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社會發展管理工作計劃

時間:2022-06-05 08:10:00

導語:民政局社會發展管理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社會發展管理工作計劃

*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全力實施省委市委“兩創”決定和全面實現良性循環的關鍵之年。*的社會發展工作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以改善教育、衛生等民生問題為重點,加大創新與發展力度,繁榮社會事業,進一步推動*“兩個社會”建設。年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下,總人口控制在59.3萬人以內,計劃生育率達95%以上;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8%以上,初升高比例力爭超過9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2%以上。

*年工作重點:

一、以創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為載體,進一步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繼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精神,開展計劃生育“365聯創”活動,爭創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

(一)夯實基層基礎。積極開展國家級計生保險試點工作,全面落實以獨生子女、村級計生服務員、四項手術并發癥患者等為對象的計劃生育保險制度。結合*年村班子換屆有利契機,加強村級計生服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

(二)加強流動人口計生管理。認真做好省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一盤棋”管理試點工作,切實抓好外出人員的源頭管理和外來人員的主動服務,積極破解“區內鄉外”流動人口計生管理“燈下黑”問題,確保區內跨鄉流動人口違法生育量下降10%。

(三)強化依法管理。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提高執法水平。加強計生、公安、法院等部門的協作,切實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懲處力度,提高社會撫養費的征收率和符合率。

(四)深化優質服務。開展送法律、送政策、送健康、送關愛、送保險、送溫暖服務,著力打造合力計生、誠信計生、溫馨計生、陽光計生、民主計生,不斷提升優質服務水平。繼續實施計生獎扶制度,并充分發揮計生公益金作用,通過利益導向機制的健全,引導群眾自覺轉變生育觀念。

二、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整體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

(一)調結構,促均衡。加快新一輪校網調整步伐。建成*中學新校區并實現學校整體搬遷,遷建王林小學,抓緊實施院橋中學初高中脫鉤。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實施教育扶弱工程,通過對農村薄弱學校在資金、師資上的扶持和深化重點高中招生辦法改革,拓展薄弱學校發展空間。實行農村完小一體化管理,擴大農村教育優質資源,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重視發展學前教育,鞏固、發展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集團作用,引導職業學校實行“訂單式”教學,優化專業設置,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促進職普均衡發展。深入實施職工雙證制培訓、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繼續發揮“區長助學熱線”作用。進一步解決外來民工子弟、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就學問題,促進教育公平。

(二)創特色,提質量。加大特色學校創建力度。開展特色學校創建活動,選取1-2所特色典型學校進行宣傳推廣,以教學特色化促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綜合辦學水平。大力提升師資隊伍素質。繼續實施名師名校長戰略,完善校長任期制和教師考核、交流、激勵機制,加強校長、教師兩支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為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強安全,創和諧。大力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化道德經典誦讀活動,加強學生的感恩、誠信、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開展中小學“安全教育周”等活動,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綜合治理學校周邊環境,創建平安和諧校園。

三、以強化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為抓手,不斷滿足群眾基本健康需求。

(一)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做好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點建設。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年活動,加強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的規范化建設,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六位一體(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的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深入推進農民健康工程。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新的籌資方式,穩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繼續實施農民健康體檢工程,建立健全農民健康檔案。啟動鄉村衛技人員素質提升工程。探索采取遠程教學培訓班等形式,切實加強對駐村責任醫生的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

(二)加強公共衛生工作,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全面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堅持“預防為主”方針,切實做好霍亂、傷寒、禽流感、艾滋病、結核病、狂犬病等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標準化建設院橋等三地衛生監督分支機構,進一步健全公共衛生執法服務網絡。加大衛生監督執法力度,重點加強農村食品衛生、職業衛生、生活飲用水衛生、醫療市場及學校衛生等的監督執法,提高衛生監督執法水平。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服務綜合能力。加快臺一醫急診內科綜合住院大樓、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院橋中心衛生院建設步伐,啟動江口、寧溪衛生院遷建工程。深化“醫院管理年”活動,創新機制,探索醫療管理服務的新路子,優化醫療機構布局框架。充分利用醫學會、護理學會等組織開展培訓,加強醫療衛生人員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質量。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鄉鎮衛生院”活動,加大對基層衛生院的幫扶力度,促進城鄉醫療衛生均衡發展。

同時,以“多城同創”為契機,探索建立“五小行業”整治長效機制,力爭我區“五小行業”衛生達標率80%以上。

四、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著力點,全面加強文體工作。

(一)保護文化遺產。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契機,深入推進“文化研究工程”,出版《*憶舊》、《*金石志》、《周炳琳文集》等歷史叢書,加快“雙寶珠”塔和雙烈祠碑的重建步伐,完成淑德小學(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的異地復建工作和鄉土劇《澄江情》的拍攝,啟動區博物館遷建工作,建成*書城。在07年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制定《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公布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二)夯實文化陣地。加大對社區和鄉村的基礎文化設施投入,全面抓好鄉鎮文化站和文化隊伍建設,積極探索建立基層文化長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繼續實施“浙江東海文化明珠”工程和“臺州市文化明星鄉鎮”工程,鞏固和發展農村基層文化俱樂部,創建省文化示范村(社區)。加強區圖書館藏書目錄數據庫建設,實現自動化管理,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一級中心,同時有重點地扶持社區、村(居)建設圖書室,逐步形成區、鄉、村三級圖書網絡。

(三)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家庭文化,辦好“第六屆社區文化藝術節”、“第十一屆新春音樂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暨民間藝術大薈萃”等特色文化活動。以*精神為重點,繼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工程,全面啟動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工作。以“迎奧運”為主題,開展“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活動,鼓勵發展老年體育事業,積極備戰第三屆市運會,力爭取得優異成績。

(四)規范繁榮文化市場。開展“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盜版宣傳周”活動,加大對盜版軟件的打擊力度,推進企業使用正版軟件。加強對印刷出版業、網吧、娛樂場所等文化市場的監管,凈化文化市場。利用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達的優勢,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文體產業,促進*文體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