浚內溝是衛河小灘坡滯洪區內的一條主要退水溝。規劃對衛河右堤的堵復、浚內溝入衛河口處建防洪閘及二道防線部分堤段培厚加寬。
——滯洪區:安陽市跨海河和黃河兩大流域,共涉及蓄滯洪區7處,即黃河流域的北金堤滯洪區及海河流域的長虹渠、白寺坡、小灘坡、任固坡、廣潤坡、崔家橋滯洪區。7處蓄滯區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避洪設施少、標準低,加之年久失修,損壞嚴重。一旦滯洪,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將遭受嚴重損失。規劃對7處滯洪區進行工程建設和安全設施建設。
2、水庫
——石門水庫:總庫容10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44萬立方米。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2416萬元。工程實施后,防洪標準將提高到500年一遇,為水庫的安全運行奠定可靠基礎,同時可以補充當地的淺層地下水和淇南灌區的灌溉水源,大大改善農田生態條件,提高農作物產量,此外,還可發展水庫養殖。
——60座病險小水庫:我市現有小型水庫110座,總庫容6365萬立方米,總興利庫容3672萬立方米。目前,有60座小水庫存在病險隱患,其中37座達不到部頒防洪標準,有27座水庫工程存在嚴重問題。病險水庫的存在,極易造成險情,嚴重威脅著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期間,對27座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使其達到部頒防洪標準。工程實施后,可有效發揮其防洪和灌溉效益,有力地促進我市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3、城區水系治理
安陽市城市水系可概括為兩河、一渠、十一溝及諸多坑塘。兩河即洹河和洪水河,一渠即萬金渠,十一溝是指流經城市內的11條溝渠,包括鐵西排洪溝、安豐溝、御路溝、漳澗溝、聶村溝、嬰兒溝、邱家溝、瓦亭溝、茶店坡溝及胡官屯南溝、北溝。坑塘主要指老城13座坑塘及城市內現有的一些人工湖和池塘。“*”期間,完成對環城河、洪水河的綜合治理,使環城河成為市區的一條綠色水帶,洪水河與洹河相呼應,市區北側以洹河為紐帶成為歷史文化風光帶,南側以洪水河為紐帶成為自然景觀風光帶。對市區安豐溝、嬰兒溝、聶村溝、瓦亭溝、御路溝等排水溝進行綜合治理,治理標準按照2年一遇城市排澇標準。建設西區截流溝,連通萬金渠與洪水河,將南水北調總干渠以東,萬金渠以南,洪水河以北的大范圍降水,截流后匯入洪水河。
對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后,城市水系水質將得到大幅改善,同時可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
(四)水生態環境保護
1、水污染防治
做好水資源保護規劃和水功能區劃管理工作,完善水質監測系統,核定不同水域的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確定河流水體的納污總量,全面加強河流、水庫、灌渠排污口和地下水量、水質監測,對用水和排污實施有效監控,創建人水和諧的水環境。
嚴格執行《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規范入河湖排污口審批和管理,尤其要強化重點用水大戶排水水質的監督管理,控制水功能區的污水排放。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嚴格限制保護區內的各項開發活動,嚴禁一切排污行為。城區水系全面實施雨污分流,市區生活污水全部得到處理,全市工業廢水實現達標排放。
積極參與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鐵西宗村、西區安鋼兩個10萬噸污水處理廠和開發區8萬噸、洹北9萬噸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和污水資源化,防止水污染。
到2010年,水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市河流、水庫水體水質均達到III——IV類水以上。
2、水土保持治理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以預防保護和有效監督為主,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術措施、管理措施相結合。
“*”期間,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要達到80平方公里。2010年,力爭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51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46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的治理度平均達到80%以上,攔渣率達到90%以上。全市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明顯好轉。
加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擴大城市植被覆蓋率,搞好城市蓄排水工程建設,增強地面納雨、固土能力,城市開發建設活動要采取措施,對開挖面、堆土場和棄土、棄渣要進行防護,減輕水蝕和風蝕,做到城市建設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同步,使城市的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
在加強人工治理的同時,加大封禁保護的力度,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大自然的力量,促進植被恢復,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改善生態。
3、生態恢復保護工程建設
以恢復保護水生態為重點,通過建設蓄水工程補充地下水,控制排污總量,防止水質污染。根據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期間,分步實施以下工程。
——小南海泉生態恢復保護工程:通過對涌泉區河道清淤、護岸、污水截流、加固等措施,使小南海泉年增加涌水量明顯,水質得到凈化,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
——洹河生態恢復補源工程:新建殷墟橡膠壩船閘樞紐,改造東風橡膠壩,結合洹河分洪口新建秋口攔河節制閘;在洹河西高平~蔣村河段建兩座低溢流壩,補充地下水。每年可補充地下水1200萬立方米,同時也可美化城區水景觀,調節區域氣候,改善和恢復生態環境。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
——滑縣生態恢復補源工程:以大功河為主干,建4處蓄水補源工程。項目完成后,總蓄水量達800萬立方米,可增加調蓄能力540萬立方米,實現補源面積49平方公里。工程總投資2986萬元。
——內黃縣生態恢復補源工程:以引黃補源工程及衛河為主干,開挖34公里河道工程,建相應節水閘、退水閘等建筑物。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
(五)水利信息化
采用先進技術,逐步建立起與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相適應的能有效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水利信息化體系,“*”期間,建立水利公用信息平臺為各個應用系統的開發和運用提供統一的軟、硬件環境,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基本建成覆蓋全市水利系統的水利信息網絡,建設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礎數據庫,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管理體制,全面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重點建設和建成我市防汛指揮、水利政務、水利信息公眾服務、水資源管理決策、水質監測和評價、水保監測與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利規劃設計管理8大應用系統;培養和造就一支水利信息化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
(六)水利旅游
在確保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保護水環境的前提下,以水利工程為依托,充分利用山林、水面、工程景觀,積極開發建設水利風景區,大力發展水利旅游產業,創建水利旅游精品,打造水利旅游品牌,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建設成為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國家水利風景區紅旗渠旅游區為龍頭,充分發揮彰武南海山水風光、太行平湖南谷洞、小流域生態旅游、環城河水鄉風光、洹河及洪水河風景區、南水北調清水走廊等資源優勢,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旅游風景區開發建設,培育水利旅游精品。到2010年,全市水利旅游年收入突破2000萬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完美統一。
四、“*”水利重點工程建設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結合我市具體情況,“*”期間,在工程安排上,首先安排飲水安全工程;其次,合理配置水資源,結合城市防洪,逐步治理城市水環境;第三,水源工程,實施南水北調及配套工程,彰武水庫擴容;同時,適宜安排灌區節水、生態恢復、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等工程。
“*”期間全面實施“1286”重點工程建設。“一”是以城市水系景觀建設為中心,“二”是建設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試點市和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市,“八”是完成南水北調安陽段總干渠、馬家巖水庫、彰武水庫擴容、石門水庫除險加固、紅旗渠、躍進渠、漳南渠灌區節水技改、洹河縣區段治理等8項重點工程建設,“六”是解決農村6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完成上述工程建設任務,初步測算共需投資42.97億元,其中南水北調投資35億元。初步計劃爭取省以上水利資金2.94億元(不含南水北調投資35億元),市級財政安排資金3.11億元,縣鄉投資1.92億元。
五、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行政管理,營造良好的水利發展環境
按照水利相關法律法規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治水,依法行政。首先要依據上級部門出臺或即將出臺的管理細則、辦法,抓緊研究制定《安陽市河道堤防修建維護費征收辦法》,多渠道籌集修建維護資金;制定《安陽市飲用水源地保護辦法》,為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提供政策支持,確保飲水安全;制定《安陽市地下水超采區管理辦法》,對超采區開發利用地下水實行嚴格控制。其次要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項目水資源論證和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審查制度,從源頭上杜絕用水不合理項目的立項,確保工程項目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三完善水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形成以市、縣水行政為主,建立與相關部門相協調的水行政執法網絡體系。通過水行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營造良好的水利發展環境。
(二)積極探索水利投資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資體系
多年來,水利工程建設資金都是政府投入,隨著水市場的形成,大多數水利工程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所以在水利資金投入形式應有所改變。首先分清是社會效益型工程還是生產經營型工程。社會效益型的水利工程以政府投入為主,對生產經營型水利工程,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建立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的管理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其次對已有的水利工程,根據工程性質,采用拍賣、租賃、承包、出售、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辦法吸納社會資金,所得資金用于水利建設投入。第三制定優惠政策,利用投資、收費、價格等經濟手段,保證投資者的一定利益,鼓勵社會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第四對于農村水利工程,采用政府適當補助和扶持政策,調動廣大農民水利投入的積極性。
(三)堅持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做好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
1、實施“科技興水”戰略
加大水利建設步伐,必須實施“科技興水”戰略,把水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要發揮計算機信息處理優勢,建立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防洪調度決策、水環境保護以及其他方面信息處理系統,努力提高全市水利系統辦公自動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結合我市水利實際,進行節水技術的研究,大幅度降低單位工業產品的耗水量。積極推廣管道輸水、噴、滴、滲、微灌高效節水技術。采取多學科聯合攻關的方法,對排灌技術、平原地下水調蓄技術、水庫風險調度技術、城市和農村雨洪資源利用技術、分區分質供水等我市水利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重點研究。要重視和加強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積極采用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高水利建設的科技含量。
2、組織開展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
建立健全各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資源管理技術推廣網絡,加強水利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科技情報工作,加強水利教育和技術培訓,努力培養造就適應現代化水利需要的水利科技專家隊伍和水利干部職工隊伍,以推進安陽市水利事業的發展。
3、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加大水利項目前期工作,充實完善項目庫。結合我市當前與今后一個時期的水利建設實際,要編制城市水資源配置規劃、供水規劃、城市水生態建設規劃、水源地保護規劃及安陽市南水北調受水區水資源配置規劃、安陽市雨洪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規劃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從長計議、全面考慮、科學選比、人水和諧的原則,使每個規劃同省水利發展規劃及流域規劃結合起來,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興利與除害、開源與節流的關系。突出特色,把握重點,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對關系全市經濟發展大局的重點水利建設項目,要充分論證,扎實做好前期工作,力爭納入省發改委項目庫。在規劃期內,對規劃實行動態管理,不斷進行補充完善。對條件成熟的項目,要抓緊實施,使之盡快發揮效益。政府要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按照“分級建設、分級負擔”的原則,劃分事權,明確責任。發改委與財政部門要把水利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列入計劃,安排專項資金。認真做好水利建設項目的科學規劃工作,為水利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四)繼續開展“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進一步調動各級辦水利的積極性
要不斷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引導鼓勵全社會關心支持水利事業。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正確處理好局部和全局、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利益關系。繼續把奪取“紅旗渠精神杯競賽”獎杯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配套完善各類水利設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效益。促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