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為農服務優化發展工作計劃
時間:2022-02-10 03:58:00
導語:氣象為農服務優化發展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對農業農村發展的作用,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通知》(渝辦發〔〕355號)精神,經區政府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區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減輕農村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影響,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農村氣候資源開發能力、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農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設,切實為我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
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強化薄弱環節,完善網絡系統,延伸服務鏈條,積極推進農村氣象基礎設施建設。
(三)工作目標。
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政府統一。
二、主要任務
(一)提高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充分發揮氣象在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的作用,區農委、區水務局、區林業局、區國土房管局等部門要切實加強與區氣象局的協作,實現部門間信息資料共享,共同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做好農村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應急保障。區氣象局要用1—2年時間,組織編制我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風險評估,尤其要做好氣象災害易發區,地質滑坡、泥石流、小流域山洪頻發區,對氣象災害敏感的大中型水庫及低洼地區的氣象災害精細化區劃和評估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切實提高我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技水平,進一步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防雹抗旱、水庫蓄水、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建立集自動氣象站、通信、指揮、實景觀測、視頻會商、預警信息于一體的移動應急氣象臺,升級改造高清預報會商系統,切實提高預報準確率和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二)建立農村氣象工作體系。
各鎮街要按照“六有”標準(有固定場所、有信息接收設備、有信息員、有定期活動、有管理制度、有長效機制)建立氣象信息服務站并在今年年底前接入區自然災害應急聯動預警平臺。鎮街設立氣象協理員,村社設立氣象信息員,建立健全區級、鎮街、村社三級農村氣象服務組織體系,開展農村防災減災和農業氣象服務。區氣象局要加強對鎮街氣象防災減災和農村氣象服務工作的指導。
(三)擴大農村防災聯動網絡。
各鎮街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清理登記各類災害敏感單位,引導和督促災害敏感單位建立健全災害應急準備、應急響應機制,建立災害預警接收系統并接入區自然災害應急聯動預警平臺,全面提升行政區域防災預警保障水平。區農委、區教委、區旅游局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村學校、旅游景點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系統規劃建設管理并接入區級平臺,實現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第一時間傳送到基層單位。
(四)完善農村災害監測和農業氣象服務設施。
2011年在山洪災害易發區增設25個村級自動雨量氣象站,依托區自然災害應急聯動預警平臺,切實增強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自動監測、分析研判、預警預報、快速、災情速報共享等能力,進一步增強防御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能力。
(五)引導農村加強防雷避雷設施建設。
區城鄉建委、區規劃局、區氣象局及各鎮街要密切配合,加強對新農村工程、巴渝民居、農村危舊房改造和中小學建設項目防雷裝置建設、管理和指導,區氣象局要組織編制農村防雷裝置安裝圖集,引導農民按照防雷規范標準建房,采取有效措施推進農村公共設施、農村學校、企業以及統一規劃、成片建設的新農村防雷設施建設,從源頭上把好防雷設施安全質量關,保護農民生命財產安全。
(六)努力擴大農業氣象保障和服務范圍。
重點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植大戶建立農業氣象預警服務系統,開通農用天氣預報直通服務,3年覆蓋全區優質糧油和蔬菜水果基地主要生產單位和種養殖業大戶。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手機短信、村村響廣播等媒介和途徑,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實用農業氣象信息,方便群眾合理安排生產和防災避災。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事關我區糧食安全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提高農村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保障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不懈地抓好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基礎。區氣象局、區發展改革委、區財政局、區城鄉建委、區農委、區教委、區水務局、區國土房管局等職能部門及各鎮街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形成推動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合力。
(二)創新機制,完善體系。
各鎮街要健全有效聯動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合理配備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并按照屬地化原則,不斷完善管理體制,明確管理主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以區級管理為主,鎮、村級自動氣象觀測設備維護、信息系統維護、氣象信息員隊伍以鎮級管理為主。
(三)科技支撐,提升水平。
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評估及綜合防御技術的研究,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農業氣象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信息、資源和成果共享。加強農業氣象關鍵技術研發、試驗示范和成果轉化應用,為建設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高氣象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平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四)加大投入,優化環境。
要多渠道爭取資金,加大農村氣象服務體系的投入,將農村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納入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各鎮街要統籌安排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所需資金,逐步加大投入,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保障機制,為農村防災減災和農業氣象服務提供資金保障。
- 上一篇:縣長在宣傳文化工作的發言范文
- 下一篇:全縣教育工作大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