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局土地利用總體計劃

時間:2022-04-01 05:45:00

導語:國土局土地利用總體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土局土地利用總體計劃

為了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央于“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有耕地與開發、復墾掛鉤的原則,以保護耕地為重點,嚴格控制占有耕地,統籌安排各業用地,認真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修訂和實施工作”的要求,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洛陽市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洛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5—2010年)》進行了修編,以便從宏觀上控制、組織和監督市域內土地開發、利用、保護和政治,促進土地資源持續利用和管理,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本規劃基期年為1996年,規劃年為2010年,近期目標為2000年,并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區域概況

(一)基本情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西有秦嶺潼關之險,東有虎牢黑石之固。位于東經111°08′至112°59′,北緯33°39′至35°05′之間。東距鄭州148公里,西距西安324公里,北隔黃河與濟源市相鄰,南連平頂山與于南陽。

洛陽市為省直轄市,下轄一市八縣六區。即:偃師市、孟津縣、新安縣、宜陽縣、伊川縣、嵩縣、欒川縣、汝陽縣、洛寧縣以及吉利區、郊區和市區內的澗西、西工、老城、瀍河四區,市域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

(二)自然條件

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轉換明顯。年平均氣溫14.7°C,年平均降水量607毫米。洛陽市地處豫西黃土丘陵區,為新生代形成的凹陷盆地。主要河流除黃河干流外,還有洛河、伊和、澗河、瀍河、北汝河、老灌河和白河等,分屬于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

(三)自然資源

洛陽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鉬礦儲量居國內首位,鋁土礦、白鎢、黃鐵礦、水泥灰巖、硅石、水晶、耐火粘土、白云炎等儲量居全省前列,另外還擁有3個省級煤田。除自然資源外,洛陽市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據不完全統計,洛陽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327處,現有古墓群500余座(群),大中小型石窟造像8處,碑刻、墓志2300余方、館藏文物40多萬件。洛陽出土文物數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此外,以龍門石窟人文景觀為主,與伊闕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門幾乎與洛陽齊名,每年都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而“甲天下”的洛陽牡丹及每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更是名揚天下。

(四)社會經濟狀況

1996年全市總人口602.9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0.40萬人,占總人口的78.02%,非農業人口132.50萬人,占21.98%。城鎮化水平為26.92%,高于全省17.11%平均水平。1996年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441個,集體企業1252個,其中鄉辦企業455個,其它類型的企業161個,形成了以重工業、建材、化工、機械電子、化學醫藥、輕紡、食品加工等門類的生產體系。1996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89344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323492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2%,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1614153萬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5.8%,第三產業國內總值955799萬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3.0%。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93139.00公頃,糧食總產量1765590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54935公頃,其中棉花播種面積為6746.00公頃,棉花總產量3458噸;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19721.00公頃,其中蔬菜播種面積17569.00公頃,蔬菜總產量530923噸。

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97.20萬千瓦,擁有大中型托拉機1978臺,小型拖拉機53800臺,農用載重汽車7965輛。

1996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338公里,國道有207、310、311,省道11條,縣道78條,基本上達到了鄉鄉有公路,村村通汽車;境內鐵路主干線二百多公里,車站29個,隴海與焦枝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隨著隴海鐵路的西延和“歐亞大陸橋”的貫通,洛陽市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民用機場的建成通航,填補了洛陽市空中交通的空白,是本市形成了立體交叉、全方位的交通運輸網絡,為洛陽市聯結香港和內陸城市開辟了新的通道。

第二章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一)土地利用結構

根據199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市農用地1055320.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9%,其中耕地面積457666.4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05%,主要分布在偃師、宜陽、洛寧和伊川;園地面積16315.3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7%,主要分布在偃師、孟津、欒川、嵩縣、宜陽和洛寧六縣;林地面積559930.65公頃,占土地面積的36.77%,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區的欒川、嵩縣和洛寧;牧草地面積僅14.48公頃,分布在郊區、偃師、新安和洛寧;水面面積21393.7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0%。建設用地130822.23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04332.9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85%;交通用地面積20304.1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3%;水利設施用地面積6185.1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41%。未利用地面積336840.3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12%。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據詳查,1980年到1996年的16年間,全市耕地面積從489729.18公頃,減少到1996年的457666.45公頃,共減少32062.73公頃,平均每年減少2203.92公頃,而同期人口增加了116.6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7.29萬人,人均耕地面積從1.51畝減少到1.13畝。今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的進一步建設,還要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人地矛盾將更加尖銳。

2、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生產效率低

由于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土地出產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1996年糧食平均單產僅3580公斤/公頃(合239公斤/畝);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83.28%;低產園占園地總面積的36.46%;低產林占林地總面積的25.67%;工礦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土地利用效益更低。

3、山地丘陵地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面積大

對荒山荒坡的過度開發,甚至毀林開荒,加劇了水土流失。據土地詳查資料,全市15—25°的坡耕地有24492.67公頃,大于25°的坡耕地有3789.45公頃。境內伊河、瀍河、洛河北汝河和澗河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土流失現象,特別是伊河和洛河做為黃河下游最大的支流,關系到黃河的治理問題。據統計,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044400.0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8.58%,已治理面積43500.00公頃,僅占應治理面積的4.17%。

4、亂占、濫用、浪費土地現象時有發生

(1)隨著城鎮人口增多,城鎮規模增大,城區迅速向外擴展,四周大片耕地被占用。

(2)農村居民住宅用地急劇擴大,缺乏統一規劃,布局不盡合理,個別地方不經批準,擅自劃定宅基地,部分村民視自留地、責任田為己有,私自蓋房建屋,造成居民點膨脹發展。

(3)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工礦企業停止而土地閑置,造成土地浪費。

(三)土地利用潛力

1、農用地潛力

(1)全市現有中低產田378070.53公頃,規劃期按每公頃增產糧食1500公斤,共可增產56710.58萬公斤。

(2)全市現有低產林144127.00公頃,每公頃增加蓄積量按7.50m3計,共可增加到7613.60萬公頃。

(3)低產園6140.00公頃,規劃期每公頃產量按提高到1.24萬公斤計,果品產量可以增加到7613.60萬公斤。

(4)低產水面4333.00公頃,其中池塘水面167.00公頃,水庫水面4167.00公頃,規劃期池塘、水庫水面每公頃產量按分別達到562.50公斤、389.85公斤計,共可增產171.84公斤。

2、建設用地潛力

1996年末全市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總規模為104332.94公頃,規劃期內通過對城鎮布局重新調整、提高容積率,農村居民點遷并、向集鎮轉移,工業用地置換,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1)城鎮用地潛力

1996年末洛陽市城鎮用地總規模為17377.60公頃,城鎮住鎮人口162.33萬人,人均城鎮建設用地107.1平方米。規劃期內如按人均100.00平方米計,可盤活存量土地1151.97公頃。

(2)村鎮用地潛力

1996年末洛陽市村鎮用地總規模為72387.87公頃,村鎮人口440.57萬人,人均村鎮建設用地164.3平方米,大于國家規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最高標準。規劃期內如按人均120平方米計,可盤活存量土地19517.25公頃。

(3)獨立工礦用地潛力

1996年末洛陽市獨立工礦用地為11756.74公頃,其中磚瓦窯用地2269.20公頃,工礦廢棄地484.70公頃。規劃期內通過對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的復墾和重新利用,可盤活存量土地1843.03公頃。

3、未利用地開發利用潛力

未利用地面積336840.38公頃,其中適宜開發為林地的16800.00公頃,園地的34900.00公頃,耕地的6400.00公頃,牧草地的244157公頃,養殖水面2060公頃。

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標和基本方針

(一)基本方針

1、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2、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用地轉用許可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堅決制止一切破壞耕地及其生產能力的行為。

3、實行占用耕地與整理復墾、開發相掛鉤原則,實現占補平衡,落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4、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和定主相結合的方法,合理安排各項建設用地,重點保證能源、化工、石油、建材、交通、水利等重點工程用地,優先安排國家、省級重點項目用地。

5、合理安排城鄉結合部各業用地,嚴格控制城市外延擴張,推動城鎮用地內部挖潛,鼓勵農村居民點縮并和農村城鎮化,以節約用地,退宅還田。

6、搞好山地丘陵的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二)土地利用目標

洛陽市土地利用規劃目標是:貫徹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戰略思想,落實上級下達的三項指令性指標;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合理調整土地結構與布局,優先安排農業用地,因地制宜發展園地、林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近期規劃任務

(1)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切實保護耕地,到2000年耕地面積穩定在452763.50公頃以上。

(2)2000年園地面積增加到18830.80公頃。

(3)2000年林地面積增加到603379.54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33786公頃,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36.77%提高到39.62%。

(4)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到2000年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2547.55公頃,新增建設用地10222.62公頃,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5891.87公頃以內。城市用地增加1609.22公頃,占用耕地1056.69公頃;

建制鎮用地增加2254.27公頃,占用耕地737.16公頃;村鎮用地增加427.22公頃,占用耕地285.80公頃;獨立工礦用地增加558.79公頃,占用耕地391.92公頃;交通用地增加767.83公頃,占用耕地541.12公頃;水利用地增加4605.51公頃,占用耕地2879.18公頃。

(5)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力度。到2000年補充耕地總量達到4159.50公頃,其中土地整理復墾補充耕地2390.00公頃,土地開發補充耕地1768.60公頃。

(6)生態環境有所改善,退耕還林還水5855.93公頃,防治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

2、遠期規劃目標

(1)到2010年耕地面積控制在441733.33公頃以上。

(2)2010年園林面積增加到23539.41公頃。

(3)2010年林地增加到689979.33公頃,有林地所占比重達8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30%。

(4)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到2010年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7151.68公頃,新增建設用地23995.5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13889.33公頃以內。城市用地增加4982.26公頃,占用耕地3256.27公頃;建制鎮用地增加6967.69公頃,占用耕地2542.03公頃;村鎮用地增加1082.39公頃,占用耕地714.13公頃;獨立工礦用地增加3275.32公頃,占用耕地2739.62公頃;交通用地增加1677.1公頃,占用耕地1041.89公頃;水利用地增加6010.74公頃,占用耕地3595.39公頃。

(5)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加大復墾力度,適度開發后備資源。規劃期內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補充耕地12466.67公頃。

(6)退耕還林還水17733.33公頃,防治水土流失面積5000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3、2030年遠景展望

隨著近遠期規劃目標的完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全面進步,土地利用與管理將步入科學化、法制化軌道,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2011—203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逐步降低。到2030年,人口接近高峰期,全市人口總量控制在846.95萬人以內,城鎮化水平達到50%。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力度,耕地總量達到占補平衡。耕地總量力爭達到43.80萬公頃,人均0.77畝。大部分中低產田得到改造,耕地質量逐步提高。

開發宜園荒地,園地面積將達到3.0萬公頃,形成各種名優特果品生產基地。果樹品種大部分被更新,中低產園全部被改良,除能滿足本市需要外,還能外調或出口,形成中國中西部重要的果品生產基地。

完成宜林地造林任務,基本消滅荒山,森林覆蓋率將較大提高,生態環境將有很大改善。2010年以后,五大防護林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國家森林公園和各類自然保護區得到進一步充實,洛陽市將成為山青水秀的中西部旅游勝地。

城市用地在2010年后增幅減小,洛陽市將成為用地合理、用地效率高的現代化城市。隨著社會的發展,洛陽市城市化水平2010年后將有較快的增長,但中心城市用地將保持穩定,而出現若干中小城市、衛星城市,用地需求有所增長,但不會對洛陽市土地資源造成大的威脅。

農村居民點用地在2010年后將大幅度縮小,土地整理任務加大。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將進入城市,農村人口在下世紀中葉將下降到40%以下,有60%的農村居民點通過土地整理轉化為其他農用地或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可彌補因城鎮發展形成的用地缺口。

隨著工業園區的建成,工業都向園區集中,使工業用地更加集約,用地需求大大減少。

2010年后,隨著現代化交通體系的初步形成,交通用地的需求將大大減少,2010年后的交通建設主要是鄉村道路的改建和歸并。

第四章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方案

1、農用地

1996年全市農用地面積1055320.67公頃,到2000年調整為1101092.83公頃,凈增45772.16公頃;到2010年調整為1182895.03公頃,凈增127574.36公頃。

(1)耕地

1996年耕地面積為457666.45公頃,規劃期內調整如下:

到2000年,耕地調整為452763.50公頃,比現狀凈減少4902.95公頃。1997—2000年補充耕地4159.55公頃,其中整理復墾補充耕地2390.90公頃,開發補充耕地1768.60公頃;減少耕地9062.45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建設占用2568.89公頃,交通建設占用541.12公頃,水利設施建設占用96.51公頃,退耕還林還水5855.93公頃。

到2010年,耕地調整為441733.13公頃,比現狀凈減少15933.32公頃。1997—2010年補充耕地12466.67公頃,其中整理復墾補充耕地7172.67公頃,,開發補充耕地5294.00公頃;減少耕地28400.00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建設占用9252.05公頃,交通建設占地1041.89公頃,水利設施建設占用372.72公頃,退耕還林還水17733.33公頃。

規劃期內耕地利用原則:占補掛鉤;保持耕地面積的平衡與保持耕地質量的穩定和提高相統一;逐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產出率,

實施耕地利用的調整措施: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禁止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2)園地

1996年,園地面積為16315.36公頃。

到2000年,園地調整為18830.80公頃,比現狀凈增2515.44公頃。1997—2000年開發新增園地2889.91公頃;減少園地374.47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建設占用101.06公頃,交通建設占用18.61公頃,水域淹沒254.80公頃。

到2010年,園地調整為23539.41公頃,比現狀凈增7224.05公頃。1997—2010年開發新增園地7887.93公頃;減少園地663.88公頃,其中

城鎮村及工礦建設占用333.23公頃,交通建設占用59.68公頃,水域淹沒270.97公頃。

規劃期內園地利用原則:穩定現有園地面積和布局,適度開發荒山荒灘調整園地內部結構,開發新品種,提高產量和質量,增加園地的經濟效益。

實施園地利用的調控措施:適度開發荒山、荒灘,保證園地面積的穩步提加;園地的增加以后備資源的開發為主,禁止占用河谷川區的有志耕地。

(3)林地

1996年,林地面積為559930.65公頃。

到2000年,林地調整為603379.54公頃,比現狀凈增43444.89公頃,1997—2000年新增林地44264.01公頃,其中退耕還林3073.26公頃,開發41190.75公頃;減少林地815.12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建設占用496.35公頃,交通建設占用71.31公頃,水利建設占用10.00公頃,水域淹沒237.46公頃。

到2010年,林地調整為689979.03公頃,比現狀凈增130048.38公頃,1997—2010年新增林地131827.09公頃,其中退耕還林14510.66公頃,開發造林117316.43公頃;減少林地1778.71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建設占用1202.71公頃,交通建設占用204.86公頃,水利建設占用及水域淹沒371.14公頃。

規劃期內林地利用原則: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防止水土流失,改造生態環境。

實施林地利用的調控措施:保護現有林地,禁止亂砍亂伐;積極營造“五大河流(黃、伊、洛、汝、澗)防護林體系”和“三大基地(毛白楊基地、日本落葉松油松基地、楸屬楸葉桐基地)”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4)牧草地

1996年,牧草地面積為14.48公頃。

到2000年牧草地調整為321.08公頃,1997--2000年,開發未利用土地為牧草地306.60公頃。

到2010年牧草地調整為890.48公頃,1997--2010年,開發未利用土地為牧草地876.00公頃。

規劃期內牧草地利用原則:重視牧草地建設,改良草場,提高生產率。

實施牧草地利用的調控措施:保護現有有限的牧草地,利用未利用地開墾新的牧草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肉類食品需求的增加,要重視發展牧草和食草動物的飼養;改造牧草地質量,提高草質量,實現畜草平衡。

(5)水面

1996年水面用地2139373公頃。

到2000年水面調整為25797.47公頃,比現狀凈增4404.18公頃。1997—2000年修建小浪底水庫新增水庫水面4430.47公頃;減少水面26.29公頃,被各項建設占用。

到2010年水面調整為26752.98公頃,比現狀凈增5359.25公頃。1997—2010年修建小浪底水庫新增水庫水面5443.95公頃;減少水面84.70公頃,被各項建設占用。

規劃期內水面利用原則:充分合理利用現有水面,做到保護水域和保護水資源相結合。

實施水面利用的調控措施:保證國家重點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用地;加大投入,該造中低產水面,提高水面的利用效率。

2、建設利用

1996年全市建設用地面積130822.23公頃,到2000年調整為132547.55公頃,凈增1725.32公頃;到2010年調整為137151.68公頃,凈增經329.45公頃。

(1)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1996年,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為104332.94公頃。

到2000年,城鎮村及工礦用地調整為105293.30公頃,比現狀凈增906.36公頃。1997—2000年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新增4849.28公頃,其中中心城市用地新增1426.48公頃,縣城用地新增1038.66公頃,建制鎮用地新增1398.13公頃,村鎮用地新增積極27.22公頃,獨立工礦用地新增558.79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共減少3942.92公頃,其中交通建設占用35.54公頃,農村居民點向城鎮轉化1271.27公頃,水庫淹沒383.98公頃,整理復墾還耕2252.13公頃。

到2010年,城鎮村及工礦用地調整為109295.35公頃,比現狀凈增4962.41公頃。1997—2010年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新增16307.66公頃,其中中心城市用地新增4419.81公頃,縣城用地新增2869.91公頃,建制鎮用地新增4460.91公頃,村鎮用地新增積極1082.39公頃,獨立工礦用地新增3275.3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共減少11345.25公頃,其中交通建設占用106.58公頃,農村居民點向城鎮轉化4335.99公頃,水庫淹沒468.10公頃,整理復墾還耕6434.58公頃。

①中心城市用地

1996年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8880.00公頃。

到2000年市區規模發展到10306.48公頃,1997—2000年市區建成區面積新增1426.48公頃,其中占用耕地935.36公頃。

到2010年市區規模發展到13299.81公頃。1997—2010年市區建成區面積新增4419.81公頃,其中占用耕地2890.60公頃。

②縣城用地

1996年縣城用地面積為5424.00公頃

到2000年縣城用地規模發展到6462.66公頃,1997—2000年新增縣城用地1038.66公頃,其中占用耕地490.74公頃。

到2010年縣城用地規模發展到8293.91公頃,1997—2010年新增縣城用地2869.91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550.59公頃。

③建制鎮用地

1996年建制鎮用地為3073.60公頃

到2000年建制鎮用地規模發展到4450.34公頃,1997—2000年新增建制鎮用地1398.13公頃,其中占用耕地367.75公頃。

到2010年建制鎮用地規模發展到7669.03公頃,1997—2010年新增建制鎮用地4660.23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357.11公頃。

④村鎮用地

1996年村鎮用地為72387.87公頃

到2000年村鎮用地規模調整為69125.54公頃,比現狀凈減3262.33公頃。1997—2000年新增用地427.22公頃,其中占用耕地285.80公頃;村鎮用地減少3689.55公頃,其中整理為耕地1199.70公頃。

到2010年村鎮用地規模調整為63095.52公頃,比現狀凈減9290.35公頃。1997—2010年新增用地1082.39公頃,其中占用耕地714.13公頃;村鎮用地減少10372.74公頃,其中整理為耕地3427.72公頃。

⑤獨立工礦用地

1996年獨立工礦用地為11756.74公頃

到2000年獨立工礦用地規模調整為12083.55公頃,比現狀凈增326.81公頃。1997—2000年新增獨立工礦用地558.79公頃,其中占用耕地489.24公頃;獨立工礦用地減少231.98公頃,其中復墾為耕地191.14公頃。

到2010年獨立工礦用地規模調整為14124.45公頃,比現狀凈增2302.54公頃。1997—2010年新增獨立工礦用地3275.32公頃,其中占用耕地2739.62公頃;獨立工礦用地減少972.78公頃,其中復墾為耕地546.03公頃。

規劃期內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利用原則:以內部挖潛改造為主,外延擴大為輔,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嚴格控制城鎮用地規模,合理安排重點建設項目用地。

實施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利用的調控措施:實行分階段總量控制和分年度的計劃控制;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增加容積率,縮并農村居民點;積極挖潛,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護環境,防止污染。

(2)交通用地

1996年交通用地面積為20304.19公頃

到2000年交通用地調整為20940.66公頃,比現狀凈增636.47公頃。1997—2000年新增交通用地767.83公頃,其中占用耕地541.12公頃,占用園地19.73公頃,占用林地71.31公頃,占用村莊用地35.54公頃,占用水面3.90公頃,占用未利用地96.23公頃;交通用地減少131.36公頃。

到2010年交通用地調整為21481.21公頃,比現狀凈增1177.02公頃。1997—2010年新增交通用地1677.1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041.89公頃,占用園地56.68公頃,占用林地204.86公頃,占用村莊用地106.58公頃,占用水面6.33公頃,占用未利用地257.76公頃;減少500.08公頃,其中整理為耕地369.0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占用73.95公頃,水利建設占用及小浪底庫區淹沒57.10公頃。

規劃期內交通用地利用原則:優先保障國家、省重點項目用地,合理安排一般交通項目用地。

實施交通用地利用的調控措施:優化設計選線,保證洛三等國家、省重點交通項目用地,農村和地方公路盡量少占耕地。

(2)水利設施用地

1996年水利設施用地為6185.10公頃

到2000年調整為6367.59公頃,比現狀凈增182.49公頃。

到2010年調整為6375.12公頃,比現狀凈增190.02公頃。

規劃期內水利設施用地利用原則:保證重點工程用地,合理安排農田水利建設用地。

實施水利設施用地的調控措施:積極做好水利工程的用地安排,完善配套工程,特別保障城市供水和農田灌溉用水。

3、未利用土地

1996年未利用土地面積為336840.38公頃。

到2000年調整為289342.90公頃,比現狀面積減少47497.48公頃,其中開發為耕地1768.60公頃,開發為園地2760.78公頃,開發為林地41389.26公頃,開發為牧草地306.60公頃,各項建設用地547.90公頃,水庫淹沒724.32公頃。

到2010年調整為202936.57公頃,比現狀面積減少133903.81公頃,其中開發為耕地5294.00公頃,開發為園地7887.93公頃,開發為林地117316.43公頃,開發為牧草地876.00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發展占用1023.65公頃,交通發展占用257.76公頃,水利設施發展占用及水域淹沒1248.04公頃。

規劃期內未利用地利用原則:適度開發,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實施未利用地利用的調控措施:根據未利用土地的適宜性評價,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量荒山地植樹種果,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指標

近期至2000年,規劃期間補充耕地4159.50公頃,其中整理復墾補充耕地2390.90公頃,開發補充耕地1768.60公頃;規劃期間減少耕地9062.45公頃,其中建設占用3206.52公頃,退耕還林還水5585.93公頃;規劃期間凈減耕地4902.95公頃。

遠期至2010年,規劃期間補充耕地12466.67公頃,其中整理復墾補充耕地7172.67公頃,土地開發補充耕地5294.00公頃;規劃期間減少耕地28399.99公頃,其中建設占用10666.66公頃,退耕還林還水17733.33公頃;規劃期間凈減耕地15933.32公頃(詳見附表二)。

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區

土地利用分區采用地域分區與用途分區相結合。地域分區根據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對一致性,以相機極行政區域為基本單位進行劃分,目的在于從宏觀上指導和控制土地利用;土地用途分區則規定了各用地區土地的基本用途和管制規則。

(一)地域分區

1、東部陵谷川土地利用區(I)

(1)中心城市及城郊高效農業園亞區(I1)

本區位于洛陽市中部,地貌以川地為主,包括洛北、澗西、西工、廛河和郊區除龍門外的12個鄉鎮,土地總面積45289.49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97%,人口125.00萬人,人均土地面積0.036公頃。

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地減人增,且耕地質量下降,水土污染也較為嚴重;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業結構不合理,適應不了日趨發展的市場需要。

體地利用的有利條件: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未農業反戰提供了有利條件;交通便利,有利于對外交流;有較好的鄉鎮企業基礎,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土地利用的方向:保護耕地,嚴格控制城市外延擴展;加大舊城區改造力度,挖潛建設用地內部潛力,合理規劃新城區,提高土地利用度約度;建立以古城、李樓、安樂、關林等四個鄉鎮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糧食基地;建立以牡丹為主的花卉基地;建立以李樓、廛河、工農、古城為主的蔬菜基地。

(2)伊、洛、汝河耕地保護和土地整理亞區(I2)

該區位于洛陽市東部地區,地貌以丘陵、河谷、川地為主,包括偃師的城關鎮、岳灘、南葉莊、佃莊、顧縣、逐個、李村、龐村、翟貞、善化;孟津縣的平樂;新安縣的城關鎮、鐵門;伊川縣的城關鎮、平等、水寨、呂店、彭婆、白沙、白園;汝陽縣的內埠、陶營、小店;宜陽縣的城關鎮鄉、城關鎮、豐李、趙堡、董王村、尋村;郊區的龍門等30個鄉鎮,土地總面積329020.60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1.61%,人口為205.40萬人,人均土地面積0.16公頃。

土地利用存在問題:耕地少,糧食缺口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園林發展速度慢,土地利用不充分。

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該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較強,耕地比較肥沃,耕性良好,適于機械化生產;水資源較豐富,灌溉條件較好;交通便利.

該區土地利用的方向是:保護現有耕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用地;加大農田整理和村莊整理力度,增加耕地的有效利用面積,結合基本農田建設,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努力提高糧食產量;適度開發宜園荒地,發展果蔬生產。

2、石化工業及附屬產業深加工區(II)

本區位于洛陽市的東北部,包括吉利區和孟津縣的白鶴鄉、會盟鎮,土地總面積24420.06公頃,占全市總面積1.60%。人口15.88萬人,人均土地面積0.16公頃。

體地利用存在的問題:耕地減少過快,人地矛盾加劇;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園林地面積所占比重太小,非農業用地面積過大,利用率低。

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工業基礎雄厚,現已初步形成以石化為主的工業基地;土地開發利用和農業墾殖歷史悠久,土地肥沃;地處黃河沿岸,水資源豐富,能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

土地利用的方向:進一步加強石化基地建設,使吉利成為生產技術先進、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全國石化基地;開發黃河灘地,緩解耕地不足的矛盾,加快園林地發展速度。

3、黃河小浪底庫區及風景旅游開發區(III)

該區位于洛陽市東北部,包括新安縣的峽里鄉、石井鄉、西沃鄉、倉頭鄉、北冶鄉、石寺鎮和孟津縣的小浪底鎮、黃鹿山鄉、衡水鎮,土地總面積60986.37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4.01%。人口22萬人,人均土地0.28公頃。

土地使用存在的問題:耕地資源相對較少,水土流失嚴重。

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土地后備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是一座具有防洪、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工程的建設,使本區有了廣闊的水資源和新的旅游景點。

土地利用方向:配合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加快黃山綠化,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4、北中部丘陵林果開發與水土保持區(IV)

本區位于洛陽市北中部地區,地貌以丘陵為主,包括偃師市的佛光、府店、氓嶺、大口、寇店、高龍、堠氏;孟津縣的城關鎮、送莊、朝陽、麻屯、常袋、王良;新安的磁澗、正村、五頭、李村、城關、鐵門、曹村;宜陽縣的張塢、蓮莊、小界、中河、石陵、鹽珍、柳泉、漢城、高村、三鄉;洛寧縣的東宋、底張山低、趙村、陳關、河低、楊坡、王村;伊川縣的葛寨、鴉嶺、高山、明皋、江左、半坡、常川、灑后;嵩縣的田湖、閻莊、大坪、城關、庫區;汝陽縣的三屯、蔡店、柏樹、城關、上店、劉店等55個鄉鎮,土地總面積429080.88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28.17%。人口71.98萬人,人均土地面積0.60公頃。

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產出低而不穩;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坡耕地面積大,耕層較淺,養分含量低,田間交通不便,耕作半徑大;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生產單一,林果業的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35%左右。

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荒山荒坡面積大,氣候暖和,光照充足,適宜林果生產。

土地利用的方向:保護現有耕地,搞好農田基本建設,防止水土流失,把控制水土流失作為提高抗災能力的一項基本工作,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植樹造林,封溝育林,實現農田林網化,形成以水土保護為主的防護林體系,同時加大坡改梯力度,控制地表徑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尤其要對現有水利工程設施進行整修加固,完善水利設施管理制度,提高利用率;以種植業為基礎,在保護耕地的同時,重視土壤陪肥,用養結合,提高土壤肥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林業,提高林果商品率。按照低山、丘陵低的特點,加快荒山荒坡荒溝綠化,選擇優質品種,大力發展果園面積;合理布局土礦業用地,嚴格控制占用耕地,盡量占用費耕地,防止和治理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中南部低山綜合開發與林地保護區(V)

該區位于洛陽市中南部,地貌以低山為主,包括宜陽縣的穆冊、上觀、白楊、樊莊;洛寧縣的馬店、長水、澗口、羅嶺、上戈、故縣、下峪、關華;嵩縣的何村、紙房、德亭、大章、舊縣、飯坡、九店、黃莊;欒川縣的白土、獅子廟、秋扒、潭頭;汝陽縣的竹園、十八盤、新村、付店、王坪等38個鄉、土地總面積228190.86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498%,人口56.11萬人,人均土地面積0.41公頃。

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耕地少,糧食自給能力差;產業結構不合理,土地資源未充分利用;作物產量低而不穩。

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該區山勢較低,坡度較小,坡面寬廣,土地資源豐富,各種干鮮果品、土地產品種類多、質量好、為該區發慪林果業提供了可靠基礎。

該區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量植樹種草,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糧食自給能力,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果牧礦業。

6、南部中山礦產開發和生態保護區(VI)

該區位于洛陽市南部地區,地貌以中山為主。包括欒川的廟子、合峪、大清溝、三川、冷水、叫河、赤土店、欒川、石廟、陶灣、城關鎮;嵩縣的白河、車村、木植樹等14個鄉,土地總面積405995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6.66%。人口為106.53萬人,人均土地面積0.38公頃。

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森林資源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瘠薄,耕作粗放;耕地面積小,糧食單產低;農業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該區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31%以上;動植物種類繁多,不少是我國的珍貴物種。

該區土地利用的方向是:搞好基本農田建設,提高糧食自給能力;充分利用林間、林下草場資源發展畜牧業;加快林業發展,建設林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以采礦和土特產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以及相關第三產業,搞活經濟。

(二)土地用途區分

為了優化配置各類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切實保護全市現有耕地,協調好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關系,按土地基本用途和利用管理措施的不同,分七個土地用途區。

1、農業用地區

(1)數量和分布

總面積45366.46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9.79%。農業用地區在全市范圍內分布不均勻,西南部山區少,北中部丘陵、河谷川地多。

(2)管理規則:農業用地區內的其他用地,按規劃轉為農業生產及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用地;鼓勵農業用地區內的農田轉變用途。國家能源、交通、水利、國防等重點建設項目無法避開農業用地區內基本農田的,應經法定程序修改規劃,并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規定,嚴格審批用地;禁止占用農業用地取得基本農田建窯、建房、建墳或擅自挖菜、采石、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和挖魚塘。

2、園地區

(1)數量和分布:總面積24587.49公頃,占土地中面積的1.61%。園地區在全市各縣分布不均勻,西南部高山區較多,其中嵩縣、洛寧、宜陽三縣最多,分別為4944.04公頃、5190.89公頃、4106.38公頃;最少的為吉利區,只有3644.19公頃。

(2)管制規則:園地區內的土地主要用于種植園業及其服務設施使用,不得擅自轉變用途;鼓勵園地內影響種植園業生產的其他用地,調整到適宜的用地區;控制園地區內耕地改變用途。確需改變的,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審批;嚴禁各類建設占用名、特、優、新種植園用地。

3、林業用地區

(1)數量和分布:總面積691095、0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5.38%。林地在全市范圍內分布不均勻,西南、東南部山區多,其中最多的為欒川、嵩縣、洛寧,分別為205811.42公頃、197853.36公頃、113210.69公頃;最少的為吉利區,只有372.03公頃。

(2)管制規則:林業用地區內的土地主要供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及其服務設施使用,不得擅自轉變用途;鼓勵林業用地區內影響林業生產的其它用地,調整到適宜的用地區;控制林業用地內耕地改變用途。除改善生態環境、法律規定確需退耕還林外,其它耕地不得擅自改變用途;嚴禁各類建設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及其他各種防護林用地。

4、城鎮建設用地區

(1)數量和分布

城鎮建設用地區包括中心城市用地區和一般建制鎮用地區兩部分,總面積29262.65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92%。中心城市區指洛陽市市區規劃范圍內的建成區(不含吉利區),為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1996年底洛陽市共有建制鎮50個,根據城鎮體系規劃和各鄉鎮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等方面的資料,確定1997—2000年新設建制鎮8個,2001—2010年新設建制鎮20個。

(2)管制規則

城鎮建設用地區內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鎮建設,嚴格執行城鎮總體規劃;城鎮建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空閑地,確需擴大的,應當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質耕地;城鎮建設用地區內的土地,在批準改變用途以前應當按原用途使用。廢棄撂荒土地,能耕種的必須及時恢復耕種;保護改善城鎮生態環境,禁止建設占用規劃確定的永久性綠地、菜地和基本農田。

5、村鎮建設用地區

(1)數量和分布

總面積63092.5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14%,散布全市各縣市,其中城郊區為2729.57公頃,吉利區628.85公頃,偃師5978.14公頃,孟津7292.12公頃,新安6992.74公頃。欒川3023.76公頃,嵩縣6369.50公頃,汝陽5222.06公頃,宜陽9229.35公頃洛寧7845.95公頃,伊川7785.489公頃。

(2)管制規則

村鎮建設用地區內的土地主要用于村鎮居民住宅、鄉鎮村企、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來等建設,嚴格執行村鎮規劃;鼓勵通過土地整理,將其它用地區內零散分布的村莊和鄉鎮建設;鄉村建設用地區內的建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和空閑地,確需擴大的,應當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質耕地。

6、獨立工礦用地區

(1)數量和分布

總面積14124.4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93%,散布于全市各地。

(2)管制規則

獨立工礦用地區內的土地主要用于工礦生產建設及直接為工礦生產服務使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環的土地應當及時復墾,宜農土地應當優先復墾為耕地。鼓勵其他零散分布的工礦企業向獨立工礦用地區集中,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行業用地定額標準,安排各項建設用地;嚴禁擅自占用獨立工礦用地區內的農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7、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

(1)數量和分布

①龍門旅游區:規模面積313.00公頃,對龍門石窟進行加強保護,以鞏固龍門旅游區順全省的旅游中心地位。

②白馬寺旅游區:規模面積43.00公頃,以白馬寺為中心,統一規劃周圍景點,利用白馬寺為我國“釋源”、“祖庭”的地位和知名度,加快白馬寺旅游區的保護性開發建設,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活動研究與旅游中心。

③漢光武帝旅游區:規劃面積45.00公頃,在原有人文景觀基礎上進行擴展,以漢光武帝為龍頭,開發建設為主,修復完善為輔,形成輻射龍馬負圖寺、王鐸書法藝術陳列館和狄仁杰故居的旅游中心。

④國家森要公園:包括青要山國家公園(規劃面積9540.00化頃)、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4714.00公頃),龍峪灣國家森要公園(規劃面積4561公頃)、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3322.00公頃),建立由市政府牽頭和有關部門參加的管理委員會,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制止亂占濫建,改革投資體制,加快開發速度,使之成為全省乃全國的旅游、渡假勝地。

⑤自然保護用地區:包括熊耳山自然保護區(規劃面積48947.00公頃)、水浪底自然保護區(規劃面積60938.37公頃)、外方山自然保護區區(規劃面積33026公頃)、伏牛山自然保護區(規劃面積15300.00公頃),在現有保護區基礎上,集中力量,以國營林場為主,連同就近部分集體林場,擴大和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拯救瀕臨滅絕的生物種源,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促進科研、生產、教學、衛生、旅游事業的發展。

(2)管制規則: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內的土地必須從保護需要,嚴格執行保護區總體規劃和有關法律法規;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內影響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的其他用地,應按要求調整到適宜的用地區;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內除與保護需要直接相關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類建設;禁止開山炸石、取土制磚、修墓、亂砍濫伐、傾倒廢物污水等破壞景觀資源的行為。

第六章重點建設項目用地

安排好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是市級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必須統籌安排,科學確定。

(一)依據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與2010年遠景規劃;有關部門的專項規劃;行業用地標準。

(二)原則

保障重點,兼顧;保護耕地,建設盡量占用非耕地的原則;按部門分列用地規劃,具體項目一并列出,用地管理部門在批準時調劑使用的原則;對農業基礎項目,只在農業用地中安排;總體規劃與行業規劃相銜接的原則。

(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

1、交通

(1)1997—2000年新建洛三高速公路,全長39.7公里,1998年改建洛橫路機場段,全長7.4公里,兩項共占地380.63公頃,基中耕地304.27公頃,

(2)1999—2000年新建洛界高速公路,全長5.31公里,占地384.27公頃。其中耕地65.00公頃,非耕地319.27公頃。

(3)1996—2000年新建連霍主干線,全長40.50公里,占地180.00其中耕地126.00公頃。

(4)1996—1998年310國道改建,全長50.00公里,占地27.00公頃,其中占耕地18.90公頃。

(5)1998—1999年改建洛寧至三門峽公路,全長31.00公里,占地27.00公頃,其中占耕地20公頃。

(6)2000-2010年新建隴海鐵路客運專列。

2、水利

(1)1997—2003年新建黃河水浪底水庫、占地5734.10公頃,其中占耕地3222.70公頃。

(2)1997—2000年新安新建引黃工程,占地2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3.33公頃。

(3)1998—2010年新建小浪底南岸灌區及城市引水工程,占地12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72公頃。

3、能源

(1)1999—2000年新建龍門煤礦編橋礦井,占地10.0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6.0公頃。

(2)2000—2004年擴建首陽山電廠三期工程,占地30.0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24.00公頃。

(3)1999—2010年新建嵩縣化肥廠綜合利用熱點聯產項目,占地5.00公頃,其中耕地4.50公頃。

(5)2000—2001年新建欒川縣金牛嶺水電站,占地20.00公頃,其中耕地8公頃。

(6)1999—2001年新建汝陽縣山元嶺水電站,占地20.00公頃,其中耕地10公頃。

(7)1999—2001年新建洛寧禹門水反調節水庫電站,占地17.00公頃,其中耕地9.35公頃。

(8)1997—2000年擴建伊川二電廠二期工程,占地61.83公頃,其中占耕地51.17公頃。

(9)1998—2000年新建宜陽坑口火電廠,占地10.87公頃,其中耕地9.78公頃。

(10)1997—2000年新建孟津火電廠,占地27.47公頃。

(11)1998—1999年新建孟津鐵樓變電站,占地12.00公頃。

(12)1998—2000年新建伊川電力集團暴雨山煤礦,占地18.20公頃,其中耕地7.37公頃。

4、原材料

(1)1998—2000年擴建洛陽1830工程,占地30.0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25.70公頃。

(2)1998—1999年擴建洛陽聚丙烯廠,占地20.00公頃,其中占耕地17.85公頃。

(3)1998—1999年洛陽石化總廠新建已苯項目,占地180.00公頃,其中占耕地150.00公頃。

(4)1998—1999年新建年產2萬噸苯酐項目,占地30公頃,其中占耕地23.50公頃。

(5)該擴建偃師6000噸土合成材料工程,占地15.00公頃,其中占耕地13公頃。

5、材料

(1)2000—2002年擴建洛陽耐細粉材料生產線,占地20.0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5.00公頃。

(2)1998—1999年擴建河南柴油機廠柴油機項目,占地30.00公頃,其中占耕地23.00公頃。

(3)1999—2000年洛陽發電設備廠擴建,占地20.00公頃,其中占耕地17公頃。

(4)2001—2003年中信重型機械公司機電產品出口基地擴建,占地10.00公頃,其中占耕地5.95公頃。

(5)1998—2000年新建澗西污水處理廠,占地15.70公頃,全部為耕地。

(6)1998—2000年小浪底風景旅游區開發,占地2000.00公頃。

第七章土地整理復墾與開發

(一)土地整理復墾與開發規劃

1、土地整理

規劃期內通過整理共補充耕地6626.64公頃。1997—2000年補充耕地2199.76公頃,其中村莊整理補充耕地1199.71公頃,農田整理補充耕地138.76公頃,打谷場整理補充耕地687.51公頃,閑散地整理補充耕地175.38公頃;2001—2010年補充耕地4426.88公頃,其中村莊整理補充耕地2228.01公頃,農田整理補充耕地599.33公頃,打谷場整理補充耕地1273.83公頃,閑散地整理補充耕地325.71公頃。

(2)重點項目

①村莊整理:主要對吉利區、孟津縣、新安縣、洛寧縣等村莊人均用地面積大于200平方米的縣進行重點整理,到規劃期內未能實現退宅還田1261.67公頃。

②農田整理:全市共有中低產田346676.33公頃,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6.36%。在規劃期內通過修渠、治水、排澇、施肥和改土等措施可改造全市中低產田的40%,通過對現有耕地進行整理,在提高耕地質量的同時,可增加耕地面積的523.07%公頃。

2、土地復墾

(1)規劃方案

規劃期內通過土地復墾共補充耕地546.03公頃。1997—2000年補充耕地191.14公頃,其中磚瓦窯復墾補充耕地160.38公頃,工礦廢棄地復墾補充耕地30.76公頃;2001—2010年補充耕地354.89公頃,其中磚瓦窯復墾補充耕地297.81公頃,工礦廢棄地復墾補充耕地57.08公頃。

(2)重點項目

主要是對全市已廢棄和經濟效益低的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進行復墾。

3、土地開發

(1)規劃方案

規劃期內通過開發共補充耕地5294.00公頃。1997—2000年補充耕地1768.80公頃,其中灘涂開發補充耕地759.80公頃,荒草地開發耕地861.37公頃,裸土地開發補充耕地147.43公頃;2001—2010年補充耕地3523.40公頃,其中灘涂開發補充耕地1413.92公頃,荒草地開發補充耕地1848.91公頃,裸土地開發補充耕地262.57公頃。

(2)重點項目

荒草地、灘涂:全市荒草地主要分布在欒川、嵩縣、汝陽、宜陽、洛寧、伊川等縣,面積都大于10000.00公頃,其中最多的洛寧縣達51579.41公頃。灘涂主要分布在黃河、伊、洛等河兩岸,主要分布在孟津、新安、吉利和洛寧,灘涂開發難度小,適宜性強,能作為多種用途,只全市的重點開發對象。在規劃期內計劃開墾荒草地10521.83公頃,開發灘涂8046.84公頃,2000年以前開發35%,2001—2010年開發65%。

規劃期內通過整理、復墾和開發共補充耕地12466.67公頃,園地14856.09公頃,林地128081.60公頃,牧草地876.00公頃。

(2)管理措施

加強領導,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堅持開發、保護、治理、利用相結合,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注重效益;堅持“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制定各項鼓勵措施;拓展渠道,加強管理,為土地整理復墾提供資金保障;依靠科技,提高整理復墾效率;加強部門配合,協調土地開發工作。

第八章基本農田保護

(一)基本農田保護的指導思想、原則、依據和范圍

1、基本農田保護的指導思想

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以《土地管理法》和《農業法》確立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為宗旨,落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根據我國的土地管理特別是保護耕地必須是十分嚴格的要求,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確立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2、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的原則

基本農田保護區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為滿足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且實行特定保護的耕地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應遵循下列原則:

(1)堅持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的原則。保護耕地和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關系到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是區域發展長遠利益的需要。各區域人口分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必須在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保護數量指標和保護率,各地區都應該按統一下達的數量指標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正確處理好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2)綜合協調原則。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必須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對區域內的各類用地進行綜合協調,統籌安排區域內的全部土地資源,正確處理好吃飯與建設的關系。

(3)雙軌并行原則。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必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將結合的雙軌并行原則,基本農田保護的數量由省、市、縣(市)、鄉(鎮)逐級下達,以鄉(鎮)行政轄區為基本核定單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實行由下對上逐級負責的保護方法。

3、基本農保護區劃定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4、基本農田保護的范圍

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中、低產田;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周邊的耕地應當有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的需要退耕還林、還園的耕地,不應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二)基本農田保護的戰略目標

根據上級分解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的數量指標和本市的基本情況,到2010年全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確定為389000.00公頃,保護率為85.00%。

(三)基本農田保護的數量指標分解

在分析各縣(市、區)耕地總量、人均耕地量、優質耕地數量基礎上,根據市級和各縣(市、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占用耕地情況,按全市控制的基本農田保護率向下分解。

各縣(市、區)基本農田保護的數量指標見附表三。

(四)基本農田保護措施

1、依法保護基本農田

充分運用一切宣傳工具,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的宣傳教育。深入宣傳《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

違反《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有關規定從重處罰。

未經批準或者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批準占用基本農田,超過批準數量占用基本農田的;無權批而非法批準,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準用地,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準轉用、占用、征用基本農田;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基本農田的。

2、強化行政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同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責任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鄉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基本農田保護的需要,與下一級人民政府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與縣級人民政府簽訂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的要求,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

承包經營基本農田的,土地承包經營合同應當載明土地承包者對基本農田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對在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

3、建立規范的基本農田保護檔案

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驗收確認后,由縣級人民政府在當地予以公告,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區標志,編制基本農田保護圖,建立基本農田保護檔案。

4、建立基本農田損失補償制度

經批準占用的基本農田的,建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履行耕地開墾義務;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耕地開墾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的數量不減少。

5、建立基本農田地力保養和環境保護制度

利用基本農田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保持和培肥地力。國家提倡和鼓勵農業生產者對其經營的基本農田施用有機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辦法,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并建立檔案;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延宕逐步建立基本農田地力和施肥效益長期定為監測網點,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基本農田地力變化狀況報告以及相關的地方保護措施,并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施肥指導服務;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和評價,并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環境質量與發展趨勢的報告;

向基本農田保護區提供肥料和作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的,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6、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監督制度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對本轄區內基本農田保護情況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

縣級人民地方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行政區域內發生的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的行為,有權責令糾正。

第九章各縣(市、區)土地利用控制指標

根據全市土地利用調整指標和規劃分區,結合各縣(市、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資源潛力和經濟發展目標,在與部門用地規劃相銜接的基礎上確定了全縣(市、區)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指標。

(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原則

1、農用地

在保證各縣(市、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目標及各項重點項目建設優先用地前提下,采取整理、復墾和開發技術措施,實現全市耕地總量平衡;在園地規劃中,堅持集約利用和優化結構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向結合,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發展園地優勢,合理安排果樹用地。在規劃期末全市園地發展為五個區域,即北部丘陵優質蘋果區、西南部山區板栗核桃區、東南部山區社仲銀杏區、中部丘陵仁用杏柿區、中心城近郊時令鮮果區;規劃新增林地主要是開發荒草地和灘涂用地及退耕還林。全市林地發展的重點是①以五大山體和五大河流為背景,建立起森林防護林體系;②以欒川、宜陽、嵩縣、洛寧等縣為主,在各縣(市、區)建立起用材林基地;③建立起伏牛山自然保護區、外方山自然保護區、熊耳山自然保護區、小浪底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五個自然保護區和新安清窯山森林公園、洛寧全包山森林公園、偃師牛心山森林公園、洛寧三官廟森林公園、嵩縣王莽寨森林公園、嵩縣楊山森林公園六個森林公園;規劃期內全市牧草地的增加主要是開彩利用荒草地;保護和開發現有水面,隨著小浪底的建成,要把小浪底水庫建成養殖和旅游基地。

2、建設用地

規劃期內,對全市各縣(市、區)村鎮占用地進行土地整理,內部挖潛,采取村鎮集中縮并;適當增加和合理布局工礦用地;使全市各縣(市、區)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在規劃期末控制在109295.35公頃,堅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的原則,保證居民生活生產需要;農村道路用地原則上在規劃期內不變或減少。全市在規劃期內新(改)間洛三高速、洛界高速公路、連霍主干線洛陽段、310國道、洛橫路及長短、洛寧至三門峽等公路;滿足國家、省、市重點水利設施建設用地,農田水利建設要通過內部挖潛來解決。

3、未利用地

規劃期內,在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下,對全市各縣(市、區)的未利用地進行適度開發,尤其是荒草地。

(二)各類土地利用控制指標

根據以上原則,經過綜合平衡,確定了各縣(市、區)各類用地控制指標。

第十章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

(一)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原則

洛陽市城鄉結合部包括郊區的紅山鄉、邙山鎮、廛河鄉、白馬寺鎮、安樂鎮、古城鄉、關林鎮、龍門鎮、孫旗屯鄉和工農鄉。為了控制城鎮規模和防止結合部用地出現混亂,規劃時應堅持以下原則:

1、與城市建設用地部門協同劃定城市用地區界限,除個別不宜設在城市內部的建設項目外,一律不得超越此界限建設,以防止城市擴大。

2、城鄉結合部的農用地,包括建設用地界限內近期尚不利用的土地,有的可劃為永久保護的基本糧、菜田和園、林地,有的可劃為定期保護的農業基地。

3、調整合并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居民點、鄉鎮企業和其他建設用地。對農村居民點,在建設用地區界限內或緊靠建設用地區的,盡可能和城市規劃結合,其居民也應納入城鎮人口范疇。在建設用地外,土地利用應嚴格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

(二)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方案

1997—2000年:城市發展共占用土地1426.48公頃,其中占用耕地935.36公頃,包括紅山鄉的92.47公頃,邙山鎮的1169.16公頃,孫旗屯鄉的175.85公頃,工農鄉的22.78公頃,洛北鄉的6.38公頃,廛河的128.47公頃,白馬寺的94.79公頃,古城鄉的147.16公頃,關林鎮的94.30公頃,龍門鎮的4.00公頃。

2001—2010年:城市發展共占用土地2993.33公頃,其中占用耕地2890.60公頃,包括紅山鄉的454.32公頃,邙山鎮的450.00公頃,孫旗屯鄉的145.00公頃,工農鄉的56.65公頃,洛北鄉的163.35公頃,廛河鄉的150.00公頃,白馬寺的49.99公頃,古城鄉的194.93公頃,關林鎮的194.00公頃,龍門鎮的97.00公頃。

第十一章土地生態環境整治與保護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農業的發展,洛陽市出現了兩類比較嚴重的土地生態問題,一是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而對土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產生的多種生態效應;二是因為工業發展和人類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即土地污染問題。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必須加大對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的力度。

(一)土地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土地退化

洛陽市的土地退化主要是指水土流失,全市位于黃土高原東南邊緣,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達5256.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4.51%,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山區的宜陽、汝陽、洛寧和新安。侵蝕模數一般為每平方公里每年2000—3000噸,最高可達5000—8000噸。水土流失不僅流失了水土,而且沖刷走表土層易溶解的物質、膠粒和細粒,使表土層中大量的有機物質和氮磷鉀等營養物質隨之流失,造成土壤偏瘠薄,土壤理化性狀惡化,蓄水保摘能力下降。被沖走的泥沙破壞農田、淤塞水庫河道和造成洪澇災害等,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土地污染

土地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現代的工農業生產活動使大量的工業“三廢”物質和農藥、化肥直接地進入水體和土壤,其中一些有毒害性的物質成分逐漸積累而引起土地質量下降的土地異變現象。洛陽市的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工業污染和化肥農藥污染兩大類。

(1)工業污染

1996年全市工業廢氣排放量為670.7億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燒排放519.6億立方米,生產過程工藝廢氣排放151.1億立方米。工業廢氣中污染物主要有SO2、NOx,煙塵和CO等;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9402.7萬噸,其中COD含量6004噸。從區域來看,澗西區廢水排放量最大,為2109.9萬噸,其次為偃師市、益陽縣和西工區。按行業分布,電力行業排放量最大,為1787萬噸,其次是化工行業1686萬噸。按河渠分布,洛河列第一,為3309萬噸,伊河為1621萬噸,大明渠1371萬噸。廢水排放量最大的單位是偃師市的首陽山電廠,年排放量1053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也較大,其中較多的依次為首陽山電廠、洛陽熱電廠、新安電廠、偃師電廠、豫港電力有限公司、伊川電廠、一拖、洛鋼和洛玻等。大量工業“三廢”的排放,使這些地方的土地資源污染嚴重,破環了生態環境。

(2)化肥農藥污染

洛陽市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市,每年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很大,造成土地污染,如過量硝態氮、有機磷、有機汞等,殘留在土地中,對土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二)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

1、整治和保護的原則

(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

土地資源是一種自然—社會經濟復合體,對于土地資源的治理,主要是針對土地資源的限制性因素、災害性的自然危害和破壞性的人為活動所產生的不良后果而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土地治理工程必須體現系統整體性和綜合性,必須貫徹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

(2)結合實際

土地綜合和保護是相對于土地利用區域進行的,不同的區域,土地生態環境問題不同,因而整治和保護的任務不同,政治和保護的對策不同,在全面規劃和綜合整治的前提下,還需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因地制宜,使規劃和計劃落到實處。

(3)綜合整治和重點治理的原則

同以區域有可能存在的幾種土地生態環境問題,不同區域土地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程度不同,這就要求在整治過程中,選準主要問題,選準有針對性地主要措施,使綜合措施與主導措施相結合、綜合整治與重點整治相結合,這樣才可能獲得最佳的土地整治和改造效果。

2、整治和保護

(1)水土流失防治

治理水土流失土地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耕作技術。結合洛陽市實際,三方面措施同時并舉,并且有機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工程技術:采取坡改梯、閘溝淤地、修塘堰壩和谷坊等。

生物技術:采取退耕還林和營造水土保持林。結合洛陽市實際,規劃期內退耕還林4510.66公頃,營造水土寶華林11.7萬公頃。

耕作技術:采取橫坡耕作、溝壟式耕作和寬行密植耕作等耕作方式。

(2)工業污染防治

治理工業污染主要對土地污染過程的“源”、“流”和“物”三個環節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

控制和消除土地污染遠:采取工業向園區集中和改進工藝流程的方法減少污染源。規劃期內新建了洛新工業園等數個工業園區。

凈化污染流:建立污水處理廠和空氣凈化裝置,對污水和廢氣進行處理,減少污染。規劃期內新建澗西污水處理廠。

防治已污染的土地:采用生物降解等方法,對已污染土地進行整治。

(3)化肥農藥污染防治

防治化肥農藥污染主要采取減少污染源和用生物方法對已污染土地進行整治。減少污染源主要是減少劣質化肥農藥和高殘留有害物化肥農藥的使用。多使用有機肥,既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還可提高土壤對毒害性物質的吸附能力,同時還可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自凈能力。

第十二章實施規劃的措施

(一)法規措施

1、依法管理,合理用地。認真宣傳和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洛陽市有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辦法。全市城鄉土地的保護和整理、復墾與開發都要貫徹落實本《規劃》,堅決制止違反規劃,濫占亂用土地的現象發生。

2、運用現行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如《土地管理法》、《刑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城市規劃法》、《水資源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結合其它有關部門開展工作,使規劃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法制軌道上來。

(二)行政措施

1、建立和實行土地用途控制制度。縣(市、區)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根據上級規劃的控制指標和規劃用途,規定土地利用區,將主要控制指標具體落實到土地利用區上,為實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據。

2、實行目標管理,規定獎懲政策。各級政府要把《規劃》實施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年度考核,按《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簽定目標責任書,對完成目標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獎勵;對違犯《規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批評和教育,情況嚴重的予以行政處分。

3、加強建設用地年度計劃管理,嚴格執行各級政府下達的年度用地計劃指標。對年度計劃進行考核,杜絕隨意濫用土地現象發生。

4、鼓勵和推進土地整理、土地開發和土地復墾。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地。

5、加強土地利用的環境管理,在建設項目土地利用規劃審批方面,必須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條例》,凡是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項目不予批準立項。

(三)經濟措施

1、培育完善地產市場,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制。積極推行和完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農村居民建住宅,應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盡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的地上已有的建筑物、構筑物,不得改建、擴建。國有企業改制中土地使用權的管理,通過規劃為有計劃的控制出讓、轉讓作價入股提供條件,促進土地資產生值,使土地利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

2、制定保護耕地,集約利用土地的經濟政策。在充分考慮耕地的社會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的基礎上,進行耕地地價評估,確定耕地基準地價,作為指導耕地補償獎懲標準,切實形成耕地保護的經濟約束機制。非農業建設用地在耕地占用前,用地單位或個人必須開墾相當數量和質量的耕地;對無條件開墾的除須按規定向政府交納耕地造地費之外,還應另征收占用耕地的高額補償費,同時對破壞耕地地力和造成耕地環境污染的建設,還必須交納恢復地力和治理耕地環境的費用。另外,增加對農業投入,優先安排農業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及配套田間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走集約化發展道路,

3、建立土地整理、復墾與開發資金制度。土地整理、復墾與開發是項投資較大的基礎工程,要按政府的有關規定,將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專門用于建立土地整理、復墾與開發基金,確保耕地補充指標的完成。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有實力的企業,投入到土地開發領域,并將享受政府優惠政策。

(四)技術措施

1、加強土地利用動態監測。規劃期內的規劃目標是通過年度計劃完成。主要利用每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來及時掌握土地利用狀況的變化,檢查規劃目標執行情況,進而作為規劃目標調整依據。

2、改進規劃管理技術手段。根據現有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關資料與最新衛片、航片相結合,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系統建立后,由上級直接根據批準占用情況進行變更,并經常性地跟蹤檢查和反饋,避免亂占土地。

《規劃》是實現土地利用宏觀控制的主要手段,它涉及到各個地區和部門,各級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規劃》的實施領導。各縣(市、區)要以《規劃》為依據,在搞好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基礎上,編制本縣(市、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分階段進行實施。要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列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目標管理責任,定期組織檢查落實情況,針對存在的為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后,根據國民經濟計劃調整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完善和補充,但應按審批權限和修改程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