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十二五發展工作規劃
時間:2022-12-16 08:47:00
導語:工業十二五發展工作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是因市的老工業城市,工業經濟在全市國民經濟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當前,全市工業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內外競爭更加激烈。新形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
本規劃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決定》,《中共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提出“十二五”期間(2006年至2010年)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重點和重大措施,是加快全市工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推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回顧
(一)工業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全市工業緊緊圍繞結構調整的主線,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大力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從整體上優化調整產業、產品和所有制結構,加速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步伐,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工業經濟發展實現了五年五大步:2001年實現“增速達20%,利潤翻番”;2002年實現“產值超百億,利潤再翻番”;2003年實現產值利潤增長“雙二十”;2004年增加值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41.1%和70.3%;2005年生產、效益再創歷史新高。工業經濟從恢復性增長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呈現以下特點: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5年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65.31億元,是“九五”期末的3.6倍,“十五”期年均增長29.4%;完成工業增加值79.15億元,是“九五”期末的3.5倍,“十五”期年均增長28.8%,超計劃17.3個百分點。
運行質量持續改善。2005年實現利稅總額22.18億元,是“九五”期末的5.44倍,“十五”期年均增長40.3%,超計劃30.3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68億元,是“九五”期末的94倍,“十五”期年均增長148.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9.2,比“九五”期末提高65.3點。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十五”期間,實施了鴻化公司8萬噸/年甲醇法甲烷氯化物等44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建成了硬合公司混合料制備中心等37個重點項目;建立了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等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創中國名牌產品4個。全市工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45億元,是“九五”期的1.8倍,年均增長24.2%。累計開發新產品565項,2005年新產品產值達到7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8.3%,比“九五”期末提高12個百分點,實現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階段性調整、優化。鹽化、機械、有色新材料等支柱產業逐步發展壯大。
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十五”期間,通過國有企業改組改革,鹽業脫困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及資源優化配置得以較好實現,優勢企業產權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下崗職工出中心基本完成。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5.4%下降到“十五”期末的14.9%;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資產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68.7%下降到“十五”期末的63.5%。通過改制改革,大量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退出公有制序列,由“九五”期末的192戶減少為“十五”期末的64戶。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十五”期間,全市工業合同利用外資7086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6783萬美元,實際到位市外資金17.2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23個,全市投資規模最大的合資企業四川匯維仕化纖有限公司于2004年9月建成投產。
企業規模發展壯大。到2005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11戶,比“九五”期末凈增115戶,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4戶,其中東方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市首家銷售收入超70億元、利潤超8億元的企業。
“十五”期間,工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全市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項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做出了突出貢獻。但當前我市工業改革與發展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經濟效益不高,與先進或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更大。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僅為3.5%,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7點,比省內其他7個重點工業城市平均水平低17.3點;二是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骨干龍頭企業不強,中小企業發展不足,與先進城市比差距較大。“十五”期間,我市新增規模以上企業戶數年均增長28.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6個百分點;三是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整合力度不大,企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導產業能耗高、污染嚴重。2005年鹽業、化工、建材能源消耗量占全市能耗總量的80.9%,而三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市工業總量的23.5%,其中化工、建材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四是工業布局散亂,集中度低,工業園區建設進展緩慢。“十二五”期,僅城市中心區規劃遷出的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就達18戶,“退二進三”任務較為繁重。同時,由于土地及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原因,目前我市工業園區建設多數仍處于起步階段,工業布局調整優化任務艱巨。
(二)“十二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承前啟后尤為關鍵。“十二五”期,我市工業肩負著繼續推進經濟較快增長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質量的雙重任務。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工業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的原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成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將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作為老工業城市,我市工業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回升期,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隨著各國之間貿易、投資、技術、勞務等方面合作的加強,各國比較優勢的發揮,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和影響日益加深。與此同時,國際間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的這幾年,由于發達國家內需不振、產業結構不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等原因,中國企業遭受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以及制造業、貿易業的知識產權爭端頻頻發生,技術壁壘、生態環境壁壘、安全使用壁壘成為國際間,特別是欠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間貿易、交流與合作的主要障礙。盡管如此,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環境對我國發展有利。公務員之家
從國內環境看,“十二五”將繼續是我國的“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經過“十五”期的努力,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使我國經濟發展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為贏得“十二五”期的更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國際間、區域間、地區間生產要素,資源流動與整合和產業集聚加劇,不論是經濟發達地區或欠發達地區都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整個“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都將處于一個長期較快平穩發展階段。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黃金發展期”同時也是“矛盾凸現期”。“十二五”期我國將繼續面臨“三大挑戰”,即資源特別是能源短缺的挑戰,發展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要認真應對好這一系列挑戰,就必須在保證我國經濟有一個長期較快平穩發展狀況的前提下,認真解決好我國社會經濟中諸多結構性問題、體制性障礙問題、“三農”問題以及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社保、醫療、入學等諸多問題,就必須認真解決好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培養人才等一系列問題,任務光榮而艱巨。
我市作為以傳統產業為主的老工業城市,在“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全市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奮力拼搏,大力實施老工業城市的“三大改造”,順利地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初步形成了區域特色和優勢,為今后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市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突出問題,老工業城市改造的任務還很艱巨,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國有企業改革步伐不快,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市上下必須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競爭意識、拼搏意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充分認識發展是第一要務,而加快工業發展又是第一要務中的首要任務,是大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我市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筑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強省、工業強市戰略要求,牢固樹立“工業興、興,工業強、強,百姓富、富”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全市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歷史機遇,堅持“破難、破滿、破慢”,下真功夫,花大力氣,切實抓好全市工業改革與發展工作。
二、“十二五”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的戰略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市工業發展全局,“十二五”期間要堅定不移的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改革開放抓工業,以改革激活存量,以開放吸納增量,進一步深化老工業城市改造。突出一個重點(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實施兩大戰略(科技創新和循環經濟),實現三大突破(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壯大三大優勢產業,到2010年步入四川工業強市行列。
三、“十二五”期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10年,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主要目標為:
(一)工業經濟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到201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250億元,年均增長18.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對全市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45%;出口創匯達到4億美元,年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20億元,年均增長22.69%,比2005年翻一番;銷售收入達到700億元,年均增長22.81%;利潤總額達到41億元,年均增長27%(市主要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見表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00戶,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企業4戶,其中100億元以上企業3戶。
- 上一篇:鎮懲治和防腐體系建設情況總結
- 下一篇:利用科學發展觀凝聚企業發展企業