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資源生產消費工作計劃
時間:2022-07-09 03:23:00
導語:煤炭資源生產消費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顯現,能源安全問題已成為關系到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現制訂*市“*”能源發展規劃。
一、能源生產消費現狀
(一)能源基本概況。*市屬于典型的能源消費城市。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電力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格局。2005年,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含外輸成品油)折標煤2411萬噸,能源調入量2154萬噸標煤,其中:調入煤炭1540萬噸,調入原油466.5萬噸,調入電量63億千瓦時。
1.煤炭。全市煤炭探明資源約19億噸,現有煤礦45處,其中:地方國有41處,股份制2處,鄉鎮煤礦2處,核定生產能力391萬噸/年。在建煤礦一處,設計規模年產45萬噸。2005年,全市生產原煤361萬噸,消費煤炭1901萬噸,其中重點耗能行業電力和熱力用煤550萬噸,冶金用煤500萬噸,建材用煤120萬噸,化工用煤124萬噸。現有重點耗能用戶65家,消費煤炭占總用煤量的90%左右。
2.電力。*電網現有主供電源點為黃臺電廠、章丘電廠、石橫電廠、500千伏*變電站和長清變電站,以及地方熱電廠、企業自備電廠等。全市現有裝機總容量達1736.7兆瓦,2005年發電量為90億千瓦時,全市最高用電負荷2862兆瓦,全社會用電153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101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4億千瓦時。2005年*電網外購電量占總售電量的41.2%。
3.熱力。集中供熱主要供應中心城區,涵蓋范圍東至東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南至南部山體北緣、北至市區邊界。目前,城市集中供熱采暖面積總計約4172.3萬平方米,普及率43%。中心城區現有集中供熱熱電廠5家(明湖熱電廠、南郊熱電廠、北郊熱電廠、東新熱電廠、黃臺電廠),鍋爐總容量約5213t/h(蒸噸/小時),裝機總容量1113.5兆瓦。集中供熱主管網以蒸汽管網為主,高溫熱水管網為輔,蒸汽主管網鋪設長度約220公里。
4.石油。*市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濟陽、商河兩縣,目前探明含油面積70平方公里,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約1億噸,可開采儲量3000萬噸。市域內現有原油輸送管線2條,長度100公里,年管輸能力600萬噸。*地區原油年產量在100萬噸左右。原油加工企業3家,年綜合加工能力550萬噸,2005年實際加工原油466.5萬噸,其中加工進口原油115萬噸。年產成品油360萬噸,現有成品油庫6座,汽柴油加油站624座,年銷售汽油50萬噸。2005年成品油消售量150萬噸,已成為成品油加工外輸地區。
5.燃氣。*市擁有天然氣、焦爐煤氣、液化石油氣三種氣源,采用管道天然氣、管道焦爐煤氣、瓶裝液化石油氣等多種供氣形式。市區已鋪設燃氣中壓干線管網337.8公里,加上支線、低壓及庭院管網總長度已達上千公里,老城區道路管網已基本鋪設完畢。全市共建有液化石油氣瓶組站約180座,另建有小型液化氣灌裝廠50座。2005年市區管道燃氣用戶34.5萬戶,天然氣用量達1.5億立方米,其中:生產用9500萬立方米;管道煤氣供應量4171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氣2542萬立方米。瓶裝液化氣用戶45萬戶。城市用氣率達到97.5%,管道氣化率達到41%。
6.可再生能源。“*”以來,*市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源利用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市年產沼氣8600萬立方米。全市現有太陽能光熱光伏生產企業近100家,推廣太陽能熱水器53.91萬平方米,全市累計利用太陽能熱水器53.91萬平方米,可節約煤炭8.1萬噸標煤,*市在太陽能光熱利用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小型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為3.8千瓦,風力提水灌溉面積300公頃。
(二)“*”期間能源發展情況。“*”期間,*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能源生產和消費也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2005年全市能源消費量,比2000年增長75.3%,年均增長11.9%。
1.煤炭。原煤產量361萬噸,比2000年增長189%,年均增長23.6%;煤炭消費量1901萬噸,年均增長27.5%。
2.電力。2005年全市用電量153億千瓦時,比“九五”末增長67.4%,年均增長10.9%。2005年最高負荷達268.2萬千瓦,比“九五”末增長67.4%,年均增長10.9%。
3.原油。消耗原油量466.5萬噸,比2000年增長68.4%,年均增長11%。年產成品油360萬噸,比2000年增長77.5%,年均增長12.2%。成品油消費量150萬噸,比2000年增長150%,年均增長20.1%。
4.燃氣。年產焦爐煤氣110886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24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6.9%和15.1%。全市天然氣消費量1.5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用量5.5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5.4%,16.2%。焦爐煤氣以工業用為主,民用消費4750萬立方米。
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2005年全市每萬元GDP綜合能耗1.28噸標煤。主要產品單位能耗:2005年與“九五”末相比,火電供電煤耗由每千瓦時415克標煤下降到385克標煤;噸鋼可比綜合能耗由736千克下降到680千克標煤;大型旋窯水泥綜合能耗由每噸115千克下降到114千克標煤;集中供熱系統單位面積年采暖耗煤量由35.5千克標煤/米2下降到32.5千克標煤/米2。
(三)存在的問題。
1.消費結構不合理,傳統能源比重過高。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原煤和原油所占比例近92%,其中:煤炭比重高達61.7%,發電用燃料主要為煤炭,天然氣等其他清潔能源消費量所占比重過低。
2.煤炭供應缺口大,交通運輸成本高。近年來,全市煤炭消費量與生產量缺口一直在1500萬噸左右并逐年增加,外供煤炭需從山西、內蒙及省內調入。目前,*煤炭調入的主要鐵路通道為邯濟、京滬、膠濟鐵路。由于鐵路通道運力已基本飽和,鐵路貨運提請率不足35%,公路運輸承擔了大部分煤炭運輸任務,公路運輸價格為鐵路運輸價格的3-4倍,導致煤炭供應安全可靠性低,運輸費用居高不下。
3.電網建設滯后,時段調峰能力不足。目前,*電網500千伏系統網架薄弱,220千伏系統備用容量不足,110千伏系統變電站布點偏少,中、低壓配電網不能滿足新增用戶需求和供電可靠性要求,部分區域過負荷現象嚴重。
4.熱力建設滯后,體制約束亟待解決。*市現有集中供熱熱源以小型熱電廠和燃煤鍋爐房為主,供熱主管網以蒸汽管網為主。在熱源方面,存在熱源廠容量小、參數低、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大氣污染嚴重;在管網方面存在熱損失與凝結水損失嚴重、安全性差、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在管理體制方面,存在供熱公司小而散等問題,導致地區供熱成本過高。
5.消費方式落后,綜合利用率不高。全市經發電等途徑進行轉換的原煤比重僅占原煤消費總量的50%左右,大量原煤被直接燃燒作為終端消費。由于能源綜合利用率低,對大氣環境產生嚴重影響。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分別占全市總排放量的98.3%和98.9%。
6.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低,節能技術有待推廣。*市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起步較早,涉及領域廣泛,但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不夠。太陽能發電產業已經起步,但規模尚小,上游原料配套市場有待開發。地熱資源未有實質性開發利用。以沼氣為主的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僅占全市農村能源消費總量的2.5%左右。節能技術的研究、應用、推廣工作急待加強。
二、能源發展環境分析和總體要求
“*”期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將進一步增長,能源工業面臨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和嚴峻挑戰。
(一)發展的有利條件。
1.發展步伐加快,需求帶動強勁。“*”期間,按照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將處于經濟實力、整體素質、城市地位躍升的發展新階段,全市經濟有望保持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消費結構加速升級,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能源需求較為旺盛有利于發展。
2.產業結構提升,增長方式轉變。全市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能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有利于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
3.具備區域優勢,交通條件良好。*市距離晉、冀、陜、蒙等能源基地較近,省內能源資源相對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有一定賦存,開發利用仍有潛力。同時,交通運輸網絡較為完善,有利于能源調入。
4.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意識提高。國家高度重視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能源安全問題,節能型經濟和節能型社會的意識不斷提高,為節能和能源綜合利用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期間,*市將面臨發展模式、體制機制、社會結構的全面轉型,能源工業發展與國際國內和全省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能源發展和能源安全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和挑戰。
1.世界能源格局變化加劇,資源爭奪形勢嚴峻。國際油價劇烈震蕩,全球石油資源的爭奪斗爭將更加激烈,*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有石油基地急待接續,今后新增石油需求主要依賴進口解決。*國經濟正進入新的增長平臺,工業步入重化工階段,能源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嚴峻,不可避免地對*市能源安全產生影響。
2.資源供應自給率低,能源平衡難度加大。隨著能源生產資源地區的自*保護意識逐步增強,資源配置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劇,價格不斷攀升,能源資源供應緊張的狀況將繼續持續。土地、水資源、空間布局、交通運輸、建設資金等資源要素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重大能源項目建設難度增加,能源工業發展投資巨大,依靠現行投融資體制難以滿足發展需求。
3.憂患意識薄弱,節能工作存在差距。對創建節能型社會認識仍不到位,節能技術創新速度緩慢,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建筑節能問題依然突出,配套標準和政策的出臺相對滯后。
三、能源發展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根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按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安排經濟社會和能源發展。調整能源發展工作重心,把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創建節約型社會作為“*”能源建設工作的主線,積極推進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能源保障。
(二)任務目標。“*”期間,*市能源發展的主要任務目標是:在能源供應總量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前提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能源效率不斷提高,實現全市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末,每萬元GDP能耗按可比口徑比“*”末降低22%以上。單位產品能耗與“*”末相比,火電供電煤耗由每千瓦385克標煤下降到323克標煤;噸鋼可比綜合能耗由680千克下降到613.1千克標煤;旋窯水泥綜合能耗由每噸114千克下降到112千克標煤;集中供熱系統單位面積年采暖耗煤量由目前的32.5千克標煤/米2降到18千克標煤/米2。
全市綜合能源供應總量控制在3500萬噸標煤以下。煤炭在全市能源供應總量中的比重適當下降,消費總量控制在2700萬噸左右。原油需求量預期增加5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爭取達到1000萬噸,積極規劃建設黃河北煉油加工基地,新增成品油生產能力500萬噸。電網新增裝機容量90.5萬千瓦左右,裝機總量達到275.35萬千瓦時,比2005年增長68.5%。建設500千伏環網,500千伏系統滿足N-1準則;增加城市中心220千伏變電站布點,提高220千伏輸送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增加110千伏變電站布點,縮短10千伏供電半徑;整合電網調度自動化、配網自動化、營銷自動化,建成生產、營銷一體的數字化電網。增加天然氣供應量,所占比重力爭從2005年的0.85%提高到2.6%左右。中心城總采暖供熱面積達到1.1億平米左右,其中集中供熱面積達到0.7億平米,城市集中供熱熱化率達到60%;大型區域供熱面積達到1億平米,占總采暖面積的55%。工業蒸汽用熱總負荷達到362t/h(蒸噸/小時)。中心城以大型多熱源環狀熱水管網代替目前分散的蒸汽管網,管網(一次網)損失由目前的25%降低到10%左右。
四、能源需求預測
“*”期間,全市國民經濟將保持較快發展,至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將達到350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預期全社會能源消耗總量折標煤3500萬噸,年均遞增7.7%。工業能源消費總量折標煤3210萬噸,年均遞增10.5%。“*”末主要能源供求預測:
———煤炭。全市煤炭消費量可達2700萬噸,比2005年新增用煤量800萬噸,需從市外調入煤炭總量達2200萬噸,其中:新增煤炭調入運輸量660萬噸。規劃新增原煤生產能力140萬噸,本埠原煤產量達到500萬噸。
———電力。全市用電量年均增長14%,2010年達到292億千瓦時;全市最高用電負荷年均增長15%,2010年可達到545萬千瓦。全市新增裝機容量145.5萬千瓦。新上大型熱電聯產機組180萬千瓦,綜合利用熱電聯產機組197.4萬千瓦,關停退役機組34.5萬千瓦。2010年全市可用裝機容量達到456.35萬千瓦,發電最高負荷407.1萬千瓦。新建擴建500千伏變電站,新增變電容量3500兆伏安。2010年全市可用發電最高負荷及通過500千伏變電站統調輸入發電容量達到682.1萬千瓦,在未考慮備用容量的情況下,電力平衡盈余137.1萬千瓦。
按照總體電力電量平衡結果和對各電壓等級變電容載比的規劃要求,“*”期間,需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3497—4845兆伏安,110千伏變電容量2808.5—3798.5兆伏安;安排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5370兆伏安,110千伏變電容量4400兆伏安。電網供需基本平衡。
———熱力。全市建筑總面積將達到1億平方米左右,集中供熱率達到50%以上;以現狀和近期工業熱負荷為基礎,集中供應的工業熱負荷將達到362t/h(蒸噸/小時)左右,增長20%。通過加快實施供熱規劃確定的熱源點和供熱管網項目建設,可滿足全市供熱負荷的增長需求。
———石油。全市原油消費預期量為1000萬噸,新增500萬噸,年均遞增14.9%;成品油需求量可達400萬噸,新增250萬噸,年均遞增21.7%。“*”期間,隨著石化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煉油廠原油綜合加工量達到500萬噸,30萬噸PX和50萬噸PTA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市原油消費量將有較大幅度增長。積極爭取在黃河北規劃建設千萬噸級原油儲備基地項目,以增強*市應對原油市場的抗波動能力,為建設黃河北石油化工加工基地奠定基礎。
———燃氣。全市市區燃氣氣化率由95%提高至97.5%,管道氣化率由41%提高到60%。天然氣消費量增加到7億立方米,新增5.5億立方米,年均遞增36%。焦爐煤氣需求量維持8000萬立方米左右。液化石油氣年需求量保持在10萬噸水平。到2010年,*市西部將獲得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天然氣氣源,新建長清歸德和歷城孫村等門站,設計年供氣能力分別為7億和1.5億立方米,屆時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狀況將得到緩解。
五、工作重點
根據“*”期間能源需求,為確保能源工作總體任務目標的實現,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強能源建設,確保一次能源供應。提高煤炭供應的自給率。除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外,還要加快建設長清煤礦和黃河北煤田的開發,啟動高王煤田開發,力爭新增150萬噸/年生產能力,做好煤炭資源的勘探接續工作,重點開展章丘柳溝井田北的勘探。在體制整合的基礎上,重點做好資源整合、小煤礦聯合,改進煤炭開采技術與裝備水平,開展安全技術改造。依托濟北煤田,發展煤炭化工產業。
打通運煤通道瓶頸。全力支持膠濟四線項目工程建設,確保2007年前建成投運,為既有膠濟鐵路線騰出5000萬噸貨物運輸能力。爭取開工建設黃河北鐵路及聊城—泰安鐵路,在聊城與邯濟線連接,于泰安連接京滬鐵路,連通京九、京滬兩大干線,緩解*鐵路樞紐壓力,打通新的運煤通道,形成年運輸3000萬噸的能力。積極推進黃河北鐵路建設,在桑梓店車站與晉煤東運主通道邯濟線連接,形成年2500萬噸的運輸能力。通過新建鐵路為*市新增2000萬噸以上的煤炭調入能力。
(二)加強電力建設,滿足經濟增長需求。電源點建設。章丘電廠擴建新上2×300兆瓦機組;黃臺電廠新建2×300兆瓦機組,#1-6老機組退運;*煉油廠新上油焦代油自備電廠;爭取開工建設濟陽電廠。圍繞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推動利用工業廢氣、廢渣、油焦等進行發電及余熱余壓發電,重點抓好濟鋼集團燃氣—蒸汽聯合發電、煉油廠油焦代油熱電聯產、明水化肥廠動力結構調整、山水集團余熱發電等項目。
電網建設。建設500千伏環網,盡快實現分區供電,降低電網事故造成大面積停電的可能性,新建擴建500千伏變電站。為提高供電可靠性,對*、長清變電站實施擴建,其中*變電站建設容量1×750兆伏安,長清變電站建設容量1×750兆伏安;在濟陽縣境內建設新的500千伏變電站。全市形成500千伏變電站3座,總容量達到4750兆伏安,供電負荷2000兆瓦。規劃新建、擴建220千伏變電站29座,新增變電容量5370兆伏安;提高電網輸送能力,滿足西電東送的輸電要求,重點做好220千伏石長Ⅲ、Ⅳ線、長飲線的建設,同時配合新建變電項目優化電網結構,為城區電網東、西部開環運行創造條件。全市形成220千伏變電站25座,總容量達到10050兆伏安,容載比為1.99。其中城區220千伏變電站19座,總容量為8970兆伏安,容載比為2.0。規劃新建、擴建110千伏變電站48座,新增變電容量4400兆伏安,全市110千伏變電站達到92座,總容量為8414兆伏安,容載比2.2。其中城區110千伏變電站達到74座,總容量達到7114.5兆伏安,容載比為2.2。城區35千伏電壓等級不再擴大規模,原有系統將結合城市電網發展逐步退出運行,對現運行35千伏設備進行改造更新。大規模建設和改造中、低壓電網,城區中低壓配電網建設、重點建設與改造,新出10千伏線路工程、新建低壓公用區工程、10千伏線路改造工程、低壓公用區改造工程、電纜管網建設改造工程、10千伏線路電纜化改造工程。
(三)加快熱源點建設,優化供熱運管模式。建設以燃煤集中供熱為主其它能源為輔的供熱體系。目前,*市煤炭、天然氣、電力以及其它能源在供熱能源消費總量中分別占90%、6%、3%、1%。到2010年,中心城區年度采暖能耗結構調整為:燃煤122萬噸標煤,天然氣1.8億立方米;電力8.6億千瓦時;其它能源140萬GJ(吉焦),通過優化供熱耗能,使煤炭、天然氣、電力以及其它能源在供熱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分別達到71%、14%、9%、6%的合理結構。
建立大供熱格局體系。主城區及東部城區的大集中供熱系統由章丘電廠、黃臺電廠、北郊熱電廠和西部熱電廠聯網形成。南部供熱區域由南郊熱電廠負責;長清區和大學園區為西部獨立供熱區域,兩區近期以燃氣和燃煤鍋爐房聯合供熱為主,遠期考慮建設熱電廠;新建孫村、漿水泉、力諾集團周邊和西部城區等調峰鍋爐房;對大熱網不能或不易到達且供熱面積又相對較大的區域,建設10t/h(蒸噸/小時)以上的燃煤鍋爐房。對地理位置偏遠、符合密度低和難以集中供熱的老城區,采用分散的燃氣采暖或電動熱泵采暖。重點加快黃臺電廠以大代小城市供熱工程建設,盡快啟動西部熱電廠(2×300兆瓦),抓緊建設調峰鍋爐房,逐步拆除10t/h(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房,北郊熱電廠維持現有規模不變,南郊熱電廠不增加發電裝機容量,黃臺電廠以大代小城市供熱工程實施后,明湖熱電廠與東新熱電有限公司逐步退出城市供熱。
多渠道解決工業用熱。結合工業用蒸汽熱負荷布局分散、用戶對用熱性質要求(熱介質類型、參數及用熱量等)差異的特征,一是對現有蒸汽管網覆蓋范圍內,承擔工業蒸汽總量超過20t/h(蒸噸/小時)的,保留相應蒸汽網并專供工業負荷。二是規劃熱源廠周圍經濟供熱半徑以內的工業蒸汽用戶,首先使用熱源廠蒸汽,若蒸汽參數特殊,或距熱源廠較遠,可單獨解決。
改造優化現有供熱管網。建設高溫熱水主管網,逐步對老城區現有蒸汽管網進行改造,建設ф200mm-ф1200mm高溫熱水主管網1100公里,配套建設水—水換熱站。以大型多熱源環狀熱水管網代替目前分散蒸汽采暖供熱管網,將一次管網損失由目前的25%左右降低到5%左右,堅決禁止建設任何用于采暖方式的蒸汽管網。對經十路已敷設的蒸汽管線適當改造作為熱水管線使用,既有兩條管線分別作為供水管和會水管,由黃臺電廠沿大辛河敷設主熱水管網(管徑ф900mm以上)至經十路接入熱源。為保證供熱質量,該管線西段供熱面積控制在150萬平方米以內,東段供熱面積控制在70萬平方米以內,主供經十路沿線、林家片區和漿水泉片區等南部區域,并優先保障近期熱用戶的供應。
(四)調整能源結構,擴大天然氣利用。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改善市區大氣環境為目的,擴大天然氣利用。結合“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爭取省電力燃氣調峰機組的布點,配套建設輸氣主干管網,大力發展管道天然氣用戶,縮小焦爐煤氣和瓶裝液化氣的供氣范圍及用戶,建設重點氣源接收門站和調壓站點,市區管網布局仍以現狀分區實施,各區域內合理連網形成網絡,重點建設東部產業帶和西部片區管網。積極發展燃氣汽車和配套建設汽車加氣站,加快建設天然氣加氣母站,配套建設加氣子站,年用氣量達到8000萬立方米,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污染,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
(五)開發利用新能源,扶持相關產業發展。鼓勵開發利用以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支持太陽能發電關鍵技術研究和開發,包括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系統關鍵技術、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關鍵技術、新型太陽光伏電池產業化技術、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電池配套新材料等。鼓勵太陽能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利用現有產業基礎優勢,支持利諾集團加快太陽能產業發展,走高科技、外向型、產學研一條龍式的發展模式,力爭成為國內光熱利用行業的排頭兵。深化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研究,將太陽能利用系統設計與主體工程設計同步進行、同步施工,實現集熱器與建筑物的有機結合與協調美觀。進一步完善太陽能電池及熱水供應技術,滿足全天候使用要求。制定相關政策,逐步改造既有建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在農村地區推廣沼氣、風能、水力發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爭到“*”末,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20%。
(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濟鋼集團在循環經濟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建設一批資源節約型示范企業、清潔生產型示范項目、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合理布局上下游資源加工生產企業,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和企業間的代謝平衡。鼓勵和扶持利用廢氣、廢水、廢物及余熱、余壓、余氣等綜合利用項目。
六、能源發展對策和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管理體系。參照國家、省能源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市能源管理組織體系。指導全市能源發展和供應保障安全工作,制定能源發展戰略規劃,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制定的各項能源政策,推進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加強對能源開發與節約、能源安全與資源平衡、能源對外合作等工作的領導。
(二)拓寬投融資渠道,發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研究制定相應鼓勵政策,扶持節能和可再生能源事業穩步發展。一是在國家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基礎上,出臺*市具體實施細則。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統籌用于扶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開發,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市場前景好先進適用技術實現產業化。二是對經批準建設的太陽能1.6兆瓦光伏發電工程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積極向國家、省爭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策劃、研究、儲備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三是對重大示范項目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對重點推廣項目給予財政、價格等方面的優惠和扶持。四是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民間投資、吸引外商投資、利用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等。
(三)加快結構調整,貫徹節能優先方針。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行業能耗標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發展。對能耗超標的企業,責令其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治理后達不到標準要求的,由政府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業整頓或停產關閉。
堅持能源節約與能源開發并舉,把能源節約放在首要地位,并作為能源發展戰略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長期堅持和實施節能優先的方針,推動全社會實現整體與綜合節能。加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是建立節能型工業、節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鼓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走新興工業化道路,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強節能技術的開發、示范和推廣,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化。
(四)加強環境保護,促進能源清潔利用。從源頭抓起,推廣應用除塵脫硫技術,全面完成市區電廠、熱電廠脫硫除塵改造,取締燃煤小鍋爐。大力推廣洗凈煤、水煤漿、煤炭深加工等潔凈煤技術和先進燃燒技術。進一步加強煙塵控制,主城區全部實行煙塵控制,“*”期末,脫硫效率平均達到90%以上,除塵效率達到99%。繼續推廣天然氣和車用乙醇汽油,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監測和管理,確保達標排放。
電力蒸汽行業調整發展方向,由以發電為主、供熱為輔,調整為以供熱為主、調峰電廠為輔;科學界定重點冶金企業的生產規模,嚴格控制新建煉焦生產線,進一步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強化各種污染物排放治理,削減排放量;水泥工業發展貫徹“控制總量、調整結構、上大改小、市區轉移”的產業政策,重點發展大型旋窯水泥,堅決制止新上立窯水泥項目。“*”期間大力推進化工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加大企業搬遷整合工作力度,同時積極推行清潔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廢物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五)廣泛開展宣傳,營造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把節約能源和資源作為優化結構的重要目標。從政策、立法、教育、宣傳等環節入手,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能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一是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二是宣傳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三是推廣資源節約先進技術,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四是普及資源節約科學知識,宣傳資源節約理念,樹立資源節約意識,提高全社會節約資源的自覺性。
- 上一篇:預備黨員轉正會議上的講話稿
- 下一篇:干部作風建設年動員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