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委市場監管工作要點

時間:2022-07-22 09:01:15

導語:建委市場監管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委市場監管工作要點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市建筑業管理工作,要繼續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促進建筑業發展和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兩條主線,牢牢把握新一輪大建設大發展給建筑業發展帶來的重要戰略機遇,不斷創新管理手段,進一步健全建筑市場信用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筑市場“陽光運行”機制,進一步強化內外、上下聯動監管工作,加強施工許可和資質許可的動態監管;強化合同備案和履約監管,進一步規范我市建筑市場秩序;著力扶植我市建筑企業做大做強,全面提升建筑業競爭力,鞏固其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根本保障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推動我市建筑業快速健康發展。

全市建筑市場監管主要目標任務: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500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增加值280億元,上繳稅收達到30億元,行業從業人數55萬人,在全省的首位度保持50%,力爭進入全國建筑業先進行列。

爭取我市建筑業企業在全國百強建筑業企業中榜上有名,2-3家監理企業爭取進入全國監理企業百強,2-3家裝飾企業進入中國裝飾企業百強,爭取使35-40家建筑業企業進入全省五十強,使8家監理企業進入全省十強,在全省裝飾企業10強中企業占8家以上;年產值50億元的本地企業力爭3-4家,年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企業達20-25家。

全力服務重點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大型公益建筑項目和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建筑業發展環境,行業管理與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加大對本地企業扶持力度,提高建筑業企業整體市場競爭力。

一、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筑業發展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適時出臺地方性政策意見,著力解決制約我市建筑業發展的融資、人力資源等突出問題,促進我市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1、推動我市建筑業總承包企業加快升級步伐,鼓勵現有高資質等級的建筑業骨干企業通過收購、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吸納低等級的建筑業企業;整合現有企業資源、按照企業自愿、政府引導的原則,扶植、培育一批資本雄厚、技術密集、管理一流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

2、全力支持企業資質升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全市一二級建筑業企業進行摸底排隊,對照資質標準和條件,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培育扶持;合理調配全市建筑業資源,帶領有實力、有潛力的企業跑部進廳,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幫扶企業資質升級,擴大高等級資質企業數量,加速形成高資質的龍頭企業集群優勢,增強建筑業競爭優勢,打造建筑業品牌。建立建筑業企業(一級以上)、監理企業主要負責人(季)例會制度。

3、引導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嚴格控制新增房建、預拌商品混凝土、勞務企業及招標、檢測機構數量。引導企業上延勘察設計,下延安裝、裝飾,拉長產業鏈。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調控,調整優化建筑業企業結構,扶持發展一批經營特色明顯、科技含量較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專業企業。引導小而全、小而散的企業向“專、精、特、高、新”的方向發展。鼓勵符合投資發展要求的專業承包企業做出特色,做精做專。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骨干總承包企業調整資質專業結構,積極向市政、水利、鐵路、公路、石油化工、電力等國家產業政策扶持和大規模投資的熱點領域、專業積極拓展,全面搶占“鐵公基”市場。

4、積極倡導本地中小企業與中鐵四局、建工、中煤礦山、三建等龍頭骨干企業的開展工程分包和勞務協作,充分發揮這些大企業在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礦山、公路交通、超高層等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和帶動作用,引導本地中小施工企業參與這些龍頭企業承建項目的分包、勞務,主動與這些大企業進行分工協作,借力發展。

5、做好經營結構調整。堅持“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的思路,進一步深化“經營建筑”的理念,實施“建筑業和房地產互動”戰略,加快促使企業由單一經營向多元經營轉變。積極引導企業利用資本原始積累,開展資本運作,積極開拓環保、能源、礦山、路橋(鐵路)交通等今后國家投資熱點和發展熱點的領域。

二、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外向帶動建筑業發展

6、以擴大拓展省外、國外市場作為做大我市建筑業的重點來抓,不斷增加我市建筑企業在省外和國外的市場份額。鼓勵大企業跨省、跨境謀求發展。充分發揮我市建筑隊伍在房建、裝修、鋼結構、防腐保溫等工程領域的市場優勢,不斷鞏固和擴大在國內外市場的總承包份額。協商財政、金融等部門從政策、資金上支持建筑企業向外發展。

7、鼓勵和支持基礎條件好、有實力的建筑業企業申請對外經營資格,參與國際承包和勞務合作,幫助企業爭取國家專項促進政策支持,研究搭建境外輸出平臺,帶動出國承包和跨境建筑勞務輸出。組織水泥研究院、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工集團、省外經建設公司、建工集團及桑鈮科技、三川自控、通用研究院、鴻路鋼構、中鐵鋼構、中國機械第五建設公司等國際工程業績好的企業開展傳經送寶活動、結對子,幫助并帶動更多企業走出國門。

8、充分發揮駐外辦事處的橋梁紐帶作用,建立駐外辦事處負責人例會制度(一年兩次),通過在新興建筑市場(適時)召開(一次)推介會等方式,幫扶我市的優勢企業向外拓展市場。加強與當地相關部門聯系,構建區域性協作關系,大力推介我市建筑企業參與當地建筑市場公平競爭。加強外出隊伍的管理,提高務工人員的技術水平。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

9、培養優秀企業家群體。以培養造就優秀企業家為核心,努力提升建筑隊伍整體競爭力。全年安排1次企業法人代表(主要負責人)綜合培訓工作,培養一批優秀的建筑企業高層管理人才,提高其組織管理、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精心培育領軍人物和知名企業家,營造有利于優秀企業家和優秀科技、管理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對其中有突出貢獻的,在建筑業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

10、提升建造師等技術經濟管理人員水平。利用政策導向,激勵企業開展專業人員的繼續教育,鼓勵企業內部挖潛,培養人才,組織國家注冊人員考前輔導,提升考試通過率。鼓勵企業選送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才到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出國出境培訓。加強管理骨干隊伍建設,對技術經濟管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全年安排1~2次項目經理、項目總監法律法規、業務能力培訓。

11、加強工程監理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培訓、繼續教育,提高工程監理人員綜合素質,按照省廳施工現場專業人員崗位培訓的要求用,充分利用專家的優勢及豐富經驗,加強對監理員的崗位培訓。全年安排1~2次監理員業務培訓。

四、大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三縣建筑業大發展

12、促進縣域建筑業發展。建立縣區建筑業管理工作(季)例會制度。各區縣建立產業激勵機制,改變我市區縣建筑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引導企業提高技術等級和產業層次,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搶占外埠市場,推動縣域建筑業發展。力爭三縣建筑業年均增長速度確保不低于20%。

肥東縣要依托外派勞務基地,充分發揚肥東建筑大縣的歷史傳統,引鳳還巢,鼓勵在京津、東北、新疆、西藏等地發展的建筑勞務隊伍回鄉注冊發展。

肥西、長豐要發揮建筑業勞動密集型特點,吸納富裕勞動力,抓住“十二五”期間我市“打造新市鎮、建設新農村”“深入實施"141"空間發展戰略”和“加強農村道路、水利等設施建設”的機會,引導富裕勞動力向當地建筑業市場轉移就業,同時利用工程鍛煉隊伍,以老帶新,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壯大建筑業隊伍,促進建筑業發展。

五、加強建筑市場監管,規范建筑市場行為

13、認真貫徹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建筑市場資質資格動態監管完善企業和人員準入清出制度的指導意見》,通過對建設工程企業取得資質后,企業注冊人員數量、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及其他違規行為的動態監管,加大對不符合資質條件和注冊人員資格的清查力度。對不滿足資質標準、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故的企業,以及出租出借資質資格、重復注冊、不履行執業責任等行為的企業和執業人員,及時依法撤銷、吊銷或降低其資質、資格,清出建筑市場。出臺《市建筑業企業資質資格動態核查辦法》;開展建筑業企業資質的動態核查:每周一次抽查、每月一次專項檢查、6-8月份開展一次建筑業企業資質綜合監督檢查。

14、強化建筑市場“兩場聯動”監管,通過進一步強化市場與現場、建委與縣區、建委與市直部門、機關與委屬單位等多方位、多環節、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運行有效的內外、上下聯動監管工作力度。建立建筑市場監管(季度)聯席會議制度,全年安排2次對縣區監管行為的督查。

15、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出臺《關于整頓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的若干意見》,落實好工程招投標、施工圖審查、質監、安監、施工許可、企業資質、個人執業資格的動態監管制度,綜合運用質量安全一票否決、信用評價、經濟處罰、市場準入清出等手段,提高工程各方責任主體依法建設的意識,建立重大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約談制度。全年安排1次建筑市場綜合執法檢查,全年安排2次對重點建設工程市場行為專項檢查。

16、強化合同管理,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分包、勞務合同備案管理的若干意見》,建立分包勞務合同備案管理制度,加強對工程總承包、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等合同的管理,動態掌握合同履約情況,強化對合同備案特別是重大變更備案的管理,防范非法轉包、違法分包行為。

17、嚴格履行法定建設程序和施工許可制度,4月底前出臺《施工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嚴格限制“開工證明”項目批準數量,凡非重大民生項目、重大工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原則上一律不發“開工證明”。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監督、誰負責,誰失職、誰負責”的原則,實行分工負責,項目到人,責任到人,堅決制止未履行任何批準手續,擅自開工建設的違法違規行為。全年安排2-3次施工許可證發放專項檢查。

18、嚴格執行建筑業企業資質申請承諾制度。即凡注冊地在我市的建筑業企業新申請資質,申請升級、增項資質,外地建筑業企業申辦進肥登記備案手續時,必須按要求提交《建筑業企業承諾書》,凡未按要求提交《建筑業企業承諾書》的,有關資質及備案事項一律不予辦理。建立新辦企業負責人例會制度。

19、嚴格實施注冊證書原件代管制度,所有在窗口辦理的施工許可及開工報告,必須履行注冊證書原件代管。嚴格項目負責人、項目總監變更制度,所有變更必須符合《關于嚴格施工許可管理的緊急通知》(合建建管[2010]18號)規定的七種情形:“1、因重病或重傷兩個月以上不能履行職責的;2、主動辭職或調離工作崗位的;3、因管理原因發生重大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施工(監理)單位認為該建筑師(總監)不稱職的;4、無能力履行合同的責任和義務,造成嚴重后果,建設單位要求更換的;5、被責令停止執業資格的;6、因犯罪被羈押或判刑的;7、死亡”。嚴格項目負責人、項目總監在崗責任制度和不在崗履責重處重罰制度。對不能按合同要求在崗履責的,限制或停止3-12個月的市場準入資格,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崗位)證書。

20、加強項目經理(建造師)執業管理工作,結合省廳即將出臺的《關于注冊建造師管理的意見》,進一步規范注冊建造師的執業行為,促進建造師隊伍發展,打造一支高素質建造師隊伍。出臺《項目經理、項目總監執業行為考核管理辦法》;全年安排1-2次對項目經理、項目總監等執業人員在崗履責情況專項檢查。

21、加大對建設工程監理行業的監管,從保證工程質量安全、充分發揮工程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出發,進一步明確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的職責、任務。抓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即將出臺《建設工程監理規范》、《建設工程監理合同》示范文本的時機,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監理企業監管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建設工程施工現場項目監理機構、人員配備最低標準的意見》;通過宣貫,進一步明確監理責任。貫徹“優質優先”、“優質優價”的招投標政策,強化招投標過程中監理方案優劣比選和人員素質要求,弱化價格因素,提高監理的服務水平。全年安排1-2次對監理企業、1次對招標機構的專項檢查。

22、嚴格建筑勞務企業管理。勞務企業雇用農民工必須“先培訓、后上崗”,并將此作為申請、審批勞務企業資質時的必備條件。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加強對農民工上崗前的技能培訓,繼續強力抓好在肥建筑業企業農民工業余學校創建工作,并使教學管理常態化、制度化,使在肥企業建校率達到100%,達到提高勞務隊伍的職業素質和基本技能,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根本目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專業承包企業和勞務企業應加強對勞務用工的管理,建立勞務用工實名制,杜絕違法用工、拖欠農民工工資等行為。嚴肅查處勞務用工的違法違規行為。

23、強化外地進肥建筑業企業管理,印發并嚴格執行《關于轉發<省省外建設工程企業進皖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待印發)的規定;施工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進肥需一級以上資質,勞務企業一事一批。建立外地進肥企業動態考核制度,加大對外地進肥建筑業企業市場行為的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全年安排1-2次對外地進肥建筑業企業的專項檢查。

六、大力推進建設工程市場監管信息化建設,持續做好建筑市場信用管理工作

24、大力推進建設工程市場監管信息化建設,發揮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功能,完善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強化信用信息的采集、錄入、管理,進一步完善信用體系建設。繼續執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月)例會制度,全年安排1~2次信用管理工作專業培訓。

25、修訂《建筑業企業行業信用評價管理暫行辦法》(定名為《市建筑市場各方主體信用評價管理辦法》),圍繞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完善工作,著力完善“統一組織規劃,統一信息平臺、統一評價標準、統一獎懲機制,統一信用法規”的“五個統一”原則。把信用評價體系覆蓋到工程建設領域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市場主體。

26、將市縣區開發區的施工許可證發放、竣工驗收備案、企業資質、從業人員資格、信用管理等信息,全部實現在建設網上統一集中對社會,建立項目許可信息、資質資格信息、信用評價信息定期披露制度,實現網上查詢和信息的互聯互通共享功能,推進建筑市場誠信建設。

27、發揮建筑市場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功能,對于扣分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建筑市場責任主體行為人實行強制離崗培訓制度,以達到守信褒獎、失信懲戒的目的。

七、繼續完善建設領域農民工維權工作機制

28、繼續加強農民工工資發放監管,進一步健全建設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支付網絡監控體系。完善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探索在農民工工資“零投訴”企業建立企業內部保障金制度和建立企業農民工工資專戶,為企業誠實守信營造氛圍。

八、主動作為,為重點建設項目做好服務保障

29、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為全市重點建設項目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環境。對重點建設項目,實行跟進服務制度。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靠前主動服務,協調項目建設過程中,各種影響項目建設進度、質量安全的問題,確保項目建設速度、施工質量、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等管理環節緊密銜接,保證項目快速、順利推進。

九、大力強化服務意識、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監管隊伍,促進行政效能提高

30、創建高素質隊伍。以“責任、敬業、效能、服務、依法”為要求,加強隊伍建設,重點強化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增強服務意識和依法行政觀念,全面提高政治思想、業務工作素質。全年安排1~2次全市建筑市場監管人員業務培訓。

31、強化效能建設。從市場和企業發展需要入手,進一步增強快捷服務意識,實施“行政辦事提速”、開辟“服務綠色通道”。加強政風、行風建設,進一步清晰職能,改變重審批輕監管的傳統做法,為建筑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2、創新行政監管方式。圍繞“三個關系”,即正確處理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督的關系,正確處理法規建設和市場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依法監管和科學監管的關系,充分調動各級建筑管理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一切為發展、一切為改善投資環境為著力點,加強調研,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行政監管,切實有效地做好行業服務,支持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