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城市整治實施計劃

時間:2022-06-12 09:13:00

導語:十二五城市整治實施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城市整治實施計劃

鼓勵公眾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對公民進行環境法制和知識教育,6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使得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樹立維護環境就是維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加強消費引導,推行綠色消費方式,全社會形成遵守環境法規、自覺維護環境的良好風尚。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制度,拓寬公眾參與和監督渠道,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增加環境與發展方面的決策透明度,促進生態環境領域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為切實做好我市“十二五”期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強生態環境維護與建設,不時提高環境污染的綜合防治能力,促進我市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可特續發展、以人為本、均衡發展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本地資源、環境、經濟現狀和特點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對資源的有效維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產業的合理配置和優化布局,推進鄉村生態化建設,防止環境污染,把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二、原則要求

1堅持可持續發展、環境維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

2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原則;

3堅持自然規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4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可行的原則;

重點近期,5遵循近期與遠期相結合。著眼未來,既要滿足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為了孫后代預留可繼續發展空間和多樣化選擇余地的原則;

協調、科學地進行生態環境維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原則;6堅持城鎮現代化建設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存(名勝古跡)相互依托。

7堅持生態維護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的原則;

8堅持規劃的可操作性與前瞻性(超前性)有機統一的原則。

三、主要目標

以及面臨問題,根據我市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現狀。十二五”期間,鄉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總體目標是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依照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發揮我市人文景觀優勢,以構建“碧水、藍天、美城”生態格局為目標,將我市打造成綠色宜居、生態文明、繼續發展的生態鄉村,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加快復興做出貢獻。

基本解決全市農村飲水平安問題,2015年。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城鄉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統完善的生態平安格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效果,區域可繼續發展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初步進入協調發展的軌道,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基本建成與我市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環境基礎設施,并形成處置能力。環境質量基本堅持穩定,局部有所改善。初步建成環境要素、污染源的自動在線監測系統,生態環境質量綜合監管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逐步解決結構性工業污染問題。通過綜合工程、綜合措施和科學手段,實現初步建成生態縣的目標。

四、主要任務

重點做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業污染源達標治理、農村及農業污染防治、鄉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環保執法能力建設等六方面工作任務,根據20112015年生態建設與環境維護目標。確保實現確定的20112015年期間的生態建設與環境維護目標。

防治鄉村和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環境污染,1水環境保護。堅持以人為本。保證群眾飲用水平安。以“十一五”編制的全市飲用水源地環境維護規劃》為基礎,加大水源地水質全面分析工作,保證飲用水源地水質和飲水水質穩定達標。

降低污染負荷。采取有效措施,繼續強化總量控制。切實提高污水處置廠運行質量。把管網、污泥、提高處置效率作為污水處置設施的系統內容和“十二五”工作重點。推進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積極推動面源污染防治,建立示范工程。對集中式規模化的畜禽養殖場要進行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依法依照區域總量控制要求發放排污許可證,實行持證排污。

以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為手段,2大氣環境維護。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和維護公眾身體健康為切入點。以改善鄉村環境質量為中心,以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行業污染控制為重點,推進多污染物綜合控制。全面加強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控制,兼顧二氧化碳等全球性污染物的協同減排,建立健全相應的多污染物減排監管機制。

從注重重點行業總量削減向全面減排轉變。二是全面加強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十二五”大氣污染物控制的重點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一是繼續實施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走重點行業加重點區域的控制技術路線,形成以防治鋼鐵、焦炭行業排放為核心的工業氮氧化物防治體系。

加強經營許可證準入管理和動態淘汰。對現有設施進行全面的監督性監測、清查。開展風險評估,3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加大淘汰落后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處置設施力度。全面監督和檢查企業自行建設和管理的處置處置設施。建立全過程管理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促進危險廢物處置處置設施專業化運營。

落實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處置的有關優惠政策。加強綜合利用過程監管。

落實滲濾液處理要求,進一步加大鄉村基礎設施運行維護費支出或者財政支出最低比例保證。整治簡易垃圾處置或堆放設施。搞好垃圾處置設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復工作。

重要生態功能區和主要資源開發區為重點,4生態與農村環境維護。堅持預防為主、維護優先的方針。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生態維護、資源開發的監管,構建生態監測網絡,優化生態建設的資源配置,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切實提高生態維護和建設的質量。

構建生態平安體系。要對劃分的維護區實施嚴格維護,加強全市重點區域生態維護和建設。強化維護和管理能力建設。以維護重要生態功能為導向,整合生態維護與建設工程,優先實現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維護與恢復。

重點加強農村飲用水源地的建設。控制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城鄉統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以獎促治,以獎代補,以激勵為主,完善目標責任制,不時強化農村環境治理與保護。

集成三大體系、實現三個轉變。建立完備的監測預警、完善執法監督和環境管理支撐等三大體系。實現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由慣例達標向全面達標、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由齊頭并進向重點扶優的三個轉變。建設一支適應新時代要求高素質的環境監管隊伍,5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以建立與新時期環境維護任務需求相匹配的環境監管能力體系為目標。為環境改善保駕護航。

制定有利于發展綠色經濟的產業政策,6節能減排與我市綠色經濟建設。以調整能源結構和發展綠色經濟為基礎。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和生產設施;項目審批和市場準入方面向發展綠色經濟傾斜;實行大力度扶持綠色產業、綠色產品的激勵政策。

為環保工作分區控制、分類指導奠定堅實基礎,7分區維護管理。以規劃環評為抓手。為引導我市經濟科學、合理、有序發展提供空間。

科學制定開發方向與規模;以環境容量為基礎實行總量控制,重點開發區內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和主導產業、重點行業發展規劃環評。保證環境質量達標;明確環境準入政策,推動清潔生產;加強開發區域的生態建設力度,提高生態承載能力。

推行局部重污染行業退出政策;全面實行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政策;實施清潔生產審核與強制淘汰政策;限制開發區實行特殊行業的維護政策;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優化開發區內嚴格污染物排放規范。對敏感項目舉行聽證會;提高環境維護進入門檻,推行行業退出與限批政策。

五、政策與措施

為了確保“十二五”鄉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的實現,新的環境形勢下。必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建節約型社會和發展節約型經濟。為此,十二五”期間,必需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目標責任制。各鄉鎮政府和各部門一定要以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加強領導。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將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列入主要的議事日程,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鄉鎮、各部門要依照本計劃的要求,精心組織好規劃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發改部門要統籌規劃,綜合平衡,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商務、教育、科技、財政、金融、稅務等部門要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國土、建設、水利、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主管部門要依照各自職能分工,明確責任,通力合作,加強行業指導和項目管理;其它各相關部門也都要積極參與,全力配合;審計、監察等部門要加強對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工作的監督。

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2運用經濟、科技、法律、行政等綜合手段。依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及時出臺一些力度較大的經濟政策,引導各類要素資源按市場規則進行配置。統籌考慮,逐步提高資源產品的價格;提高那些環境污染型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防止其進入市場低價競爭。積極發明條件,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處置收費政策,合理確定收費規范,逐步達到彌補合理利息略有盈利水平;逐步提高排污收費規范,調動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鼓勵污染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進行清潔化改造,從生產全過程控制污染的發生,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設備和產品。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不符合我市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上和堅決淘汰,采取法律手段促進污染企業在公平的環境利息下公平競爭。對鄉鎮實施綠色GDP考核,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內容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對重大污染問題可以采取適當的行政手段,促進問題的解決和落實。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環境執法能力,加大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保證生態環境與環境維護投入的增長。堅持政府、集體、個人一起上,3拓寬資金渠道。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資金。政府要將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增加。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點工程建設,或用于銀行貼息間接支持重點項目。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采取優惠的投資導向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引進資金和技術的力度和領域,鼓勵投資商直接投資于先進環保設備制造、技術開發、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等方面。努力爭取優惠貸款、省財政轉移支付、上級資金扶持等,優先安排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項目。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4依法推行清潔生產。積極防治工業污染。企業要按照“誰污染,誰付費”原則,承擔工業污染源治理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政府要通過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把推行清潔生產與結構調整、企業技術進步、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促進污染企業治理污染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多層次的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中介機構,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清潔生產和環境維護方面的服務;一些行業和企業開展示范項目,引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引進發展我市綜合利用、環保裝備、環保咨詢等環保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通過限期治理、環境綜合整治、達標治理、加大“三同時”力度等措施,依法強制、引導、鼓勵工業污染企業開展污染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引進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宣傳、普及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方面的科技知識。建立生態環境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撐系統,5構筑科技支撐體系。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流網絡,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為我市生態建設與環境維護提供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