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計劃

時間:2022-06-05 09:31:00

導語: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計劃

一、基本情況

(一)經濟總量快速發展。**年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達到1019.1億元,同比增長18.5%,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39.9%,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二)民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民營企業規模有較大發展,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上的7764戶,注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623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的20戶。

(三)社會貢獻逐年提高。據統計,全市民營企業實交稅金較去年同期增長35%,個體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穩定增長,私營企業成為稅收和就業的主渠道,促進了社會穩定,增加了稅收,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注冊資金100萬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達1596家,許多民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力諾的太陽能開發成為國家級研發。**慧成鑄造有限公司成立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開發新產品168種。全市民營企業擁有馳名商標5件,占全市50%;擁有**省注明商標985件,占全市商標總數81.6%;擁有**市著名商標59件,占全市總數90%。

(五)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優勢產品不斷加強,特色產品發展迅猛,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力諾、德嘉、九陽等優勢企業的特色產品占據近40%。力諾的太陽能玻璃產量占全國總量70%,太陽能熱水器占全國產量的30%;九陽的豆漿機一統全國小家電的天下;塑窗機械行業在完成產品并購后,德佳成為行業的排頭兵,預計今天銷售收入可達3個億,塑窗機械成為我市民營企業優勢行業。

(六)新興行業發展迅猛。在傳統行業發展的同時,新興行業發展迅速,各類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發展較快,初步形成門類齊全、分工明確的行業體系。餐飲,美容,美發,洗浴,交通運輸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均形成一定規模,基本上適應了城市經濟格局的要求和市民的需要。近年來,一些新的流通業態正在蓬勃興起,在我市落戶的物流中心、連鎖超市、外資零售等商貨企業體量大、機制活,已成為我市企業經營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主要問題

我市個體私營經濟取得一定發展,但與省會城市地位不相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市個體私營經濟數量多、規模小,商業領域多、生產行業少,市場多、生產集群少。目前,我市個體私營經濟結構不夠合理,中小企業多、知名企業少,個體工商戶數量雖然不少,但整體實力不強。生產、加工企業少,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發展后勁不足。我市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在全省排6名左右。全省百強民營企業**只有力諾一家。在全市民營企業中,生產企業僅占20%的比重。有市場而無本土生產基地和產品群,如服裝、家具、建材、電腦等產業都在我市形成了有較高輻射能力的產業市場。年交易量都在幾百億以上,但是市場主力交易的產品,多數來自經濟發達、活躍的省份。甚至多年來也未在我市形成產品基地和產品集群。

二是企業經營觀念落后,管理粗放。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缺乏創新意識,融資能力差,融資方式單一。如資金仍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多年來,我市民營企業仍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對銀行進行單一信貸,而我市融資擔保、資產評估等行業發展滯后。省農行對60家資產好的民營企業作為重點企業,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我市只有3家。目前,我市民營企業僅有力諾集團成為借殼上市企業。**省將30家民營企業列為重點培育的上市企業,我市只有九陽一家。

三是產品技術含量低,耗能高。與優勢企業配套能力差,我市民營企業缺乏龍頭企業,大多為技術含量低,耗能高的企業。如**某區的一區域近百家民營企業的產品都是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已被市政府責令關停。近年來,我市骨干企業重汽高速發展,每年配套和協作的產品達106億,配套企業310多家,而其中100個億,近300家企業都在外地。

三、政策建議

(一)著力抓好龍頭企業。繼續深入開展民營經濟“五百工程”,集中力量培育扶持10家高新技術民營企業、10家成長型民營企業、10家外向型民營企業、10家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10個投資過千萬重點項目企業,進一步完善對“五百工程”企業的監測分析制度,加大監測調研服務力度,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優先協調重點骨干企業擴大生產所需的生產要素,更好地發揮重點企業在發展中的龍頭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民營經濟總量。

(二)加強發展載體建設。完善市場體系,為民營經濟搭建載體舞臺。全面規范市區農貿市場,形成設施檔次與省會城市相適應,功能完善的便民市場網絡。加快市區農副產品市場和工業消費品市場的升級換代。進一步拓展生產資料市場的輻射面,完善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做大新興特色市場,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廣闊舞臺。政府統一協調,積極推動民營經濟園區向特色園區、專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發展。充分發揮省會城市智力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條件,重點培育齊魯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精品工程”。新建民營企業和改制民營企業,要向園區集中,形成產業協作網,延伸產業鏈。

(三)努力優化發展環境。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后,我市一直未出臺貫徹意見。建議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貫徹落實意見。要創造平等競爭、公正有序的市場環境,徹底消除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政策和不平等待遇;完善鼓勵干事創業的寬松政策環境,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各種稅負,激活民營企業創業熱情;營造尊重、關心、崇尚企業家的良好輿論環境,對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要及時給予表彰、宣傳,以擴大社會影響,在社會上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創造文明執法、依法辦事的法治環境,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家的各項合法權益,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四)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本著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試行民間資本控股、少量政府資金參股的方式,財政資金僅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加強對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立風險分散轉移機制、政府補償機制的研究。建議借鑒外地經驗,成立上市服務辦公室,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推進企業上市和做大做強。由有關部門牽頭,利用市發改委現有信用體系研究開發的成果,針對民營企業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促進民營企業的信用建設和信用貸款業務的發展。引導民營企業增強信用意識。對信用等級高的民營企業,在政府采購、融資擔保、技術改造、招標投標、土地使用、人才引進、進入園區和高新技術認定等方面給與重點扶持。

(五)著力提升發展層次。我市有較強的集聚優勢,充裕的信息、人才等資源,同時,又有著較好的產業基礎。應充分利用省會的區位、科技、人才、信息等綜合優勢,政府也要創造條件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從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民營經濟的產業層次,促進全市經濟結構的提高。全力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大力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家進行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加大對民營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和榮獲馳名商標、名牌產品的配套獎勵力度,促進我市民營企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不同規模不同治理結構的家族企業,加強分類指導,營造制度創新的良好環境。

(六)加強完善組織領導。要根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需要,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手段。要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動態的監測和分析,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之間配合,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合力。充分發揮各級工商聯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業方面的助手作用。改進和完善現行統計制度,及時準確反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