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計劃
時間:2022-07-15 11:43:34
導語: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總體要求
根據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國家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農牧發〔2021〕11號)要求,重點開展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魯氏菌病、馬鼻疽和馬傳染性貧血6種優先防治病種,以及非洲馬瘟等重點外來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同時,結合我市實際,扎實做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血吸蟲病、牛結核病、狂犬病、牛結節性皮膚病、牛海綿狀腦病、小反芻獸疫等的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各縣(市)區要抓好落實,按時按質按量完成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認真組織開展春秋季集中免疫監測工作,科學評估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等主要動物疫病的疫苗免疫效果。
二、基本原則
(一)主動監測與被動監測相結合。各縣(市)區要根據本轄區動物疫病流行特點、防控現狀和畜牧業生產等情況,科學制定監測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臨床巡查和疫病報告,逐步探索將動物診療單位和養殖場(戶)執業獸醫診斷報告等信息納入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體系,全面獲取動物衛生數據,提高數據采集、分析和報告的規范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二)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相結合。各縣(市)區要進一步強化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的協同性,一旦監測發現下列情形的,要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一是發現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流行特點發生改變的;二是發生或疑似發生外來動物疫病、新發動物疫病或已經消滅疫病的;三是發現豬瘟等主要動物疫病流行特點出現明顯變化的;四是在較短時間出現大量動物發病或不明原因死亡,且擴散較快的。
(三)調查監測與區域化管理相結合。各縣(市)區要積極引導種畜禽場和規模養殖場主動開展主要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繼續推進種畜禽場主要動物疫病凈化與非洲豬瘟無疫小區評估工作。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動物疫病凈化效果的監督評估,加強對疫病凈化和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的技術指導和服務。
(四)病原監測與抗體監測相結合。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以春、秋兩季集中監測為主,重點開展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牛結節性皮膚病、小反芻獸疫的病原學監測。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日常病原學和血清學監測;負責組織轄區內春、秋兩季病原監測的采樣送檢和抗體監測工作;負責組織相關縣(市)區開展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狂犬病、血吸蟲病等的感染抗體或病原監測;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以抗體監測為主,應結合“先打后補”工作,重點開展口蹄疫(O型、A型)、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亞型)、小反芻獸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抗體監測。通過獸醫系統實驗室考核的,可結合當地疫病流行情況,開展以上動物疫病的病原監測。
三、職責分工
市農業農村局依據全省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結合當地動物養殖情況、流通模式、動物疫病流行特點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制定本轄區年度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各縣(市)區制定并組織實施年度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
四、相關要求
(一)各縣(市)區畜牧獸醫機構在6月10日、11月2日前分別完成春、秋兩季集中監測病原學樣品的送檢;市本級獸醫實驗室在6月25日和11月15日前完成口蹄疫(O型、A型)、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亞型)、小反芻獸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等疫病的血清學檢測、信息上報、結果匯總和總結報告。各縣(市)區按照布魯氏菌病、血吸蟲病、牛結核病、狂犬病、牛海綿狀腦病等病種監測方案,在規定時間完成并上報監測信息。
(二)各縣(市)區要通過中國獸醫網“獸醫衛生綜合信息平臺”,每月按時填報動物疫病監測結果和疫情信息。
(三)各縣(市)區于7月1日、12月1日前,將動物疫病監測分析報告和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報至市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
(四)發生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情時,按疫情上報程序逐級上報。
(五)各縣(市)區在監測中發現非洲豬瘟、家禽H5和H7亞型流感、口蹄疫等病原學陽性的,應及時將樣品送至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進一步檢測,并按農業農村部有關規定和相關動物疫病防治技術規范進行處置。
- 上一篇:農業農村局上半年發展規劃科工作總結
- 下一篇: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