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
時間:2022-08-10 05:06:00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即是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有近2000萬人,且呈增長的趨勢。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大規模農村勞動力臨時向城市轉移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由于留守兒童的特殊處境,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困難,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最終將演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據調查,縣1999年至2002年未成年人犯罪354人,占刑事罪犯人數的15%,在未成年人罪犯中,其中45%曾經是留守兒童。如何探索一條留守兒童監護和教育的新路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現狀
家庭對每個人來說,是人生起點,生活和休息的港灣。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養育、教導和關愛,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大量的事件和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為:自卑、孤獨、人格不健全、行為偏激、為所欲為、敵對心強等,更有甚者對社會產生仇視心理,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
一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引發系列社會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轉型,引發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大轉移,這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體現,但也使農村在家留守人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留守人員變成了“386199”部隊(38,三八婦女節,婦女;61,六一兒童節,兒童;99,重陽節,老人)。僅合川市外出務工農民就達30余萬,占農村人口的40%。這種農村留守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造成大量家庭成員缺位,引發農村老無所養,幼無所教,婦無所扶等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由于成員缺位,缺少家庭應有的溫暖和關心,他們心情憂郁、精神空虛,為了在社會上尋找相應的慰藉,很容易沉溺于黃色書刊、淫穢錄像以及網絡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縱等,家庭成員的缺位造成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使留守兒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險,也成了違法犯罪團伙利用和侵害的對象。
二是監護人無力履行監護義務,致使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增多。父母沒有履行好法定的監護義務,關心子女不夠,只注重物質滿足,不注重精神護慰,留守兒童在這種不良的家庭環境長期生活,使他們產生孤獨、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傾向,容易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精力有限,使隔代監護和臨時監護基本沒有能力監督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由于隔代監護和臨時監護在監管中過分溺愛和不懂得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具體表現為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滑,發生遲到、逃學不交作業、不聽話、不愛學習、喜歡亂翻爬、愛上網、好打架、不團結同學、輟學、違法犯罪等方面。留守兒童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性和越軌行為得不到監護人的及時糾正,致使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有的追求時尚,抽煙喝酒,時間一長形成了惡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逐步演變成社會問題。從****縣2005年青少年犯罪案件104件230人看,農村青少年占98%,這些青少年中90%的父母在外務工。如***鎮的潘某、蔣某、付某等6人團伙搶劫案中,其中5人曾經是留守兒童,他們多次到學校采取持刀威脅、收身、毆打等手段對學生下暴。
三是監護人的教育管理能力較差,造成留守兒童厭學、逃學、輟學。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而****縣留守兒童輟學占全市輟學人數的92%,由于監護人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還要承擔繁瑣的家務勞動,他們90%系文盲或半文盲,不具備教育、管理、引導和輔導留守兒童的能力。監護人的自身素質、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不相適應,存在明顯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他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產生厭學、逃學、輟學。
四是監護人自防能力差,造成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斷層。由于農村治安防范網絡不健全,留守人員結構不合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自防能力極差,留守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弱,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一些不法分子將侵害目標鎖定在農村治安防范弱勢群體年老體弱的留守人員,部分農村留守人員和留守兒童面對不法侵害無能為力,自身遭遇的不法侵害和周遍感受的不法侵害,使留守兒童安全感極差,這樣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留守兒童的生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的斷層,給留守兒童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致使留守兒童對社會的認可錯位,形成仇視社會、報復社會心理。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共建和諧社會
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了不起的民心工程、陽光工程、雨露工程、未來工程、德政工程,所以,建立家庭、學校與社會互動的“三道”防線,通過法律的形式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法制觀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保證留守兒童在家庭中受到家長的呵護,在學校和社會隨時得到關心和關注,使留守兒童隨時都處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方位監控之下,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一)加強“農民工”的教育,增強家庭責任心
目前農民工教育基本處于“三不管”狀態:一是農民工離開家外出打工,時間長,距離遠,無法對外出農民工進行教育;二是農民工務工機動性大,務工地的社區、教育、計生等部門無資料檔案可查,很難找到他們進行教育;三是農民工的用工單位追求的經濟效益為主的勞動方式決定了他們不會進行教育。所以,農民工接受教育實際是空白,這對農民工不公平,對留守兒童也不公平。由于農民工不能把握好和孩子融洽溝通的方式及采取好的教育措施,這是造成留守兒童輟學率高、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制,有關部門利用節假日或回家探親期間,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對外出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具備條件的,也可在農民工聚居地和單位建立臨時黨支部、團支部,充分發揮流動黨員、團員在做好農民工幫助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積極吸收農民工加入流入地的工會和婦聯組織,增強農民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學習要讓他們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識,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掌握正確的教育常識和方法;要讓他們尊重孩子的人格,對有生理缺陷、曾犯過錯誤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給孩子留面子,多鼓勵提高孩子的上進心、自信心;要讓他們注意孩子在社會受到的不良影響,在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更要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養。通過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高,切實發揮數以千萬農民工的作用,增強農民工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無形中對抑制、預防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將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社會監護教育合力。
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是有效實施對留守兒童進行社會監護和教育的基礎。一要充分發揮流出地政府政策導向作用,利用綜治、計生、婦聯、教育、民政等部門,在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的基礎上,準確掌握本地區外出農民工的數量、去向和往返規律,切實督促外出民工履行監護教育留守兒童的義務;二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人熟、地熟、情況熟的作用,社區居委會、村社干部,要對本轄區的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排查,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在作到底數清,情況明的基礎上,還要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及時向外出農民工取得聯系,研究管理留守兒童辦法;三要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基層組織及社會各界根據具體情況,動員一批自愿者,采用結對子的方式進行定期了解、幫助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始終在我們的關心、監督下;四要建立留守兒童管理長效機制。當地黨委政府要將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納入基層干部為民干實事范疇,通過關心、幫助留守兒童融洽干群關系,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同時,將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同部署、同考核,進一步明確關注留守兒童是黨委、政府的職責和義務,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公務員之家:
(三)強化學校教育管理,樹立留守兒童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學校是留守兒童活動時間最長、依賴性最強、生活最有規律、行為最規范的地方,教師、同學又是最了解留守兒童的人,因此,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幫助留守兒童主陣地作用,是樹立留守兒童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基礎。一是學校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個性差異和性格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疏導原則,強化留守兒童行為規范的訓練;二是學校要注意遵循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道德認識發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留守兒童對社會、對父母的了解、理解和認同,培養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的能力;三是學校要針對留守兒童的思想狀和表現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理想、道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四是學校要在教學中要加強德育的滲透,教育留守兒童遵守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規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進一步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五要學校要對已有不良行為的留守兒童,動員一切力量,采取積極的辦法進行教育、幫助、引導和矯治,促使其轉變。
- 上一篇:針灸法對免疫調節的作用論文
- 下一篇:中醫藥對日本和朝鮮的醫學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