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年報及新一年工作安排

時間:2022-05-25 10:09:00

導語:應急管理年報及新一年工作安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急管理年報及新一年工作安排

一、年主要工作

也是市應急管理工作迎接新挑戰、開拓新局面的一年。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年是市政府大部制改革后的第一年。省政府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市應急辦積極探索和實踐大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全力防范,有效處置和化解突發事件,扎實推進應急管理各項工作

共處置各類突發事件717宗,截至11月底。包括自然災害6宗,事故災難286宗,公共衛生事件23宗,社會平安事件402宗,其中達到較大級別的突發事件115宗。勝利處置了3.13南山區漢京峰景苑腳手架倒塌、6.29東部華僑城太空迷航游樂項目坍塌等較大安全事故及東西部公交公司部分司乘人員罷駛、東西部港區局部拖車司機砸車堵路、寶安區東道物流(DDS公司倒閉、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玉樹地震抗震救災、11.19灣2.8級地震等突發事件,為全市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平安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主要工作如下:

(一)加強政務值班和應急值守工作。

截至11月共接聽撥打電話74315個,一是高質量完成政務值班工作。積極發揮“掌握鄉村脈搏的前哨、保證政令疏通的樞紐、聯系基層群眾的橋梁、展示黨委政府形象的窗口、保證社會安定的指揮所”作用。接收各類傳真8460份,編輯《每周值班綜述》12期、值班信息快報》11期、值班月報》8期、督辦領導批示》5期。實現政務值班工作“零差錯”得到國務院總值班室的多次通報褒揚。

更新值班計算機,二是改造升級值班信息平臺。聘請專業公司改進指揮信息平臺和通信網絡。裝配大尺寸監控顯示屏,大大提高了應急指揮平臺工作效率;同時,針對機構改革和領導班子換屆后平臺數據過時的問題,指定專人負責,重新核報更新上萬條數據資料,完善了值班信息數據庫,為我市政務值班工作上臺階打下堅實基礎。

信息報送工作更加迅速和規范。三是加強和完善信息報送工作制度。修訂《市政府值守工作手冊》進一步規范了信息報送途徑、順序和方法。編制《市政府領導批示通知書》和《市政府領導批示料理情況反饋表》加大對市領導關于突發事件批示、指示和交辦事項的督辦落實和反饋力度。

(二)積極推動監測預警工作。

整合資源并開通了12350全市公共平安隱患舉報熱線,一是建立平安隱患舉報體系。制定《市公共平安隱患舉報方法》等隱患舉報制度。共接到市民來電3081件,累計核查隱患舉報821件,核查屬實的400件,向舉報人發放獎金64300元。

積極組織開展網格化試點,二是推進平安管理網格化工作。制定平安管理網格化規范和標準。逐步推進平安隱患排查工作。1至10月全市共排查出存在平安隱患的單位(場所)42295家,其中工礦商貿企業26042家;公共服務場所3946家;建筑施工企業2103家;旅游休閑服務場所1442家;交通運輸企業、學校和幼兒園、飲食服務三類場所2415家,其它場所6347家。

分析并提動身展趨勢及建議,三是開展公共平安預警工作。根據平安隱患舉報受理和排查情況。通過編發《平安隱患監測信息的通報》及時向各區和平安監管部門反饋,為部門監管提供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顧問。

完成首批20個地震臺站建設以及監理的招標工作,四是推動地震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加快推進我市地震網絡工程建設。擬定地震海嘯中心選址方案,推進震害預測項目效果應用及二期項目建設,建立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數據庫。

(三)加強應急資源保證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完成市政府總值班室的值班系統升級改造和應急指揮平臺升級擴容。加快移動指揮車的購置和配套建設。

二是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推動應急避難場所試點工作。新設大沙河公園試點建設。協助規劃部門制定《市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2009-2020年)完成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方案和標志符號管理方法。

三是積極指導全市應急物資貯藏工作。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應急物資貯藏工作的意見》加強對全市應急物資信息的收集、匯總和統籌、調度、管理。調研檢查有關部門應急處置器材貯藏庫。

(四)全面推動應急隊伍建設。

一是印發《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以規范性文件指導、推動各區、各有關部門開展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工作。

二是開展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工作。依托公安消防隊伍全面建設綜合應急救援隊伍。

三是開展市政府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修訂完善《市應急管理專家組工作規則》并選拔組建新一屆應急管理專家組。

四是開展志愿者應急隊伍建設試點工作。依托戶外運動喜好者自愿組成的山地救援隊。數次參與市內外的救援行動,充分展示應急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五是政府企業合作共建海上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作為政府企業合作開展應急管理工作的嘗試。

六是加強應急演練工作。主辦“嶺澳核電站二期首次裝料前聯合應急演習”和“保大運平安龍崗海上應急救助演習”協辦“鵬城-軍地聯合安保行動實兵演習。積極推動全市應急演練工作向科學化、專業化、多樣化縱深發展。

(五)全面開展應急管理專項工作

一是繼續推進預案法規和規劃建設。組織修訂全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積極準備開展《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二是開展應急管理區域合作工作。11月3日。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處置協同,最大限度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和減少造成的損害,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富平安。

三是推動大運會應急管理準備工作。印發《關于加強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應急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大運會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和具體措施。

四是規范突發事件現場應急指揮工作。編制《市突發事件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指引》明確各級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在突發事件處置現場決策、指揮協調工作中的角色和職責。提升指揮工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六)深入開展應急管理宣傳培訓工作

一是利用基地開展應急管理宣傳工作。現代實景模擬教育基地自年6月開放至今。

二是利用課堂開展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工作。有關專業院校。邀請省安委辦、應急辦專家來深授課,培訓全市應急管理骨干一千余人。

三是利用網站和新聞媒體。及時有效地開展突發事件新聞應對。組織編印了4萬冊《公眾應急知識》40萬張公共平安宣傳單張、5萬冊常用法律法規選編、40萬冊相關法律單行本,免費向公眾發放。

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回顧一年來的工作。離不開省政府應急辦的指導協助,離不開各區、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全辦干部職工的辛勤勞動。通過一年的工作,較好地履行了各項工作職責,實現了二個提升”

辦人員分別來自原市應急指揮中心、安監局(安委辦)民防辦(地震局)辦黨組的統一領導下,一是提升了思想認識。大部制改革后。全體干部職工秉承“責任、發明、卓越、融合、廉潔”理念,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人員的整合和思想的統一,形成了想干、敢干、快干”干事守業氛圍,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為全市社會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業務領域更廣、工作順序更多。辦積極做好人員業務培訓和傳幫帶工作,二是提升了工作能力。原應急、安監、民防、地震等業務整合后。全辦各處(室)人員較快地掌握了本職工作內容,并積極主動、發明性地開展工作。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宣傳教育等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二、年工作思路

應急管理工作將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年。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平安發展”和諧發展”理念,堅持“平安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為大運會成功舉辦,為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著力加強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理順全市應急管理體制

一是理順應急管理體制。推進區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理順市、區各專業應急領導機構及其工作機構的體制,明確應急管理工作部門和人員。

二是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建立健全街道、社區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街道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與的應急領導機構。并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三是深化應急管理區域合作。繼續加強與香港、珠三角等地各城市的交流合作。達到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應對各類跨區域突發性事件的發生;推動落實《深莞惠應急管理合作協議》定期召開應急管理聯席會議、舉行應急管理專題論壇、舉行聯合演習的方式,推動三地相鄰街道(鎮)加強交流。

(二)加強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

一是扎實做好政務值班和應急值守工作。特別要密切掌握“大運會”期間的各類突發事件信息。認真做好“大運會”期間突發事件信息的報送、處置工作。

二是全面提升值班工作水平。進一步健全和規范各級政府、各部門值班工作制度。重點抓好市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值班室建設,形成上下互聯互通的指揮體系,保證政令疏通無阻。

三是完善考核機制,三是加強值班隊伍建設。一是認真抓好各級、各類值班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工作;二是加強業務指導。督促各區、各部門建立業務考核機制,確保值班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三)深化監測預警和預防工作

一是進一步規范和落實平安管理網格化各項工作。對各區、各部門的網格區域劃分、相關制度完善、日常巡查排查、網格人員配置、人員業務培訓等工作加大指導和協調力度。豐富內涵,將網格化管理做實、做細、做好。

二是強化風險分析、趨勢研判和預警工作。充分發揮專家在預警預報技術與管理方面的作用。及時提出預警信息,提供決策建議和工作建議。

完善政府統一領導,三是進一步完善平安隱患舉報受理機制。積極引導公眾關注、參與平安生產工作。部門依法監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平安生產工作格局。

全面推進海嘯監測中心等地震臺網建設,四是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快地震監測網絡工程建設。年內完成測震臺、烈度速報臺、結構臺陣建設及綜合臺的土建工程;二是繼續推進震害預測二期工程項目,開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及其它基礎資料收集的準備工作。

(四)加強應急保證能力建設工作

一是繼續加大應急平臺建設力度。改造升級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加強應急物資貯藏信息管理和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管理系統。全市應急部門推廣應急無線集群系統的應用,提升應急指揮通訊保證能力。

二是全面推進我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啟動“1+2工程。指導有關區、街道分別完成中、小型2個戶外避難場所建設任務。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制定我市應急避難場所實施規范和管理辦法。進一步建立完善全市應急避難場所數據庫。

三是繼續推進應急物資貯藏體系建設。落實《市關于加強應急物資貯藏工作的意見》統籌開展全市應急物資貯藏和管理工作。掌握全市物資貯藏情況,推動應急搶險物資倉庫規劃建設。依照政府貯藏與商業貯藏相結合、生產能力貯藏與技術貯藏相結合、政府推銷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物資貯藏工作。

(五)加強應急救援和應急準備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強應急隊伍體系建設工作。指導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和市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規范化建設。初步形成較強的戰斗力。推動政府相關部門建設專業應急隊伍、各區(新區)建設區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力爭做到人員到位、保證到位、管理規范、訓練有序。完善應急管理專家隊伍體系建設,組建防震減災和平安生產專家組,定期組織開展學術交流和研究。研究出臺我市志愿者應急隊伍管理方法,推動志愿者應急隊伍建設工作。推動核應急專業隊伍建設,調整和補充十一支核應急專業隊伍,并加強對核應急專業人員的培訓和訓練。

二是繼續推進應急預案修訂和演練工作。研究出臺我市應急預案管理方法。督促各區和各部門修訂專項預案或部門預案,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市預案體系。加強對應急演練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督促指導,做到轄區綜合應急預案和部門專項應急預案原則上每年組織一次演練,高危行業或者員工人數達到500人以上的企業,原則上每年組織一次全員應急演練。

(六)全力開展大運會應急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大運會應急管理工作體制機制。學習借鑒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成功經驗。做到鄉村日常應急管理和大運專項應急管理工作共同發展、相互促進。

二是加強大運應急救援和應急準備工作。市應急委和大運安保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進一步明確各區和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全面開展大運應急隊伍建設工作、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專項應急預案編制和演練工作、專項應急資源保證工作,確保大運各項應急救援和應急準備工作做早、做好、做實。

(七)推進應急管理宣傳培訓工作

一是推動應急管理宣傳培訓工作社會化。研究出臺《市公共平安應急知識宣傳培訓工作指導意見》加強對應急管理宣傳工作的業務指導。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做好“平安生產月”防災減災日”等宣傳教育活動,拍攝公共平安公益廣告,發揮平安教育基地社會效益,最大限度宣傳普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安全常識。

二是加強應急管理培訓。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對中小學生、企業從業人員、社區群眾等重點人群應急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編印培訓教材,加強應急管理師資隊伍,送教到學校、企業、社區,廣泛開展應急管理培訓工作。

(八)推進應急管理法制和規劃工作

一是加強應急法制建設力度。參照《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年內出臺《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方法》推動我市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二是編制并推進“十二五”規劃的落實。按時完成《市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編制、上報、審批和工作。推動各區和市有關部門嚴格按規劃推進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