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勞務經濟發展工作計劃
時間:2022-07-26 05:37:00
導語:縣勞務經濟發展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做大做強勞務產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努力使農民工資性收入成為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一個重要支撐,現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我縣勞務經濟3-5年發展規劃。
一、基本情況
2007年底,我縣有農業戶1.93萬戶,農業人口7.61萬人,農村勞動力3.63萬人,其中18-35周歲2.46萬人。當年實現轉移就業7417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0.4%,其中組織輸出3325人。全年開展各類培訓16期1112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359萬元。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57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5%。
二、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按照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做強勞務,擴大輸出規模,加大培訓力度,壯大勞務產業,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三、目標任務
2008年,全縣勞務輸出力爭達到1.3萬人次,占農村勞動力的36%以上,實現勞務收入5437萬元以上,外出務工人員年平均收入力爭達到6700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714元左右,占2008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3054元的23.38%。
2009年,全縣勞務輸出力爭達到1.5萬人次,占農村勞動力的41.3%左右,實現勞務總收入11469萬元以上,外出務工人員年平均收入達到7640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1525元以上,占當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3543元的42.54%。
2010年,全縣勞務輸出規模力爭達到1.73萬人次,占農村勞動力的47.6%左右,實現勞務總收入13873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年平均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1823元以上,占當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4110元的44.6%。
2011年,全縣勞務輸出力爭達到1.87萬人次,占農村勞動力的51.5%左右,實現勞務總收入16820萬元以上,外出務工人員平均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2211元以上,占當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4767元的46.38%左右。
到2012年,全縣勞務輸出人數力爭達到1.97萬人次,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4.26%左右,實現勞務總收入19745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年平均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2594元以上,占當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5479元的47.35%左右。
四、工作重點
1、落實優惠扶持政策。一是對農村困難家庭中外出務工人員給予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職業介紹、技能鑒定和免除交通費以及每人一次性生活補貼300元的“四免一補”政策。二是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圍繞畜牧、烤煙、蔬菜、果藥等農業產業發展,創辦農業產業園帶動就業的,對創業就業人員由農業部門提供免費培訓;對吸納的下崗失業人員由勞動保障部門審核,財政給予公益性崗位補貼;由農業銀行、信用社提供小額貸款10萬元,市財政給予兩年期的貼息;對形成規模的經市級有關部門認定之后予以申報,并由市農業部門給予5-10萬元的補助。三是下崗失業人員外出務工靈活就業的,憑個人繳費票據通過縣勞動就業管理處申報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對持《再就業優惠證》的當年女年滿40周歲以上、男年滿50周歲以上(即“4050”以上人員)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標準為其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基本醫療保險費的2/3;其他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4050”以下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標準為其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基本醫療保險費的1/2。四是相關部門積極配合,認真落實外出務工人員在子女上學、戶籍管理、涉農收費、農村低保等方面的優惠政策。①教育部門對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子女及遷入我縣的外來人員子女就讀有關費用給予減免,與我縣居民子女就讀享受同等待遇。②農業部門落實土地承包流轉政策,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土地承包政策保持穩定不變,長年在外務工難以正常承包經營的,允許轉讓承包經營。對村組道路維修、平整土地等集體義務工可對外出務工人員給予適當照顧減免。③民政部門對外出務工人員困難家庭按農村低保政策給予保障。④公安、物價等部門對外出務工人員在戶口遷移、涉農收費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簡化辦理程序,降低收費門檻,全力扶持外出務工人員。
2、加強就業指導服務。依托縣人力資源市場、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村勞動保障服務站三級就業服務平臺,不斷強化職能,充實工作力量。2008年給10個鄉鎮再各招錄勞動保障協管員1名,全面落實全縣100個村勞動保障信息員及待遇,使縣、鄉、村就業及勞動保障服務機構能及時為全縣勞務輸出人員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托管、勞動保障事務等各項服務。
3、強化技能培訓。大力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在五年內,力爭使全縣城鄉新增勞動力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全縣職業教育規模達到500人,基本實現人人先培訓后就業,持證外出務工。一是將縣農技校、職業中學和再就業培訓中心現有的培訓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成立縣職教中心,作為縣級勞務培訓基地,提高培訓水平。重點抓好初、高中畢業學生這一新生勞動力資源的培訓,到2010年以前縣職教中心每年完成技能培訓200人次以上;到2012年每年完成培訓250人次以上;每年短期培訓6期600人次以上。二是采取校企聯合,委托培訓和訂單培訓等多種形式每年舉辦服裝加工、電子裝配、煤炭開采、家政服務、餐飲等適應市場就業需求的技能培訓1200多人次。三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縣扶貧辦每年完成扶貧技能培訓200人次以上,縣婦聯完成家政服務培訓100人次以上,團縣委完成車、鉗等工種技能培訓100人次以上,不斷促進勞務輸出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提高勞務收入水平。四是每個鄉鎮每年完成勞務輸出引導性培訓150人次以上,完成每年下達的其他培訓對象的動員、組織和輸運工作。
4、多渠道擴大輸出規模。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系,鞏固提高現有勞務輸出基地的基礎,力爭新建3至5個勞務基地或聯系點。一是抓住天津市對口援助就業的機遇,分期分批動員組織輸出200人以上,并建立勞務輸出基地。二是積極走出去,在廣東、無錫等我縣勞務輸出較多的省、市建立勞務輸出基地。三是以麟北煤田開發為契機,促進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組織富余勞動力500人以上參與麟北煤田開發的基建和向交通運輸、倉儲配送、商貿服務等非農產業轉移。四是結合全民創業促就業的落實,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畜牧、烤煙、蔬菜等農業產業園及縣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就地就近轉移就業200以上。五是各鄉鎮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指導農民“手拉手”、“結對子”外出務工,明確聯絡負責人,及時掌握外出務工人員情況,搞好服務,不斷擴大組織化輸出程序。到2010年,力爭完成勞務輸出1.73萬人次以上,到2012年勞務輸出達到1.97萬人次以上,力爭使我縣的勞務輸出實現由自發分散型向有組織集中有序流動轉變。
5、靈通用工信息。加強與友好城市、企業的聯系,隨時掌握市場動向和用工需求,及時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散發宣傳資料等渠道向農民和宣傳勞務信息。按照省、市安排,通過爭取,盡早建成縣、鄉、村三級勞務信息網絡平臺,努力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便捷快速,方便群眾。
6、宣傳表彰典型。縣電視臺要開辦專題節目,大力宣傳勞務輸出先進典型。每年末評選50名外出務工先進個人,樹立典型,分別予以重獎,激勵引導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變觀念,走出家門,增加收入。
7、完善統計方法。建立完善勞務收入觀測點,夯實責任,各鄉鎮和統計部門要做好有效銜接,準確測算,保證勞務收入水平,確保勞務統計的嚴肅性。實行勞務統計責任制,嚴格按時限要求每季開展一次入戶統計測算,要將從事非農生產勞務收入及人員全部納入統計范圍,做到真實準確,并納入勞動保障考核范圍。
8、加強執法監察。一是以《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工作力度,對使用包括農民工在內的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繳納、工資兌付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監察,及時糾正和查處侵犯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二是結合省、市統一安排的各類專項活動,依法杜絕各類企業侵害農民工人身安全及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的發生。三是建立工資預警制度,實行工資保證金制度,從機制上防止拖欠工資的現象發生。四是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突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加強勞動保障、工會、企業三方就涉及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經常性的協調,制訂《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單位的職責、工作內容,深入企業、單位進行全面檢查監督,全方位落實政策,在全縣范圍內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確保外出務工人員輸出放心、工作順心。
五、加強組織領導
1、健全工作機構。調整充實*縣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與縣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一套人馬)組成人員,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能,健全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全縣勞務輸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加強對勞務產業的領導。將縣勞動就業管理處更名為縣勞動就業管理局,加強領導,強化職能,搞好服務。各鄉鎮也要建立健全就業及勞務輸出工作辦公室,相應增加必要的編制和人員,抓好勞務輸出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2、加大財政投入。縣財政每年投入70萬元,用于支持勞務產業,其中每年安排務工人員培訓費10萬元;對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50人以上的村,年一次性獎勵3000元;每年給縣、鄉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安排不低于30萬元的經費,用于組織輸出、服務、宣傳、管理等所需經費,以保證勞務輸出工作的正常運轉。
3、加強考核。將勞務輸出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修訂《勞務輸出目標任務考核實施辦法》,加大發展勞務經濟在目標責任制考核中的比重,促進各級各部門進一步提高認識,硬化措施、細化責任、強化管理,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切實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 上一篇:新教學觀念創新教育論文
- 下一篇:籃球意識構成要素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