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計劃

時間:2022-01-15 01:19:00

導語: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計劃

現代物流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技術,是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統整合的理念,對分散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運用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進行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服務的目的。現代物流始自企業對內部分散的物資流程進行的整合,即把采購、制造和銷售過程中的物資流動統一起來考慮并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隨著分工的深入,各類企業將自身的物流業務全部或部分外包給物流服務商,專業物流企業依托并整合社會原有的運輸、倉儲等資源,逐步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現代物流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物流業對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引導消費,拓展新的經濟增長空間,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規劃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明確了未來5年我省物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是指導“十一五”物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一、發展的現狀及條件

我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進入21世紀后,發展勢頭強勁。現代物流業逐漸成為全省服務業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正由起步階段向快速發展階段過渡。

(一)物流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05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2939公里,其中電氣化率67.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2個百分點;公路通車里程11.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759公里,位居西部第1位;航道通航里程1.12萬公里;民用機場10個;對外開放口岸9個。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成都為中心,以鐵路干線、國省道公路為主導、航空和水運為輔助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實現了航空、鐵路、航運、公路、郵政協調配套的口岸立體開放布局,為全省國民經濟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物流企業快速成長。2005年全省從事物流的企業超過5000家,其中第三方物流企業200多家。一批原有的國有物流企業通過重組改制和業務轉型向現代物流發展,已成為全省物流市場的骨干力量。一批全國較為知名的物流企業和外資大型物流企業在成都設立辦事機構、分公司,物流網點逐步延伸至全省主要城市。多種所有制、不同經營規模和各種服務模式的物流企業構成了各具特色的物流企業群體。

(三)物流產業初具規模。2005年全省貨物周轉量898.45億噸公里;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全省GDP的22%;物流業增加值570億元,占全省GDP的7.7%。全省物流服務市場基本形成,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逐漸減少,物流增加值穩步上升,物流產業初具規模。

(四)區位優勢顯著。四川地處西南、西北的結合部,與9個省(市、區)接壤,具有輻射西南、西北地區的區位優勢。成都市是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城市”,對西南地區乃至整個西部都有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四川是泛珠三角以及東南沿海地區拓展西部廣闊市場的重要橋梁,通過這個橋梁發揮西部地區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聚作用和科技人才資源富集的比較優勢,能有效促進泛珠三角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加強與西部地區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五)市場需求旺盛。四川擁有8700多萬人口,具有廣闊的市場容量,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消費市場和物流中心。近年來四川發展勢頭好,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7385.1億元,“十五”年均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81.4億元,“十五”年均增長12.3%;工業增加值2512.6億元,“十五”年均增長12.4%。預計到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將超過12000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5254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12%;工業增加值將達到4500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12%以上。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存度進一步提升和四川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將給四川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需求拉動。

在我省現代物流業蓬勃興起、發展前景良好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現代物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我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現為物流成本高、物流企業規模小、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滯后、物流市場不夠規范等。2005年我省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一些物流業較發達的省市相比差距更大。我省現代物流業還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快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物流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改革開放為動力、先進技術為支撐、優質服務為宗旨,從培育物流市場為切入點,通過營造現代物流發展政策環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與建設新的物流設施的有機結合,建立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物流服務體系,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我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相應的物流服務。

(二)發展原則。

1.政府營造環境,市場配置資源。發展現代物流業,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從滿足物流需求的實際出發,注重投資的經濟效益。政府要為發展現代物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投資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礎設施項目,支持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2.加強統籌規劃,注重協調發展。加強規劃引導,做好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協調和銜接,合理布局重大項目。堅持物流發展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的原則,做好物流基礎設施與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發展。

3.突出發展重點,堅持分步實施。優先發展重點城市和重要商品的物流設施。物流設施建設堅持分步實施,量力而行。各地要從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正確引導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復建設。

4.整合現有資源,推廣統一標準。打破部門和地區分割,促進物流服務的市場化和資源的社會化,整合現有社會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設施利用效率。鼓勵生產、工商、運輸等各類企業進行聯合,形成新的專業化物流公司。推廣國家已制訂的物流標識標準體系,提高物流效率。

5.創新服務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以滿足企業和消費者不斷增長的物流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創新物流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積極推動物流服務的現代化和合理化,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10年,構筑以綜合交通體系為主的物流運輸平臺、網絡技術為先導的物流信息平臺、規模倉儲和智能化管理為主的物流儲存配送平臺,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經濟合理的現代物流服務網絡體系,提高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積極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促進物流產業較快發展,使四川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

2.具體目標。到2010年,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2-3個百分點;培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集群和5-10戶國內知名的物流企業;建成5-10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重點物流園區。

三、空間布局

“十一五”期間我省現代物流空間布局結構是:構建一個體系,打造三大通道,發展三大區域,建設四級節點城市,形成六大物流中心。

(一)構建一個體系。構建以成都市為中心、物流量大的交通樞紐城市為次中心、其他大中城市為節點、縣城為支點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轉變物流業增長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打造三大通道。

1.以蘭渝鐵路、襄渝復線和達州-鐵匠埡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配合已有的寶成鐵路和108國道,形成與華北、西北聯系的北通道。

2.以達成鐵路復線、鄰水-墊江高速公路和嘉陵江渠化建設為重點,配合已有的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達萬鐵路和成南高速公路,形成連接重慶,與東部地區聯系的東通道。

3.以成昆鐵路復線、雅安-攀枝花-田房和宜賓-水富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與已有的內昆鐵路形成連接云貴,進入東南亞的南通道。

(三)發展三大區域。根據交通條件、地理區位、物流聚集輻射程度以及“十一五”全省五大經濟區的布局,發展成都、川南、川東北三大物流區域,最終形成地區協調發展、各有側重的物流格局。

1.成都物流區域。包括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雅安6市。建立跨區域的全國性物流集散和分撥、配送中心,發展糧食、機械、重裝、汽車、電子、電器、建材、醫藥、農產品等物流,加快商業零售物流的發展,形成以公路、鐵路、航空聯運的一體化體系。加快建設雅安物流園區,依托雅安已形成的川西北走廊,使其成為連接藏區的重要物流樞紐。

2.川南物流區域。包括自貢、宜賓、瀘州、內江、樂山、攀枝花、西昌7市。建立區域性連接周邊省市的物流集散、配送中心,發展食品、化工、冶金、鋼鐵、建材、汽車等物流,加快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形成以公路、鐵路、水運聯運的一體化體系。加快出海物流園區和以冶金、建材、機電、鋼鐵為主體的物流園區建設。

3.川東北物流區域。包括南充、遂寧、達州、廣安、巴中、廣元6市。建立區域性連接周邊省市的物流集散、配送中心,發展日用消費品、化工、農產品、建材等物流,形成公路、鐵路一體化的聯運體系。加快日用消費品、生產資料物流園區的建設。

(四)建設四級節點城市。按照全省物流區域的總體布局,以適應區域物流市場發展的需要,建設四級物流節點城市。

1.一級物流節點城市。根據全國物流區域的布局以及成都市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具有較強的物流發展基礎,確定成都市為一級物流節點城市。

2.二級物流節點城市。根據交通條件、地理區位、物流量等因素,結合全省物流通道建設和物流區域建設,確定攀枝花、綿陽、南充、宜賓、瀘州、樂山、遂寧、廣元、達州等城市為二級物流節點城市。

3.三級物流節點城市。以完善全省二級物流節點城市的物流組織,形成合理的城市群物流系統為基本原則,確定自貢、德陽、內江、廣安、巴中、眉山、資陽、雅安、西昌、康定、馬爾康等城市為三級物流節點城市。

4.四級物流節點城市。為加快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縣城作為城市聯系農村的橋梁作用,將縣城作為全省物流網絡的終端節點城市,并以縣級市為重點,協同有條件的縣城先行發展,支撐全省物流網絡體系。確定縣城為四級物流節點城市。

各級物流節點城市按照功能匹配、布局合理、服務分工和規模合理的總體要求,在城市之間及城市內部建立健全物流組織服務基礎設施系統,為區域之間、城市之間和城市內部之間的物流組織提供實現物流通暢的保障條件。

(五)形成六大物流中心。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等條件,加快重點物流節點城市的建設,促成成都、宜賓-瀘州、綿陽-廣元、攀枝花、南充-遂寧、達州六大物流中心的形成。

1.成都物流中心。通過“一網二平臺(物流快速網絡、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平臺),三園區四中心(三個物流園區、四個物流中心),若干個物流服務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物流業發展框架體系建設,發展面向全國跨省區的物流輸送、分撥和區域物流配送,使其具有承接國際區域性貨物周轉的能力,形成全國性物流中心。

2.宜賓-瀘州物流中心。利用地處長江主航道和川黔滇渝結合部的區位條件,加快融入成渝經濟帶。進一步發揮出海通道和集裝箱碼頭的強大功能,借助出川大通道的建設,建設區域物流及配送中心。建設輻射周邊省區、連接區域內各市縣的物流園區,形成川南地區的重要物流樞紐和四川通江達海的重要節點。

3.綿陽-廣元物流中心。充分發揮綿陽電子產品和軍工產品集中的優勢,利用成都-綿陽和綿陽-遂寧高速公路以及寶成鐵路的優勢發展區域配送物流,加快商業零售物流和家電物流的發展。充分發揮廣元地處川陜甘交界的區位優勢,利用綿陽-廣元、廣元-川陜界、廣元-川甘界、廣元-巴中和南充-廣元高速公路以及蘭渝鐵路等交通優勢發展區域配送物流,加快商業零售物流和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形成川陜甘交界處重要的物流樞紐。

4.攀枝花物流中心。充分利用連接川滇的區位條件和鋼鐵、釩鈦為主的礦產品及特色優質農產品優勢,依托西昌-攀枝花-田房高速公路和成昆鐵路加快礦產資源物流、鋼材物流、釩鈦物流和優質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建設輻射周邊省區,連接區域內各市縣的物流區,形成攀西地區輻射云、貴相鄰地區的物流樞紐。

5.南充-遂寧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地處川東北中心位置的條件,依托成都-南充、南充-達州和成都-遂寧、遂寧-重慶高速公路以及達成、蘭渝鐵路建設輻射周邊省區、連接區域內各市縣的物流園區,加快商業零售物流、農產品物流、建材物流和食品物流的發展,形成川東北重要的物流樞紐。

6.達州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地處川渝鄂陜結合部的區位條件,利用達渝、達陜高速公路以及襄渝、成達、達萬鐵路形成的經濟走廊建設輻射周邊省區、連接區域內各市縣的物流園區,加快建材、化工等工業品物流、農產品和再生資源物流的發展,形成川東北區域中連接渝鄂陜重要的物流樞紐。

四、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提高運輸速度和效率。

1.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1)公路設施建設。以加快建設國道主干線、西部大通道和成渝環線等為重點,全面建成13條進出川大通道。完善路網建設,基本形成市(州)通往成都的快速通道。完成市(州)之間、市縣之間的二級公路改造。完善大件公路運輸體系,滿足重大裝備運輸需要。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與改造。到2010年,全省公路預計總里程13.6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3100公里。

(2)鐵路設施建設。加強進出川通道建設,開辟新通道。打通內部通道,增強路網靈活性,全面提高運輸能力。強化成都樞紐,使點線能力協調發展。以成都北編組站、成都集裝箱中心站等項目為重點,把成都建成我國西南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到2010年,全省鐵路達到3500公里,復線里程1446公里,電氣化里程3056公里。

(3)航空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樞紐,合理規劃支線機場,形成干支合理、密切配合的航空運輸網絡。建設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和新候機樓,擴建九寨黃龍機場,新建康定機場和樂山旅游機場。積極增加國際直達航線,完善東南亞航線,爭取開通成都至北美、歐洲的直達航線,逐步建立安全、快捷的空中運輸平臺。到2010年,全省民航機場達到11個。

(4)水運設施建設。加快長江水運主通道建設,完成嘉陵江航道川境段渠化。啟動岷江渠化工程,提高岷江通航能力和大件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瀘州、宜賓和樂山的港口功能。到2010年,全省通航里程達到1.2萬公里。

(5)綜合運輸網絡建設。按照物流運作需要,做好站點布局規劃,形成公路、鐵路、水路、航空聯運網絡,發揮整體優勢,實現運輸服務與物流的融合。

2.推進物流運輸服務方式的轉變。加快發展多式聯運、集裝箱、散貨、航空快遞等,實現物流一體化運作與管理。推廣運用標準化、系列化廂式貨車、大型拖車及集裝箱、散糧車輛,開發使用專用車輛、城市配送車輛。依托集裝箱中心站、中轉站及散裝碼頭開展各種形式的聯運服務。通過推進物流運輸服務方式的轉變,解決由于運輸方式落后和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帶來的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多次搬倒、拆裝等問題,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培育物流市場和物流主體。

1.培育和規范物流市場。在生產流通領域進一步推廣應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重視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在農業、農村的運用,結合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發展農村物流配送。以城市社區為中心,大力發展、完善商業網點的物流配送。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流通的現代化。運用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理念、模式與技術實現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體化運作。鼓勵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剝離和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資源,突出企業核心競爭力。

規范物流市場。破除物流市場的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保證物流過程的順暢。加大物流市場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不正當競爭和欺詐行為,維護物流市場秩序。

2.培育現代物流企業。放寬市場準入,取消對物流企業經營范圍的限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入物流領域。促進現有運輸、倉儲、貨代、外貿、批發、零售企業的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物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鼓勵運輸、倉儲、配送、貨運、多式聯運等企業通過參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擴大經營規模,努力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

3.擴大物流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強各物流區域、各物流園區、各物流中心的相互協作,實現物流設施、信息資源共享,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益。爭取更多的境外物流企業在川設立分支機構,建立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物流企業、采購中心,吸引外資投向我省的物流領域。鼓勵有條件的省內物流企業“走出去”,實施全球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口岸的基礎設施設備,提高運行質量和信息化水平,擴大口岸輻射能力和集疏運效能,充分發揮口岸在發展現代物流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渝經濟區、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平臺,積極參與區域物流合作,務實推進《泛珠三角現代物流發展合作協議》的實施,提升四川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水平。

(三)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高性能的信息網絡傳輸平臺為重點,加強物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公路運輸信息網絡。建立航空貨運公共信息系統。加快構建商務、金融、稅務、海關、檢驗檢疫、口岸、交通運輸、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門的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臺。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機制。

2.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鼓勵生產企業建立從計劃、采購、生產、配送到銷售管理的集成化信息系統。鼓勵物流企業實現企業與業務伙伴和客戶間的信息自動交換。積極運用企業資源計劃(ERP)和供應鏈管理(SCM)技術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信息技術推廣。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實現物流各環節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加快物流電子數據交換的普及和應用。推廣電子自動訂貨技術。積極采用衛星定位系統、電視監控等技術加快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四)推進物流標準化的應用。

1.推進運輸設備標準化。加快推進單元裝載化,推行以托盤化為核心的單元裝載運輸方式。統一托盤標準,推行并建立托盤共用系統,引進單元裝載化物流機械,支持單元裝載化物流裝備的發展。逐步在運輸過程中實現集裝箱(包括冷藏集裝箱)、卡車車廂、倉庫貨架的標準化,互相配套,適合機械裝卸,實現在公路、鐵路、水運等運輸方式間的直接轉換。

2.推進包裝和物流設施的標準化。參照國際通行的標準對包裝類型、規格等給予統一的政策和技術措施。依據國家標準,在物流相關的專業術語標準、物流的計量單位標準等方面實現標準化。協助國家有關部門制訂倉庫、站臺等基礎設施的專用標準以及與倉儲相關的作業標準。進一步完善電子數據交換、代碼、自動識別技術等方面的標準。

(五)開發應用物流新技術。

1.物流新技術的開發。加強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技術創新,降低物流企業的應用成本。支持物流科研工作,鼓勵物流企業與院校、科研單位、咨詢機構等進行多種形式的資本與技術融合,加快物流系統產學研聯合發展的步伐。發揮重點物流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物流技術的創新發展,提高物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物流新技術的應用。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條形碼、智能標簽等自動識別技術,發展可視化技術、貨物跟蹤技術和貨物快速分揀技術,積極開發和利用道路交通信息通訊系統、不停車自動交費系統等公路運輸領域新技術。鼓勵企業采用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專用物流技術裝備提升我省物流裝備技術水平。

(六)推動重要商品物流發展。

1.散裝物流。

(1)糧食物流。按照全國糧食現代物流規劃的要求建設散糧運輸、改造散糧接發裝卸和進出倉設施,提高裝卸、運儲各環節的自動化能力。在成都、眉山、達州、南充、廣元、宜賓、攀枝花等7個城市設立糧食物流節點,初步構建起我省的現代化散糧流通體系。

(2)礦產資源物流。提高煤炭、冶煉等礦產資源的傳送、裝卸自動化水平,改善堆場條件,提高港口、貨站的裝卸能力。結合攀西地區鋼鐵冶煉、川南地區的煤化工生產大力發展以攀鋼、瀘天化、川煤等企業集團為中心的煤、礦資源物流服務體系。鼓勵這些大型企業組建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整合資源,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的物流信息系統。推進攀西、川南地區與貴州運輸煤和礦產資源通道的建設。

(3)水泥物流。配合散裝水泥的發展,增添專用設備,加強長途和短途水泥物流的銜接。

2.農產品物流。

(1)鮮活農產品物流。建設和完善鮮活農產品儲藏、保鮮等冷鏈物流設施,解決鮮活農產品損失嚴重、附加值低的問題。繼續堅持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積極與相鄰省(市、區)溝通聯系,盡快實現省際互通。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企業加快冷藏、低溫倉庫和運輸冷鏈系統建設,直接向超市、社區菜市場、便利店等配送產品。

(2)經濟農作物物流。發展烤煙等重要經濟農作物的物流,強化烤煙的專賣管理,規范烤煙的收購和運輸行為,使煙草物流成為我省現代物流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3)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繼續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采集系統和檢驗檢測系統的建設,促進農產品市場建設管理標準化、入市農產品質量的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逐步解決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環境差、交易設施簡陋、交易手段落后、農產品污染嚴重、農產品流通中質量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全面升級。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約束,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到餐桌的安全對接。

3.大宗商品物流。

(1)汽車物流。發展專業化、信息化水平高的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有效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為供應鏈中各環節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務,逐步提高汽車物流領域中信息化技術與管理水平。

(2)建材物流。以專業性較強的大型物流企業為支撐,推進建材物流企業與大型倉儲式建材超市的聯合,帶動建材零售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

(3)其他大宗商品物流。以大型貿易市場為載體,促進家具、鞋業、紙業、裝飾、食品等大宗商品物流的發展。

(五)開發應用物流新技術。

1.物流新技術的開發。加強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技術創新,降低物流企業的應用成本。支持物流科研工作,鼓勵物流企業與院校、科研單位、咨詢機構等進行多種形式的資本與技術融合,加快物流系統產學研聯合發展的步伐。發揮重點物流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物流技術的創新發展,提高物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物流新技術的應用。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條形碼、智能標簽等自動識別技術,發展可視化技術、貨物跟蹤技術和貨物快速分揀技術,積極開發和利用道路交通信息通訊系統、不停車自動交費系統等公路運輸領域新技術。鼓勵企業采用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專用物流技術裝備提升我省物流裝備技術水平。

(六)推動重要商品物流發展。

1.散裝物流。

(1)糧食物流。按照全國糧食現代物流規劃的要求建設散糧運輸、改造散糧接發裝卸和進出倉設施,提高裝卸、運儲各環節的自動化能力。在成都、眉山、達州、南充、廣元、宜賓、攀枝花等7個城市設立糧食物流節點,初步構建起我省的現代化散糧流通體系。

(2)礦產資源物流。提高煤炭、冶煉等礦產資源的傳送、裝卸自動化水平,改善堆場條件,提高港口、貨站的裝卸能力。結合攀西地區鋼鐵冶煉、川南地區的煤化工生產大力發展以攀鋼、瀘天化、川煤等企業集團為中心的煤、礦資源物流服務體系。鼓勵這些大型企業組建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整合資源,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的物流信息系統。推進攀西、川南地區與貴州運輸煤和礦產資源通道的建設。

(3)水泥物流。配合散裝水泥的發展,增添專用設備,加強長途和短途水泥物流的銜接。

2.農產品物流。

(1)鮮活農產品物流。建設和完善鮮活農產品儲藏、保鮮等冷鏈物流設施,解決鮮活農產品損失嚴重、附加值低的問題。繼續堅持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積極與相鄰省(市、區)溝通聯系,盡快實現省際互通。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企業加快冷藏、低溫倉庫和運輸冷鏈系統建設,直接向超市、社區菜市場、便利店等配送產品。

(2)經濟農作物物流。發展烤煙等重要經濟農作物的物流,強化烤煙的專賣管理,規范烤煙的收購和運輸行為,使煙草物流成為我省現代物流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3)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繼續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采集系統和檢驗檢測系統的建設,促進農產品市場建設管理標準化、入市農產品質量的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逐步解決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環境差、交易設施簡陋、交易手段落后、農產品污染嚴重、農產品流通中質量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全面升級。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約束,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到餐桌的安全對接。

3.大宗商品物流。

(1)汽車物流。發展專業化、信息化水平高的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有效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為供應鏈中各環節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務,逐步提高汽車物流領域中信息化技術與管理水平。

(2)建材物流。以專業性較強的大型物流企業為支撐,推進建材物流企業與大型倉儲式建材超市的聯合,帶動建材零售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

(3)其他大宗商品物流。以大型貿易市場為載體,促進家具、鞋業、紙業、裝飾、食品等大宗商品物流的發展。

4.特殊商品物流。

(1)集裝箱物流。以成都集裝箱站建設、瀘州集裝箱碼頭為重點,強化集裝箱運輸節點。推進集裝箱標準化,便于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配合。

(2)藥品物流。發展現代醫藥物流。推廣醫藥電子商務的發展,解決傳統醫藥物流普遍存在的“高銷售率、高費用率、低盈利率”的現象,提升醫藥物流企業的競爭力。

(3)大件物流。配合四川重大裝備制造基地的規劃建設,發展現代重型機械設備大件物流。以市場為基礎,培育大件物流市場主體,突破制約四川重裝產業快速發展的物流瓶頸。完善我省交通運輸條件,在公路、橋梁、河道、碼頭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充分考慮大件運輸的需要,根據大件貨物的特殊要求選擇并建設完善最佳運輸路線。

5.小件物流。以適應高技術產業中部分原材料、產品以及社會小件商品更加快捷、安全、高效流通的需求,加快促進小件物流的發展。充分利用郵政的實物快遞網、信息網、金融網三網合一的獨特優勢加快郵政物流配送網絡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快遞物流資源和第三方物流網絡的作用,加快促進小件物流的發展。利用現代化運輸手段和高科技手段提高企業委托代辦運輸能力,增加發運頻次,擴大業務種類和運輸線路,不斷提高運輸速度和效率,使小件物流運輸更加方便和靈活。

6.其他特殊商品物流。發展白酒物流,進一步完善白酒的運輸、包裝和儲存等環節,建設瀘州酒業集中開發區等項目。開展化學危險品物流研究,建立健全化學危險品物流安全體系。開展廢棄物回收物流體系研究,鼓勵資源再生利用,保護環境。

(七)建設應急物流系統。應對重大疫情、嚴重自然災害、社會動亂、軍事沖突等突發事件,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轉和人民生活正常進行。應急物流系統建設包括應急技術系統、信息系統、倉儲設施、專業運輸設施、應急指揮平臺等方面的建設。確定一批倉儲、運輸、綜合物流企業作為國家、省、市一級的應急物流企業,承擔應急時的重要物流任務。加強地方物流與軍隊物流資源的協調,增強保障作用,促進應急物流系統建設。

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一)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成都市作為全省一級物流節點城市,重點建設航空物流園區、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青白江物流園區等3個國際性樞紐型物流園區,加快建設新都物流中心、龍泉物流中心、雙流物流中心、保稅物流中心等4個區域性綜合型物流中心。省二級、三級物流節點城市以建設區域性綜合型物流中心為主,根據區域物流或城市物流發展的需要,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規劃建設規模合理的物流園區。四級物流節點城市(縣、區)原則上不建設物流園區,有條件的縣級市可考慮規劃建設專項物流中心或基地。

規范物流園區項目建設。物流園區設立選址用地要首先并優化利用現有存量土地,減少新增用地。園區建設要充分整合利用現有運輸場地、倉儲基地等基礎設施。園區規模大小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并根據各級物流節點城市的發展需求設立,滿足物流組織與管理的需要。

(二)倉儲和配送設施。倉儲和配送設施項目以改建和遷建為主,充分挖掘現有倉儲的潛能,提升倉儲的質量和水平。減少低端倉儲的數量和比例。以成都市為重點,在一、二、三級物流節點城市以及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的建設中改擴建或新建一定數量的中高檔倉儲,增加全省中高端倉儲的數量和比例。加快配送設施項目建設,加大連鎖經營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建設。

(三)重要商品物流系統建設。主要包括糧食、煤炭、鮮活農產品、冷凍(藏)食品、藥品等商品物流系統及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重點是市場信息采集系統和檢驗檢測系統的建設(詳見《四川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規劃》)。糧食物流系統建設項目詳見《四川省糧食現代物流規劃》。其他商品物流系統建設項目由相關行業部門制訂專題規劃統一組織實施。

(四)物流企業和企業物流現代化示范工程。選擇10家規模和實力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管理、技術和服務在省內比較先進,專業物流服務市場占有率較高,發展前景較好的各類物流企業作為物流服務綜合示范工程單位;選擇20家物流需求較大,物流服務要求較高,物流基礎工作較好,物流關聯度較廣,處于各行業重要地位的生產、流通企業作為企業綜合物流改造示范工程單位。

(五)物流行業發展的基礎建設。主要包括物流標準體系建設、物流統計體系建設、物流科技研發、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訓、物流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的項目。政府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堅持和完善我省已建立的“四川省現代物流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四川省現代物流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協調解決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中的有關重大問題。各地也應建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協調解決當地現代物流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

(二)改革物流管理體制。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部門按照行業改革的思路打破行業壟斷,減少進入運輸行業、貨運業務的限制,促進運輸服務的市場化。改革倉儲企業經營體制,打破行業和地區限制,推進倉儲設施和業務的社會化,鼓勵倉儲企業發展增值服務,提高全社會倉儲資源的利用效率。清理阻礙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有關行政法規,打破地區封鎖,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物流服務市場,促進物流資源的自由流動。

(三)營造政策環境。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委局制定的《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發改運行[2004]1617號),結合我省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促進我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產業中的物流業的稅收減免,稅務部門要按政策規定做好貫徹落實工作。列入規劃的重點物流項目的土地供應,可采取協議出讓供地方式;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讓金按照收支兩條線的原則報經政府批準后可用于物流項目建設。列入規劃的重點物流信息化項目可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電子商務高技術產業化項目資金安排意見申報國家產業化資金支持。在運輸體系的設施建設中加大對貨運體系和貨運市場設施的投入,繼續支持大噸位運輸工具和集裝箱的使用。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企業自身投入。加快發展民營物流企業,擴大對外開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對物流業的投入。列入國家和地方規劃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鼓勵其通過銀行貸款、企業債券、股票上市、增資擴股、企業兼并、中外合資等途徑籌集建設資金。加強銀企合作,積極向金融部門推薦物流項目。對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省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安排一部分資金,以財政補助、資本金注入、貼息等方式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