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計劃
時間:2022-06-30 09:51:00
導語:夯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結合我縣實際情況,根據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特制訂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總體要求。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為重點,建立、健全、完善各項社會服務和社會保證體系,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居住及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全面進步,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繼續、協調、健康發展。
二、目標任務
以逐步形成“新房屋、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五新為主要標志。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以上的村,通過不時發展。要率先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20003000元的村,對照規范,缺啥補啥,爭取早日實現;對于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村,要加大扶持、開發力度,力爭涌現出一批新農村先進典型。爭取到十一五”末,全縣20%村達到新農村標準,年,全縣50%村達到新農村標準,2年,80%以上的村達到新農村標準。
三、規范要求(新農村標準)
一生產發展方面:農業生產發展。
有1個以上投資超越50萬元的企業,1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人均產值5000元以上,經濟效益好。
從事二、三產業人數占50%以上。2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初步走上生態、繼續發展軌道。旱澇保收田面積大,3農業生產基本實現規模化、區域化種植。農業機械化耕作水平95%以上;畜牧養殖業實現無害化生產。
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率超過10%確保年前達到或超過8000元以上。
二生活寬裕方面:物質生活豐富。
1群眾生活主副食合理搭配。人均住房大于25平方米。
2電器化程度高。電話普及率60%以上,電腦普及率5%以上;群眾受教育水平高,小學入學率100%30歲以下人群受中等以上教育水平20%以上。
3群眾文娛活動豐富。科技書籍在500冊以上;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內容健康向上。
4醫療等社會保證系統比較健全。
三鄉風文明方面:精神風貌豐滿。
1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移風移俗,崇尚科學。
2全體村民嚴格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達到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四有”規范。
3模范遵守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率控制在規定指標以內。
4能夠完成縣委下達的社會綜合治理目標任務。無集體上訪案件,無打架斗毆現象。
5勤儉節約。火化率達到100%
四村容整潔方面:基礎設施齊全。
1交通便當。村內道路硬化,有排、供水系統,人畜用水達到衛生規范,道路兩旁綠化,裝置路燈。
2宅基地規劃合理、整齊。新劃宅基地盡量統一規范,并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縱橫道路疏通。
3主要入村道路口有標識牌。
4庭院環境優美。
一池三改”率達到100%畜禽入圈率達到100%人畜糞便經沼氣池處置,5全村60%以上的農戶建有沼氣池。用沼氣做能源,實現良性生態循環,逐步達到生活環境優美化,家居條件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規范。
五管理民主方面:兩委機構健全。
1村黨支部、村委會健全。管理民主。重大事件實行“一事一議”制度。
2有固定的辦公場所。能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有凝聚力,依法辦事和干事守業能力強。
3班子成員是致富標兵。
4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有相應的協會、組織。
四、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
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新的歷史任務。一項綜合的系統的社會工程。因此,必需加強領導,搞好協調,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全民共同參與。縣政府成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相關部門抽出專門人員空虛到辦公室,從事日常工作。同時,搞好規劃,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統籌協調發展。
2加大扶持力度。
缺什么補什么”即根據各村實際情況,依照“新農村標準”要求。采取缺什么內容就針對性地加以補充。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實行分類建設,依照“先動先扶、后動后扶、不動不扶”原則,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扶持方法上,采取對口扶持或機關、企業包村的方法,重點企業要幫扶市定及縣定試點村,每個局委也要幫扶1個村,幫扶單位要出錢、出力、出人,直至所包村達到新農村規范為止。
3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必需以新產業的發展壯大為支撐,建設新農村。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發展壯大農業產業,
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優勢品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以農村工業為主導、高效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紐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是強工業,大力發展農村工業。結合“十一五”時期工業布局調整,認真做好農村工業發展的規劃布局。積極引導各類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走產業集群之路。二是優農業,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大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力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采取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多元投入、農民參與的方式,加速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規范化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尤其是著力培育一批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名優產品和優勢產業。十一五”期間,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或“多村一品、多鄉一業”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三是興三產,全面搞活農產品流通。依托縣城,大力發展覆蓋城鄉的生產型服務業和生活型服務業,鼓勵民營經濟投資第三產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4深化農村改革。
取消一切限制農民進城的歧視性政策,一是深化就業制度改革。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擴大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和安居樂業。采取“政府買單、市場運作”方法,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引導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推進城鄉勞動就業一體化。二是深化城鄉建設體制改革,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公益事業納入公共財政,鼓勵各種主體參與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建設投入的力度。十一五”期間,搞好縣域城鎮規劃建設與村莊布局規劃建設的銜接,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促進縣域內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共建,通過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搞好城鄉對接,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也能分享現代化的文明效果。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增加農村教育、公共衛生體系、農村新型全作醫療和醫療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會救助、社會安全、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農村社會保證體系,增加對農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
5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資金支持,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資金籌集主要采取以下六種形式:利用上級項目資金,向“已行動”村傾斜,即爭取一部分;由縣財政撥付一局部資金給予支持,即縣財政拿一部分;由幫扶單位籌一部分,即幫扶一部分;鄉鎮配套給予支持一點,即鄉鎮配一部分;由村按“一事一議”原則籌一部分,即集一部分;發動知名人士捐贈,即捐一部分。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
6加強培訓。
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首先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培養新型農民,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其次是大力開展適用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科技素質。新農村的帶頭人、農民技術員、骨干農民、農民企業家和能工巧匠這五支隊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農民教育培養的主要對象。積極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守業培植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等各項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升新型農民的科技素質,引導廣大農民加快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轉變。其三是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扎實開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和信用村、信用戶的創建水平,加強要鎮文化設施和文全隊伍建設,不時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農民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7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以“親民、愛民、富民”為目標,各鄉鎮要結合開展堅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帶領群眾勞動致富。同時,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干部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嚴格執地“包村聯戶”群眾來訪接待日”等制度,增強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協調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不時發展和擴大農村基層民主。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搞好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逐步建立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機制,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加大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依法辦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實保證農民的合法權益,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繁榮美好。
8實行考評獎懲制
由縣委、縣政府將建設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及有關單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納入縣競爭激勵機制年度目標考核。各責任單位對照“新農村標準”認真組織實施,完成情況隨縣競爭激勵機制目標考核組考核驗收,然后報縣委、縣政府認定,對建成的村要頒發“社會主義新農村”牌匾,同時,對包村單位進行懲辦獎勵,對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給予通報批評,責令限期完成。對已達標的村,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抽查,發現問題,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社會主義新農村”資格,重新創建申報。
- 上一篇:競選支行會計經理演說詞
- 下一篇:財政局安全生產情況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